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教育有感 有感朴槿惠的家庭教育

读家庭教育有感 有感朴槿惠的家庭教育
有感朴槿惠的家庭教育  


 


 

 

有感朴槿惠的家庭教育

 


 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报社对《朴槿惠自传》的评论,令我遗憾的是几乎没有提到朴槿惠少女时代的家庭教育,她是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现任韩国总统,但正是成长在这样显赫权贵的家庭,令我感慨和深思他们以道德文化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和朴实节俭的成长环境。

此前我读过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的《母亲》,在这本书中也折射了他苦难的成长经历。他的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在农场做些零活,父亲则是一个农场里的放牧人,李明博靠清理垃圾完成了学业。他曾经喝水度日以抵挡饥饿,在女校门前卖爆米花赚取学费,而且由于一度贫困而放弃升学,甚至试图跳进汉江逃避贫困的无奈。但他的母亲始终教育他要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灵,要求他主动去帮助富人以塑造自信的品格。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是平民出身。她曾经是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在她5岁时父亲就教育她凡事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是非,要有自己的主见。7岁时,父亲带她到图书馆去,却只允许她读三类书:人物传记、历史和政治书籍。要求她无论是课堂、公交车、听讲座都永远坐第一排,而且执意为女儿创造贫苦的成长环境,培养她的节俭朴素、奋力拼搏的精神。

《朴槿惠自传》中有一节讲述“母亲的朴实教育”,我想在此整段引用:

 打从搬进青瓦台前住在议长官邸时,我们三姐弟就几乎没有什么玩具,父母也很少送玩具给我们,原因是即使没有玩具,也有足够的空间供我们跑跳玩耍。年幼的志晚,唯一的玩具就是一只足球。有一回亲戚在美国买了一只上发条就会自动走路的小狗玩具送给我们,我们三人好奇地聚在一起拿着它玩了一整天,母亲却忧心忡忡地看着这样的我们。那时在她身边的秘书说:“何必为了小朋友拿一两个玩具玩而担心呢?”

 但母亲坚持:“那并不是随手可得的玩具。拥有别人没有的贵重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并无益处,即使没有那种玩具,我们家的孩子也已经有了一大片可以尽情玩耍的院子啊。”

 接着她又补了一句:“要是大家听到议长家没有玩具的传闻,一定会有很多玩具送上门,但要是他们听到穷困的家庭没饭吃也会这样热心吗?很多人都爱趋炎附势,所以请您千万不要跟别人提我们家缺玩具这件事。我并非舍不得花钱买玩具给他们,而是比起新堂洞的家,这里已有更宽敞的院子可供他们玩耍,所以贵重的玩具对他们而言只是不必要的奢侈品。”

有一天出门上学时,外头下着倾盆大雨。我撑着伞踏出大门,没想到雨伞竟被风吹翻了,只能无奈地跑回去告诉母亲雨伞坏了,于是母亲帮我拿了一把新的塑料伞。那时站在一旁的事务官跟母亲说:“风雨这么大,塑料伞一下子又会被吹坏的,今天就让槿惠坐车上学吧。”结果,母亲用“槿惠你可以自己去吧?”的眼神看着我,我大声地说了一句“我去上学了”,就抬头挺胸地踏出了大门。

过了不久,身子虽然被雨淋湿了,但穿着雨靴的我开心地用脚踩着地上的水,甚至忘了上学的时间。走到学校附近时,看到越来越多前来上学的同学,大家撑着雨伞在街上排成了一支长长的队伍。一进教室,每个人都手忙脚乱地忙着挤干衣服上的雨水,热闹极了。

要是当时母亲答应让我坐车,或许可以比其他同学更舒服地上学,但我就无法体会与同学打成一片的乐趣了。母亲坚持要我与其他同学一样过平凡的学生生活,而她也确实这么实践了。虽然我们住在人人羡慕的议长官邸,却没有任何值得让其他小朋友羡慕的特别东西,日子过得非常简朴,就连搬进青瓦台后也不例外。

我们皆知朱镕基总理幼年的苦难经历,九岁便成了孤儿,家庭不幸,求学后的颠沛流离,再加上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可想朱总理的悲惨身世。他能够同情弱者贫者、反感仗势欺人、仇视为富不仁、痛恨贪官污吏,其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也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吧。

或许家庭教育的成功与父母的学历、地位、财富、荣誉关系不大,但这也不是说一个家庭的优越条件就能摧毁一个孩子的未来,而贫困朴实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但时下的社会环境还是能够折射出部分家庭教育的弊病,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的外在要求,像去年报道的“硕士生种地,父亲自杀”,今年重庆一个女生接到录取通知书,但父亲不让读,并说上大学是失败投资。虽说是个案,却是一种典型的读大学与高收入简单相等的普遍观念。知识不是用金钱衡量的,它改变的不止是生活条件,还有我们的生活境界、内心世界。读书无用,非书之罪吧。

我们时下的家庭教育不仅不受重视,而且常常教育不当。不是因为忙于事业而疏于照顾,就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时常要求孩子事事完美,以爱为名义苛刻要求,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或者过分溺爱保护,一切都让孩子成长在自己的羽翼下,缺乏独立性和意志来面对未来。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狼爸”“虎妈”的棍棒教育,体罚致死的事情常有发生;也有监护缺位,五名男童闷死在垃圾箱。甚至有些家庭富裕的孩子走上了犯罪,在社会中飞扬跋扈,借用父辈的荣誉权力而张扬自己的个性……

谈论一些富裕家的孩子出现的社会问题,常常有人说我们仇富心理。同事也常说:“父母挣的钱不让孩子花让谁花?孩子不借助父母所拥有的借助谁的?”话是不错,总统的千金朴槿惠不住在青瓦台还能住草房?母亲遭遇后,借助父亲很自然地成为“第一夫人”。但问题在于朴槿惠的家庭教育从来不缺少道德、情感和心灵教育,还有她难能可贵的家庭文化,这种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魂,读者可从书中体会。

有人说我们当下的教育是“种族歧视式”教育,不允许孩子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孩子交往,给孩子灌输等级观念,给孩子造成攀比,虚荣和自卑的性格特征。而老师也喜欢官员和有钱人家的孩子,这或许也是一种事实。据新闻报道,十八大以来,九位省部级高官被查,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有八位曾经做过教师。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也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关,这真是一个复杂艰难的问题。

父辈的形象肯定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到父亲是如何教育朴槿惠的,如何指导她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尤其对权力的理解和对广大民众尊严的守护。还有朴实的朴妈妈如何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在儿女面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把家庭文化融化在儿女的生命意识中,她曾对女儿说:“爸爸是个可靠的丈夫,一切物质上的不足都可以通过两个人的努力去弥补,而人品是择偶最重要的条件!”想要了解如何实践家庭教育的读者,希望读读这本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6351/96911513531.html

更多阅读

朴槿惠的传奇人生四篇 朴槿惠人生经历

朴槿惠:“三无”女人 朴槿惠:嫁给国家的“孤儿总统” 公主朴槿惠“复仇”记 朴槿惠:这个女人不寻常朴槿惠:没有父母、丈夫、子女的“三无”女人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2年12月20日“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韩国总统朴槿惠于6月27日至30日访问我国。这位倾心中国文化的女总统与中国“渊源颇深”,对中国文化较为熟悉。朴槿惠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这与她受到家庭的熏陶以及从小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是分不开的。一些熟悉前总统朴正熙一家的学者

朴槿惠之父朴正熙遇刺之谜 朴正熙遇刺

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后,参加他葬礼的女儿朴槿惠。文/巫解2013年2月25日,韩国总统府邸青瓦台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新当选的总统朴槿惠。朴槿惠对于青瓦台并不陌生,9岁时她第一次走进这座典雅的建筑,度过了18年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期间,她失

声明:《读家庭教育有感 有感朴槿惠的家庭教育》为网友迪吧里面我是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