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不回延安 毛主席为何不回延安?这个结论会让宝塔山下的人们感到骄傲

毛泽东为何不回延安?这个结论会让宝塔山下的人们感到骄傲

一清

毛泽东1947年3月18日撤离了延安,别下了他十年的故事,撂下了十年的轰轰烈烈,走了。

毛泽东走时,已经能听到延安城外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了。傍晚时分,在二纵队司令王震和周恩来的一再催逼下,毛泽东这步出窑洞,有些恋恋不舍地向暮色苍茫中的延安古城望了一眼,走了。从此再没有回来。

(毛泽东离开延安,开始战略大转移。)

延安的歌声是那般的期待,那般的思念,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延河的流水是那么的清亮,那般的柔情,它的倒影里,曾有过战马嘶鸣,有过军人匆匆的脚步:

莲花生在水里头,

毛主席在咱心里头;

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

忘了娘老子也忘不了你……

——陕甘宁边区民歌·毛主席是咱的大救星

在毛泽东离开延安一直到逝世的28年时间里,《翻身道情》的那个呼唤,是如此的动情、动人:“一道道的那个山来一道道的个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那亲人迎进来;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围定亲人热炕上坐,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毛泽东主席一定听到过这歌的,听到过延安人对他的思念,听到过延安人们对他的呼唤。但是,毛泽东一直没有来延安。

这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对于为中国革命付出过巨大牺牲的“老地方”是情有独钟的。他回过韶山,他重上过井冈山;他去过茶陵,回味过今非昔比的旧事;他牵挂过西柏坡的诺言,生怕谁忘了进城时有关“考试”的嘱咐。

一开始,一切都是充满情意的。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延安的老百姓就发来了贺电,毛泽东激情满怀地回复了延安: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极大贡献的。我们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1949年的10月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泽东确实很忙。但是,再忙,腾出几天时间去延安一转,应该不会有问题。之所以把时间划线在“九·一三”,是因为林彪事件前,毛泽东的身体还真可以说是“神彩奕奕”的。

听毛泽东身边的人员曾经也谈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主席不回延安。好像是说路途不通畅。飞机只能到西安,再往北,就要坐汽车走了,很费事。这应该不成理由。毛泽东回韶山就是坐的汽车,上井冈山也是坐的汽车。60年代毛泽东到了岳阳,听说岳阳的毛田发展得很好想去看看,当时连汽车都不通,毛泽东坚决要去,准备牛车出驾,万一不行就步行前往……所以,去不去延安,与火车、飞机开不开通没有多大关系。毛泽东进延安和撤离延安,连汽车也没有坐的,靠的是两条腿和一根拐棍。

这样的话,我们只能从另外的方面找原因。有人说,毛泽东认为延安“这座山头”,从根本上来说是别人“打下来的”的,是毛泽东通过国民党的一张旧报纸才知道有延安这个地方的,而这里,已经是刘志丹、徐海东他们的红色根据地了。因此,这个阴影一直挂在毛泽东的心头。也因此,才有延安时期那么惨烈的整风运动;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高岗反党集团、《刘志丹》小说案,牵涉到多达万人的“反党集团”。

(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队,也滋润了毛泽东。)

笔者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多少有些牵强。毛泽东的胸怀是可以装尽天下的,他断不会计较这些。这些猜测,只是一些胸量窄小者想你的结果,不是毛泽东的心思。

也有人说,是延安太穷,共产党在这里发了家,但没有能很好地反哺延安,忘了根本,共产党的高官们不敢面对老百姓的责问。

延安确实很穷,这从周恩来1973年6月陪胡志明来延安参访落泪一事,就可以知道穷到什么程度了。一些老百姓远远地看着总理,他们忧伤的眼睛、破烂的衣着让周恩来读懂了民生的多艰。周总理长叹一声,我们对不起养育了中国革命的延安人民啊!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毛泽东不来延安的理由,因为越是穷的地方,毛泽东越是关注,他甚至深入到一些农户家里去访问过,看看他们吃的是什么,住得怎么样。当他看来身边的警卫人员从河南带来石头一般硬的窝窝头时,心痛得连连落泪,说人民的生活还这样苦,我们有责任啊!

前些时候,有学者从“儒法”两家的核心价值来分析。这篇文章出自“中国思想论坛”,说“毛主席、周总理都是马列主义者,这是共同点。但毛主席讲儒法斗争。以儒、法二分法来划分,那么,毛主席更象法家,周总理更象儒家。”而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周总理执意回延安,知恩必报,是其‘仁’。毛主席没有回延安,则是其‘兼’。”“‘兼’则是泛平等之爱。”——从理论上,这似乎也说得通。就是要说,毛泽东之所以不回延安,是因毛泽东虽然热爱但又不偏重延安,要把爱匀施给普天之下。

这样的解释,可能会延安民众的心里好受一些。毕竟,他们盼望毛泽东重回延安一次的心思太重了。

总之,毛泽东终归是没有回延安,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家,以及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能给予一个让人信服的解读,以释天下悬念,以慰延安百姓的诚心。

2004年、2007年和2009年,一清曾三次到访延安,看过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走过了毛泽东当年散步休闲的路径,在宝塔山下,在延水河边,似乎还能感觉到毛在延安十年的音容笑貌,听得到延安大礼堂里毛泽东带有湘味的声音。但几年里一直挥之不去的问题是:主席,您为什么不回来看一看呢?

这个问题的解释终于在一次活动中有了答案。那是我与湖南省话剧团副团长王峰为了话剧《毛泽东在长沙》的撰写,我们一起去了湖南第一师范。在第一师范的长廊里、教室里、操场里、宿舍里,我总能感觉到青年毛泽东的音容。在这所学校,毛泽东前后呆了有四年多的时光,可以说是他生命历程中最紧要、最关键的大福之地,他从韶山而湘乡,到达长沙,进入了这所名师大家聚集的学校,他在这里结了那么多“乾坤忒重我头轻”的国之才俊,他在杨昌济、徐特立等名师的辅导下,获得了那么多深的思想启迪。还有,正是这里的恩师杨昌济,他才找到了理想中的伴侣杨开慧,所以,第一师范,这是毛泽东的精神家园啊。当江青向他提出来要去第一师范走一走的时候,他坚决地制止了(见#一清二白讲历史#《毛泽东为什么不让江青去第一师范参访?》)毛泽东本人对第一师范的老师、同学也是牵肠挂肚的思念,但他终于也没有再回过第一师范。毛泽东是个读古书很多的人,他最反对搞什么“衣锦还乡”的事,与其相见,不如怀念,就让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留在记忆里……

(毛泽东在延安时与农民亲切交谈。)

毛主席为什么不回延安 毛主席为何不回延安?这个结论会让宝塔山下的人们感到骄傲

正是因为毛泽东内心里对于“精神家园”的敬畏之情,所以,建国后,对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几个重要节点,毛泽东一次都没有去过,如贵州的遵义,那是中国革命发生重大转折的地方,那里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主要地位,也奠定的胜利的基础;在延安,毛泽东在大山里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军民互动,发展生产,壮大力量,延安是共产党的福兴之地,成长壮大之地;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解放全国的命令一一发出,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力量让山呼海啸万马奔腾,并自此处进京,由在野党变成执政党!这样于中国革命于此重要的重要地方,毛泽东一个地方也没有去过,即使西柏坡就在京城脚下不远处!

毛泽东没有重回第一师范,没有重回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地方,都是毛泽东世界里的精神家园。延安,应该为自己在毛泽东主席心中如此崇高的地位而高兴,而自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6851/182954952237.html

更多阅读

曾国藩后代人才济济组图 毛主席为什么不进故宫

□陈广标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治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 毛主席为什么不进故宫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

(原创 宋美玲为什么至死都不回“娘家”? 歌曲回娘家

宋美玲为什么至死都不回“娘家”? 在中华民族抗日最艰难时期,宋美玲,作为中国女性代表,第一个在美国国会用英语演讲,在赢得多次如雨点般掌声后,使美国国会同意对华援助,蒋介石才有幸成为“运输大队长”光荣称号。 蒋介石死后,她定居美国,九十

梅艳芳 毛主席为什么不进故宫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梅艳芳梅艳芳(1963.10.10—2003.12.30),生于香港,祖籍广西合浦,少时家境拮据,四岁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大中华地区的歌坛和影坛巨星,香港演艺人协会的主要创办人及首位女会长。梅艳芳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华丽多变

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毛主席为什么不进故宫

很早就想找个机会拍一下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本月6日抵达北京后,7号清晨四点我准时起床,因为我知道7号早晨升旗的时间在清晨5:18时,觉得四点向天安门广场进发应该没问题,没想到当我搭上出租车后,司机对我说我出发晚了,我想这么早还晚?

声明:《毛主席为什么不回延安 毛主席为何不回延安?这个结论会让宝塔山下的人们感到骄傲》为网友横笛休吹塞上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