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艳红
9月13日的《南方教育时报》《教育多元时代的空谷足音》一文,探讨了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教科书的问题。中国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英语而荒废母语的问题开始被人重视,但英国人是如何学习母语的我们却不知道,就我目力所及,浅谈下我对英国教科书的认识。
意林杂志社编辑的《英国语文》分两卷,采用双语对照形式,前面是中文,后面是英语原文。收录了从英国各中学课本中精选的文章二百多篇,内容有科普、寓言、诗歌等。
从文学读本的角度看,《英国语文》让我真正感受到英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雄心勃勃的男孩》写了一个名叫塞西尔的男孩要在绘画上胜过画家的儿子的故事。男孩的姨妈开始觉得不可能,因为画家的儿子在摇篮里就开始使用画笔了,并提醒他别把自己的拉丁文奖给丢了。而男孩有勇有谋,颇为自信地说:“赢了画家的儿子,将是莫大的荣誉!我一天画4个小时,他画画从来没有超过2小时。”读到这,我猜想结局可能是塞西尔大获全胜,不仅赢了绘画奖,还继续得到拉丁奖。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作者就常常抱着“有志者事竞成”的观念如此写作。没想到男孩最后失败了,一个奖也没有了。如此勤奋有志向,依然不能改变学习应有的规律,客观、不失真,人家不为温情而在课本中书写谎言。

对比塞西尔的主见,其他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千人一面。英国十分重视绅士风度的培养,如《推荐信》一文中写道:“他进门时擦了自己的双脚,关上了门。”“他进门时摘下了帽子,回答我的问题时敏捷而谦恭。”《高尚的复仇》中的列兵对打自己的军官恨得咬牙切齿,说他会让军官后悔的。但战斗打响,列兵却用勇敢证明了自己,赢得军官的尊敬。而《骗人的话》、《勇敢的鲍比》、《忠诚的狗》、《再试一次》诸文章,都是以生动的故事向孩子讲述做人处事的道理。以上是我品出的文化上的细微差别。
而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英国语文》可以让孩子见识原汁原味的英式英语,通过对照阅读,掌握把英语转化成中文的翻译技巧。一个个精美短小的文章,耐人寻味,很适合孩子看,可锻炼孩子英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书中收录的英国几所著名的女子中学、寄宿男校、男女合校的学校的照片插图,也让人领略不同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