网友蒙面大侠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如题主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归因于“感觉寻求”人格特质。这种喜欢“作死”的玩家,就是典型的“高感觉寻求者”。
我们知道,人有不断输入变化的刺激的需要,对那些贫乏的刺激,人会做出抗拒反应。J.P.Zubek,W.Heron,S.Smith和M.Zuckerman等人通过“感觉剥夺”的实验先后证明了这一点。
实验者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中让被试戴上半透明的墨镜,使他们除了能看到漫射光线外看不出任何形状的图形,同时,被试需要戴上手套以减 少触觉刺激,而室内的声音刺激也将减少到最低限度或者完全隔音(所以才会被称为感觉剥夺实验,就是在剥夺人应有的感觉)。
被试们每天只要躺在实验室里,不用做任何事情就有20刀的实验津贴,按理说是件美差,但是这样经过两、三天后,被试们几乎都因为不能忍受这种情境而拒绝继续实验。与此同时,有的被试开始出现类似梦境般的视幻觉,对时间、空间含混不清,无法集中注意力或思路清晰地思考问题。 在情绪上变得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如果延长剥夺的时间,有的被试还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
这种对感觉的需求,在心理学中就被称为感觉寻求。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觉寻求水平,也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偏好。比如有的人热爱恐怖片,享受被惊吓和悬念带来的未知感,或是喜欢参加激烈的、富有危险性的运动,或者热爱豪饮、刷夜、甚至为了某些新异体验而嗑药,这在感觉寻求水平持中或较低的人群眼中是很难有乐趣的——因为这样的刺激,超过了普通人能容忍的阈限。
M.Zuckerman首先提出感觉寻求是一种人格特质,它包括人对新异变化和复杂感觉经验的需求。感觉寻求较显著的人(也就是问题中提到的这些高感觉寻求者),经常使自己保持较高的唤醒状态,并为此而寻求不断变化的新异体验。当类似或相同的刺激反复出现时,这种人会感到厌烦,反应速度也会大为减慢。因此,他们具有探索新异刺激情景的人格倾向。
高感觉寻求者往往对自己的内部感受十分敏感,很难耐受疼痛(痛阈极低)。他们的行为很少受约束,放荡不羁,或是藐视社会规范。在某些实验室的环境中,高感觉寻求者不愿持续做同样的作业内容,不能反复看单调的红灯片,较难坚持速视器的实验作业,而是心绪烦躁、不断地来回走动。因此有人认为,在受限制的情境中,被试坐立不安的表现就是感觉寻求的重要特点。
这种人格特质表现了个人的稳定的行为型式(Pattern)。感觉寻求不受环境或机遇的限制,高感觉寻求者积极寻求能增加其感觉的刺激,反之,当他处于感觉贫乏状态(如感觉剥夺情境)时,他将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寻求刺激,如吹口哨、围绕着床转圈、触摸墙壁或陶醉于丰富的幻想世界里,等等。 可见感觉寻求可作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它由情境所引发,形成一种线索,使个体处于一种激动的情绪状态之中,表现为个体想要达到某些目标的期望。
这种高感觉寻求的特质所带来的结果,是两面的。高感觉寻求者可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创造能力,但也能产生惊世骇俗的暴力性破坏行为。他们一般具有智商高、思维灵活和高创造性的特点。而低感觉寻求的人则不然,因为后者倾向于躲避那些没把握的、新异和有风险性的事物。同时,美国心理学家F.Farley又指出,高感觉寻求的人也有一个反面的倾向,那就是犯罪。那些与法律背道而驰的犯罪或过激的行为,同样也是高感觉寻求者所具有的行为特点。
最后,我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必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互不干涉就好了:)

网友蒙面大侠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我觉得第一名上说的很好,作为一个可能在你们眼中同“作死”的人,让我不害臊地“代表”他们一次 (??? ????),我不从科学上说,我粗鲁地说。
第一张图看不见,第三张图没见过,我有脸盲症,不知道这是不是同一个人,但第二幅图的人我认识,他叫 Alexande,我们叫他“倒立狂魔”。有兴趣的可以查查他的视频。
在说这个问题前,不如我们先来说说题主图片里的这个人。
(图为他和他女朋友)
Alexande,俄罗斯人,俄罗斯也是跑酷界最不要命的国家。他喜欢在屋顶边缘倒立、行走,喜欢攀爬一切至高点,俄罗斯貌似有不少这样的“团队”,我了解不深。
但我知道每个视频背后都会有很多看不到艰辛(我们团队自己拍过视频玩过,了解其中苦楚),在一次偶然中,我看见了他们的“准备”视频。
这种事,不仅仅是敢不敢的问题。
第一,他必须是“极限健身”中的佼佼者,有着强大的身体控制力,这是他能单手吊在空中、倒立、俄挺等动作的保障。
其次,他需要有强大的平衡力。在那么高的地方和在地面上的杆走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大的风不是吹着玩的。当然,他们肯定会选择天气好的日子去。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能力越大,胆量越大。
胆量不是靠吓出来的,不可否认这世上有些人能力不够但胆量又大。但就大众来讲,女性为什么普遍比男性怕黑?因为她们“能力”不够。
在跑酷里这一点尤为重要,我管这叫“夯实基础”。
说了一点大的,我再说些小的。
爬之前检查其是否牢固,确保自己热身完毕并且身体状况良好,保证心里没有太大负担,保证大脑清醒……
每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
发张我们的照片:
不喜欢拍照,只是随便拍纪念一下,见谅。
这栋楼有20多层吧,我们从屋顶往上爬,到最上面有十多米高,最高处四周什么都没有,坐在那,脚下近100米。(不知道是否准确,很久没去了。
当然,这点高度和危险程度是不足以和倒立狂魔比的,我们连右边都不敢爬(右边那条可攀爬的距楼顶边缘一米都没有,如果在右边,出现在你视野里的就是地面的风景,不要太美丽。)当然,后来我站到楼顶边缘上了。站在上面不动和移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们为什么要爬这个,说实话,就是因为好玩。越往上爬,出现在你眼里的风景是你这辈子可能都看不见的,肆虐的风在此刻只会让你恐惧,毫无舒适可言。但我爬上去从没想要证明什么,我没拍什么照片,也没有告诉任何人,现在看来我可能是在作死,但当时我只是想着:做吧,不做你会后悔的。
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可能比你们都觉得,我们觉得生命很美好,我们因拥有健全的四肢而高兴,我们了解它,改变它,运用它,和它真正成为一体。
当我站在屋顶边缘,我的心想猛烈跳动却异常平静,我看着脚下的一切,嘴唇紧闭,我更明白了生命的可贵。
一切所谓的作死,都是带着激动的心情上去,再带着被平复的心下来。
——————————————————
另外允许我对第一名所说的“负面影响”作一点澄清。
也就是所说“犯罪动机”的几率越大。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嘛,跑酷就属于特殊运动吧。
接触过跑酷圈子的都知道,我们学的不仅是“跑酷”这项运动,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在其中了解人生的一些意义,体会一些常人无法体会的东西。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温和,我们不像影视剧中的那些少年,举着酒瓶招摇过市,所过之处留下震天欢笑,我们很安静,我们会尽量不影响到其他人。因为跑酷容不得焦躁,只有冷静,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我们才能保证动作的安全性。
觉得跑酷的人可以去偷东西的,绝对不了解它。
跑酷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可以选择疏远它,但请不要诋毁它。
并无针对之意。
——————————————
手机码字,中途中断过,我现在已经忘了题主的问题了 _(:з」∠)_胡乱作答,有逻辑不通或错误处请告诉我,有时间修改。
妈蛋昨晚打好了图片又上传不了,手机版不要太辣鸡。
网友虫可语冰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当你兴奋的阈值越来越高,也唯有最本能最原始的对死亡的恐惧感,才能拨动你脑子里的那个开关了。
网友羽田中山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子厚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某来。” 轼拊其背曰:“子厚异日得士,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
网友李良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还有什么比玩自己更理直气壮的呢。
网友李亚京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你觉得人家是拿生命当游戏,人家觉得自己是在追求生命的精彩。
人生观不同,活法自然就不同。
网友刘京新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我一有由一种这样的理念,人,要有点儿小私心才可爱。一个特别无私的人,做朋友很好,做爱人是不合适的。因为他对自己无所谓,所以当你为他付出的时候,他也没有多大反应。
同样的,一个人把自己的命都不当回事,怎么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我摘录一片小学课文
『登山』
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
普罗宁四周都是巍峨的高山。一天早晨,列宁请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顶去看日出,但是出发晚了点儿。
“有没有到山顶的近路呢?”列宁问巴果茨基。
“有是有。就是……”
“什么?”
“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
“您走过这条小路吗?”
“走过几次……”
“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
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小路跟前。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那么您呢?您能过去吗?”列宁问。
“当然能。不信,我走给您看看。”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才回过头来看列宁。这一看,吓得他险些掉进深渊。
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反射出耀眼的亮光。
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他们开始往回走。
“回去不用着急了,”巴果茨基说,“我们不必走那条险路了。”
“可是我,”列宁说,“我打算仍旧走那条小路。”
“为什么?”
“很愿意解释一下,但是必须在走过那条小路之后才行。”
于是,他们又来到靠近深渊的那条小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巴果茨基也顺利地走了过来。列宁握着他的手,说:“感谢您陪伴我,这次野游非常有趣。”
“现在请您告诉我吧,”巴果茨基说,“您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网友韦杭杉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当年高三上学期,临近统考,心情很浮躁,遂与同画室的几个友仔(朋友,广西俚语)总是趁着下午四点多开始上画画课的时候,偷偷溜到运动场那边玩跑酷。那个时候什么招式动作都不懂,全部拿着MP4周末去网吧下一些视频回来,像什么天朝城市猴子、外国的David Belle、YAMAKASI甚至是成龙的红灯区等,每次上下课看到点灯杆就去翻转360、看到墙就去做猫扑、看到石头就猩猩跳,很是有趣,虽然在玩这个的过程中小伤不断,大伤一次没有,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与他的热情,这份热情一直保持到了高考前一周,直到出来工作太懒动了才作罢。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生活压力的增大是人们想要寻求不一样刺激活动的一个原因,只不过大部分人喜欢去嗨去唱K去外面疯玩,而我则更喜欢一些极限运动而已,原理没什么不同;玩极限运动的都是很会保护自己的,不要以为人家是在玩命,你见玩极限运动有过多少起事故多少个人挂了,死亡率跟伤病率跟其他运动类型比起来简直是无法直视。
我一直不认为极限运动是作死,那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它比一般的体育精神更为可贵,因为当你突破瓶颈的那瞬间,你会有一种世界很安静的感觉,安静到只剩下自己的心跳在你脑海边回响,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网友曹舟力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谢邀!
Freud 曾经写出了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
Jung 讲了集体潜意识……
他们都讲了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升华。
综合是我理解的解答。
就好像是“张小凡,你是什么人,你便吸引什么人。
当你衣食不愁,父母无需赡养,无各种贷款压力。
社会环境与气氛是自由创新与他人不同时,你也会去参加这类各种作死活动的。
国外的极限运动比比皆是,在我们看来他们是不要命,在他们看来其实就不过是挑战自我。
所以,
如果人类全都长一样,各种问题也都差不多。那么与别人唯一的差别,就看你怎么活了。”
这些激发了题主内心另外某些蠢蠢欲动的部分,某些新奇,某些人生怎么可以这样…… 的不同主体感,很有意思。
网友龙小涛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上面的答案讲的都很好,从并不专业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先说一个真事,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一男的骑车经常是两手揣兜里,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最终还是躺在了车轮下,奇迹般的受伤不重,扶了几个月的拐之后,又跨上了自行车,继续是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他后来没考大学,结了婚,有了孩子,寒暑假回家有时还能见到他,现在他骑车是两手握把,再也没有了杂耍的迹象。
当人们有了牵挂,就不再因为刺激和虚荣去做出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事了,他们知道代价太大了,玩不起。
刚才吃饭时问朋友一个问题,“为什么玩极限运动的大都是欧美人?”
朋友吸了一口粉,淡定的答道,“那是吃饱了闲的,饿几顿就好了。” 呵,豁然开朗。
网友蒙面大侠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冷眼旁观如何谈论理解?尝试一次心中自有答案。
网友刘芸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我不会那死作为游戏,但是我很不能理解他们的心里,我既佩服又敬畏他们!
网友蒋甬杭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肾上腺素中毒。
网友风投小兔兔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有100%的自由和一票否决权。接受教育、受挫折、省悟,是让我们对“自己决策-后果自负”这个因果体系有认知。之后,怎么玩都没有问题,只要对结果或后果有预见,以及承受的能力和准备。
手机打字中,有时间来加点案例。
网友刘水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Life is meaningless. It is in death that we are truly tested.
网友梁健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只要不伤害别人,怎么玩都不过分
网友路小氪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你高兴就好:)
网友鱼蛋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自信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
网友和光同尘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走在悬崖边上,你会有想要掉下去的冲动】
很久以前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
网友杨雄对[感觉剥夺实验]如何理解喜欢作死拿生命当游戏的人?给出的答复:
以前【听说】欧洲的年轻人自杀率高,原因有部分年轻人失去了人生目标,生活很迷茫。
正如诗人所言“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变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好,既然死的勇气都有,那作死找乐子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