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人生之真諦,才能明白處世之方略。處世應有方法。新處世之法的原則是,人氣必須厚積。所謂厚者,久也,長也。只有修心養性,廣施厚恩,你才能悟得人生之真諦,明白處世之方略。
做事不可過多得罪人
做事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不可過多樹敵,更不可過多得罪別人,這樣你的朋友就會增多,你的敵人就會減少。
古人早在《鬱離子》中就曾經指出,處世之法不宜樹敵太多,因為樹敵太多會觸犯眾怒。中國傳統上認為“多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朋友添一堵牆”,自古自恃才高氣傲之人常犯這類錯誤,最後都會導致失敗。
戰國時期,齊國大夫夷射,在接受國王的宴飲後,酒醉飯飽而出。此時擔任王宮守門的小吏則跪請求說:“給我一點兒酒喝吧。”夷射斥責則跪說:“一個下賤的守門人也想飲用國王的美酒嗎?滾開。”夷射走遠後,則跪在門前,將碗裏的水潑在郎門的接水槽中,類似小便的樣子。天明以後,齊王出來對則跪呵責說:“昨天晚上,是誰在此處小便呀!”則跪回答說:“夷射,在這地方站立過。”齊王大怒,因此誅殺了夷射。
一個卑賤的守門人因為被大臣所污辱,竟然設計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見結怨的害處。古人正是看到結怨的害處,才警示人們不可輕易得罪人。
香港巨富胡金輝在介紹他的成長時,曾告誡人們說:“處世方面,另外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不應該得罪人。寧願自己搽面惜膏,得罪自己好過。”
美國總統林肯以偉大的業績和完美的人格獲得了人們的衷心敬仰,他的許多事蹟世代被人們傳誦。但他在成長道路上也曾因為愛得罪人而經歷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輕時,住在印地安那州的一個小鎮上,不僅專找別人的缺點,也愛寫信嘲弄別人,且故意丟棄在路旁,讓人拾起來看,這使得厭惡他的人越來越多。後來他到了春田市,當了律師,仍然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為難他的反對者。有一回做得太過分了,把自己逼入困境。
19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位虛榮心很強又自大好鬥的愛爾蘭籍政治家傑姆士·休斯。他匿名寫的諷刺文章在春田市報紙上公開以後,市民們引為笑談,惹得一向好強的休斯大發雷霆,打聽出作者的姓名後,立刻騎馬趕到林肯的住處,要求決鬥。林肯雖然不贊成,卻也無法拒絕。身高手長的林肯選擇了騎馬用劍,請求陸軍學校畢業的學生教授他劍法,以應付密西西比河沙灘的決鬥。後來在雙方監護人的排解下,決鬥風波才告平息。
這件事給林肯一個很深的教訓,他認識到批評別人、斥責別人甚至誹謗別人的事是最愚蠢的人才會做的,而一個具有優秀品質並能克己的人,常常是揚棄惡意而使用愛心的人。林肯從此改變了自己對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訓及成功是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
美國前副總統安格紐以失言出名。他曾激烈指責新聞界的是非,說:“老是作反政府的言論的大眾傳播物,簡直是叛徒。”這句話在新聞界傳播後,引起了極大風波,招致了新聞界的合力圍攻,即使他要收回這句話,也已經太晚了。後來時代雜誌的哥拉姆斯特分析說,這只怪安格紐用錯了一個字,如果把mass media(大眾傳播物)的複數形換作單數形,就不會有什麼風波了。這是因為以複數代替單數等於指責了所有新聞廣播界,觸犯了眾怒。所以,如果我們要表示指責或批評時,應儘量採取“有的人”“個別人”這樣的單數稱謂,不要由此而招來大家的怨恨。
減少眾怒的另一種方法是利用言語的歧義開脫一部分被攻擊者,這樣有利於減少眾怒。在這一方面,馬克·吐溫的策略是較為成功的。幽默大師、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對人民發表了演說。在演說中,他義憤填膺地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
這樣的一句,引起了美國國會議員們的鼓噪,說是人身攻擊,一定要馬克·吐溫道歉。
後來,馬克·吐溫就在報上登了一則《道歉啟事》:“美國國會議員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那些吵鬧的議員終於無法可說。由於馬克·吐溫巧用辭彙,以減少眾怒,因而使得當時激起的國會議會風潮得以平息。
厚積人氣
在人際交往中,誰都想給他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有個好人緣。一個人的人緣好壞,直接反映出他(她)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的能力和水準。那麼怎樣才能贏得好人緣呢?
1.誠實待人。為人處世應保持誠實的美德,與他人交往尤其要以誠相待。虛偽、表裏不一的行為只會被人疏遠。誠實是你贏得好人緣的第一原則。
2.始終守信用。守信用是一種令人敬佩的美德,人們常以講信用來表達對別人的尊敬。言而無信的人歷來受到人們的指責。當某人赴約遲到時,所有等著他(她)的人都會認為這是一種無禮的行為,除非發生了什麼重大的意外,否則一般人絕對不應找其他藉口來為自己的遲到或其他失約行為開脫。如果確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突然生病了,或臨時加班等等,都要想方設法提前通知對方,取消約會或推遲一下。跟人約好或答應的事,務必要守信。
3.不要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不要傳播人事是非、挑撥離間。
4.為人正派,做事出於公心,多為別人考慮,不要凡事先替自己打算,更不能為了實現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
5.謹慎交友。別人對你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你所交往的朋友的瞭解而產生的。俗話說,“魚找魚、蝦找蝦”,什麼人喜歡交什麼人。如果別人看到你的朋友個個都很正確,有本事,自然不敢小瞧你;相反,假如你交往的圈子中全是些沒法恭維的人,恐怕別人對你的印象也就不會太好了。
6.待人熱情,富有人情味。樂於助人,當別人有困難時,你要盡力而為。
7.切忌炫耀自己。在社交場合,要注意謙虛待人,不要把自己的長處常常掛在嘴邊,老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績。如果一有機會就說自己的長處,無形之中就貶低了別人,抬高了自己,結果反被人看不起。
8.切忌誇誇其談。有的人在與別人交往中,為了顯示自己“能說會道”,便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地長篇大論,這種人會給人以不夠穩重的印象。
9.力避憨言直語。用詞要委婉,要融洽各方意見,不要只憑自己的主觀願望,說出不近人情的話,否則是得不到別人的好感和贊同的。只有言詞婉轉貼切,才有利於融洽感情,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10.不要顯露是有恩於別人的人。同志、親朋之間總會有互相幫助的地方,你可能對別人的幫助比較多,比較大。但是,切不可擺出一副有恩於他人的姿態,那樣會使對方難堪。
11.不要說穿他(她)的秘密,特別是一些個人隱私。知道的不要說,不知道的不要問。因為這是於你無益也使他(她)人受損的事。
12.注意自己的聲譽。要爭取使自己有個好名聲並設法保持下去,不要因眼前的利益而敗壞自己的榮譽和名聲。
此外,不妨在你的形象中再加一點兒幽默感。
具有適當的幽默感,不僅能給你的事業帶來極大的好處,而且會使你的工作更有樂趣。幽默可以消除緊張情緒,創造一種輕鬆愉快的工作氣氛,從而使你的事業更為成功。它同樣也是塑造成功形象的一個因素。每當面臨選擇時,絕大多數人都願意與那些有幽默感的人打交道。
在提倡幽默感的同時,必須強調,它只能像任何其他事情一樣,運用時必須要得當。通常情況下,幽默確實可以幫助你打開僵局,但在某些特定場合也許會適得其反。掌握“火候”非常重要,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例如,這樣向一位很有身份的潛在顧客進行推銷就十分荒唐:從後面拍一下他的肩膀,問道:“嗨,夥計!聽說過那個女旅行推銷員的笑話嗎?”再比如,當你的生意正經歷著困難而走下坡路時,你不會欣賞你的律師跟你開什麼破產的玩笑吧。
在當今複雜的社會中,許多人灰心喪氣,精神萎靡。因為壓力和緊張情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普遍,所以恰當的幽默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它經常是緩和尷尬局面的最好辦法。如果你天生就有幽默感,那一定要發揚它,因為這無疑是一種優秀品質,人們會因此而樂於與你共事。
為人不可鋒芒太露
謙虛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古人稱:“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于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做學問做官時,只要以“謙”字鋪路,你就會在人際關係上做到遊刃有餘,將來才會對自己、對社會盡到責任,才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功。而妄言輕人既使才華橫溢也難以成就大業。
中國古語稱:“美好者,不祥之器。”意思是事物過於完善美好了,必定會帶來毀滅的結果。古人曾反復告誡世人,要防別人嫉妒之心,無論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這才是立身之本。在這一方面,唐朝的名臣李義琰就是榜樣。
李義琰曾為唐朝宰相,他的住所沒有像樣的房舍,他的弟弟為他買了建房的木料。李義琰知道這件事後,對弟弟說:“讓我擔任國家的宰相,我已經感到非常慚愧,怎麼可以再建造好的房舍,從而加速罪過和禍害的到來呢!”其弟說:“凡是擔任地方丞、尉官職的,尚且擴建住宅房舍,你位居宰相,地位這麼高,怎麼可以住在這樣狹小低下的宅舍中呢?”
李義琰回答:“人們希望中的事情很難完全實現;兩件事物不可能同時光盛。已經處在顯貴的官位,又要擴展自己的居室宅舍,如果不是有美好的品行,必然遭到禍害。”他最終沒有答應建房。後來,木料也腐朽了,只好扔掉。房子雖然沒蓋成,但謙遜的美德已經養成了,自己的地位也穩固了,這樣的策略當然更高明。
同樣地,曾國藩也懂得這一點,在家中更以簡樸而著稱,妻子和兒媳雖貴處于相府之尊,仍然紡織勞作,這不是模仿李義琰的所為嗎?曾國藩之所以以“謙”為立身之本,還有一層深意,那就是為了提防朝中的政敵借題發揮,使自己在如日中天之時被人抓住把柄,槍打出頭鳥,因小失大。而在這一方面,古代可是有例在先的。
大凡君主和統治者沒有誰希望自己的下屬高明過自己的,而鋒芒畢露之人就不免要為自己的下場負責了。三國時的楊修就是如此。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園,造成後,曹操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只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只有楊修說:“門裏添個'活’字,就是' 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闊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曹操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翻譯”出來時,嘴上不說,心裏卻已經開始妒忌楊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餅,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一邊。楊修看見後,竟招呼眾人把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知道後便問為何這樣,楊修回答說:“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楊修了。
後來,劉備攻打漢中,曹操親率40萬大軍迎戰,于漢水對峙日久,曹軍進退兩難。一日,廚師端來雞湯,曹操正若有所思,見碗底雞肋,心有所感。這時夏侯入帳請教夜間號令,曹操順口說:“雞肋!”於是,“雞肋!雞肋!”的軍令便在軍中傳開了。楊修聽到這個號令後,便命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夏侯聞訊一驚,忙把楊修請到自己帳中詢問,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不舍。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仔細一想,覺得很有道理,也命令軍士打點行裝。曹操聞訊,不由暗歎楊修的心計,殺楊修之心更甚,於是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斬了。
“槍打出頭鳥”成了中國人世俗的一個法則,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出頭鳥”本來是一個推動時代前進的角色,卻可悲地成為了“愛出風頭”的犧牲品的代名詞,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也是一種文化的悲哀。但以“謙”為本,卻是出於對自身修養的自勉要求,也是人不可鋒芒太露的進一步解釋。
小事忍讓,息事寧人
在現實中,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追求新的知識,創造新的環境,才能否生存發展。在生活之中,不能為物欲所刺激,恣情狂妄,重利忘義,否則會喪失自己的良知,損害人類利益。
明代馮夢龍在《智囊》一書中說,江陰一帶大戶望族夏翁,一次乘船過市橋,有人挑著糞從橋上倒入船中,糞濺到夏翁衣服上。這人與夏家是舊相識,僕人們怒不可遏地要揍他,夏翁說:“此事是他不知道。他若知道是我們,怎肯來觸犯呢!”於是好言好語遣散了大家。回到家中,夏翁翻閱帳本,查出這人原來欠了30兩金錢沒還。夏翁想他原來是借機尋釁,以求一死,於是有意為他減了債務。
人是複雜的,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理解自己。不理解他人的人,是難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不被他人理解的人,則難以掙脫孤獨和苦悶的陰影。理解萬歲!不善理解,就會多疑。《紅樓夢》裏的林黛玉是一個多疑的人,她時時都在注視著周圍的人對她的態度,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她長久的猜疑,連她自己都承認:“我最是個多心的人。”
理解———溝通———人和,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很有才華的政治家,也是很有修養的人。從小,他倆兒就是好朋友,無論幹什麼,總是形影不離。長大了,鮑叔牙邀管仲一同去做買賣,管仲有些為難,說:“我家自從父親死後,母親和我吃上頓沒下頓,哪兒有錢做買賣?”鮑叔牙說:“我還有點兒錢,足夠咱倆用的。錢由我出,你出主意就行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他倆兒真的做起了生意。每次賺了錢,鮑叔牙總是多一半給管仲,少一半給自己。管仲有些過意不去,鮑叔牙誠懇地說:“我們是朋友,你家有困難,我們互相幫助。”後來,他們又一起去當兵。每次打仗,鮑叔牙總是緊跟著管仲,只要一遇到危險,鮑叔牙都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去掩護他。後來他們果然在齊國做出了成績。由於鮑叔牙在齊國做官的時間比管仲長,一旦管仲的官職超過了鮑叔牙以後,一些大臣議論紛紛,為鮑叔牙抱不平。鮑叔牙知道自己再繼續做官,會對管仲不利,於是毅然向齊桓公辭官還鄉。他說:“為了使管仲更好地施展才能,我辭官還鄉。 ”齊桓公挽留說:“你是一位高尚的人啊!管仲是你推薦給我的,現在為了他,你又要辭官還鄉。我要管仲,也需要你,請你留下吧。”管仲也勸鮑叔牙:“你不要走,別人議論什麼,我不在乎。”第二天,鮑叔牙還是悄悄地離去了。人們都敬佩他的為人。管仲說:“生我的是父母,而瞭解我的是鮑叔牙!”他倆兒的無私友誼,表現了他們的君子之風。
管仲和鮑叔牙的相交,歷史上稱為“管鮑之交”、“管鮑遺風”。這裏面揭示了交友的許多真諦,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互相的理解:做生意賺了錢,多給家貧的管仲一些,這是理解,而沒見利忘義;當兵打仗時,在最危險的時候,鮑叔牙用身體掩護管仲,這是捨己救人的思想;因為管仲而辭官還鄉,這更是出於理解,是更高層次的境界。他們的友誼之所以穩固長久,就是理解使然。
嚴以待己,寬以待人
人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上,需要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需要與朋友友好相處,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通俗地說,必須用善良的心來對待一切,必須時時檢點自己,也就是要嚴以律己;同時,對待朋友要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也就是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能興國。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王朝裏最為開明的君主之一,他為人處世以善良慎重為準則,他在哀悼魏征時說:“以銅以鏡,可整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在貞觀十三年他又說:“外絕游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正是他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才得到百姓的敬仰和國家的昌盛。
嚴以律己,可使朋友從中感受到你的誠實,你的忠誠,也感受到你的為人。所以,很容易與朋友友好相處。
“萬金易求,良心難得!”人心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物質的誘惑、偏見的誤導、惡人的撥弄,這些往往使人良心失落,失落了良心,怎能與朋友相處?對待朋友需要的是良心,對朋友要“寬”。怎樣才算是寬以待人呢?
一、不能以自己為標準來要求朋友
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朋友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朋友的所作所為,要承認朋友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
二、不可吹毛求疵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朋友與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呵斥,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是要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長處。《論語·陽貨》中有“寬則得眾”的思想。《論語·微子》中周公曾對魯公說:“無求備於一人!”
三、不要怨恨朋友
若朋友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
得理也要讓三分
為人處世,做事不要太絕,而要與人為善。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寬闊的道路,給別人三分便利又何妨。劉寬是我國漢朝時代的人,為人仁慈寬厚。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幹了錯事,他只是讓差役用蒲鞭責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下屬集會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結果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湯燙了你的手嗎?”還有一次,有人曾經錯認了他駕車的牛,硬說這牛是他的,劉寬什麼也沒說,叫車夫把牛解下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還給劉寬,並且向他賠禮道歉,劉寬反而安慰那人。
劉寬的雅量可謂不小,有禮也讓人三分。他感化了別人,贏得了人心。他對待一般人是這樣,對待朋友更是這樣。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心。在現實生活中,對一些非原則性問題為什麼不得理也讓人三分,顯示綽約柔順的君子風度呢?可有些人就是不這樣想,對一些小小不然的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非得說上點兒什麼,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就較起勁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甘休,結果大打出手,或者鬧得不歡而散,朋友結怨,反目成仇。假如對一些非原則性問題,給朋友一臺階,滿足一下朋友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不但朋友之間的友情得到加深,而且還顯示出你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以。”對待朋友的錯誤,不應當以指責為能事,方法更不能粗野,不能刺傷朋友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即使你說的和做的千真萬確,別人也是不能心甘情願地接受,又怎麼能達到改過的目的呢?
《呻吟語》中說:“責人貴含蓄”,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責他人的過失時,要講求一點兒策略,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要說的話完全表達出來。“指責他人之過,需要稍做保留,不要直接地攻訐,最好採用委婉暗示的比喻,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方。”“即使是父子關係,有時挨了父親的罵,也會無法忍受而頂嘴,更何況是別人呢?”父子有血緣關係,無論如何不能割捨,但朋友就不一樣了,過激的言辭很可能會斷送友誼。因此,“你這話說得太不對了!”“你做的事還不如三歲小孩子!”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要說的話,必須改變語氣。
《論語》中有句話:“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這是交友的學問。意思是對朋友犯錯,以誠意提供忠告,如果對方不聽,就要中止勸告而暫時觀察情況。如果過於嗦,只會惹得對方厭煩,毫無效果。要不要接受你的忠告,終究要看對方,勉強只會損害友情。
勸說朋友,朋友往往認為自己的意見、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從而與你爭辯。你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未必需要把對方駁得一無是處。因為這樣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那如何勸說朋友改正過失呢?最好的辦法是先瞭解對方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面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
大肚能容難容之事
退一步,進三步;退是為了更好地進。交朋友也是這樣。凡事退一步想想,總比盲目前進,鑽進牛角尖要好得多。
宋代韓琦任定武帥,夜裏寫信時,讓一名士兵在一旁端著蠟燭。士兵不小心燒了韓琦的鬍子,韓琦用袖子撲滅了,然後像沒事一樣繼續寫信。不一會兒看那士兵,已經換了人。韓琦擔心長官會鞭打那名士兵,急忙叫道:“不要換人!我讓他剔燈,所以才燒了鬍子。幸好信沒有燒著,有什麼過錯?”
韓琦有一次花一百兩銀子買了一隻玉杯,很是珍愛。手下一名官員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打碎了,在座的客人驚呆了。那名官員趴在地上等著受罰,韓琦笑著說:“東西命中註定是要碎的,你不是故意的,有什麼罪過?”
鬍子已經燒了,杯子已經碎了,發脾氣又有什麼用?但這是最使人發怒的事情,韓琦度量過人,把事情看開了,所以遇事胸懷坦蕩。假如韓琦度量狹小,換掉士兵,懲罰碎杯官員,恐怕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具備韓琦的度量,但可以向韓琦學習,學習“遇事退一步想想”的觀念,這樣,或許能使自己逐漸變得大度起來。
古代具有寬容大度的人很多,流傳不衰。
宋代富弼小的時候,有人罵他。一個人告訴他說:“他罵你呢!”富弼說:“恐怕是在罵別人吧!”那人又對他說:“他指名道姓地罵你,怎麼是罵別人呢!”富弼說:“恐怕是同名同姓吧!”罵他的人很是慚愧。
宋代還有一個叫婁東顧的人,與富弼有同樣的度量,在處理同一件事時,用的是同樣的態度和方法。婁東顧,勤奮好學,品行端正,在鄰里間有很高的威望,待人接物,和藹平易,從不惡聲惡氣,給人臉色看。有一次,鄰居夜裏喝醉了酒,到他家門前駡街。僕人告訴婁東顧,婁東顧說:“他罵他的,與我有什麼相干?”醉人又指名道姓地罵他,僕人又告訴了婁東顧。婁東顧說:“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怎麼知道他罵的一定是我?”絲毫也不在意。鄰居酒醒之後,非常慚愧,登門道歉。婁東顧好心寬慰他,對他很有禮貌,當時人們被他的美德所感動,互相勸戒,一心向善。
富弼、婁東顧等人可謂大度之至,大度給他們贏得了好名聲,更重要的是感化了一批人。可以說,他們也是遇事退一步想想的人。用這種態度對待朋友,沒有不好的。

大義之忍是一種策略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與朋友友好相處,就必須頭腦冷靜,無論做什麼事情,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忍”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謹慎。人做事不可以不謹慎,交朋友亦不可以不謹慎。
西漢人張良有一段圯橋受書的故事。有一天,他到下邳的圯橋上遊玩,有個老頭兒走過來時,故意把鞋子扔到橋下去,並對張良說:“把鞋子撿上來。”張良大吃一驚,想要揍他。但那老頭兒看起來年紀很大,張良強忍著怒氣把鞋子拿上來,交給了老頭兒。老頭兒穿上鞋,說:“孺子可教。五天后的早晨跟我在這兒見面。 ” 張良感到奇怪,跪下說:“好吧。”抬頭一看老頭兒不見了。五天后,張良來到橋頭,老頭兒已先到,看見張良很生氣地說:“你來遲了,為什麼?五天后再見。” 五天后,雞啼時張良去了,老頭兒又先到,憤怒地說:“為什麼又遲到了?你五天后再來吧。”又過了五天,半夜裏張良就趕去了,過了好一會兒老頭才來,老頭兒高興地說:“應當這樣。”於是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讀了這本書,就能做大王的軍師。”說完不見了。天亮時,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刻苦攻讀,後來,他輔佐劉邦取得了天下,劉邦說:“在帷幄之中謀劃,在千里之外打勝仗,我比不上張良。”張良被後人稱為漢代三傑之一,被劉邦封為留侯。
張良容忍了老頭兒的蠻橫要求,與老頭兒素不相識卻到橋下為他拾鞋,正是這種“忍”,老頭兒認為張良“孺子可教”,最終把一部兵法書交給了他,可以說忍耐使張良成就了事業。
歷史上有名的“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曾令多少英雄人物為之感動。其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藺相如僅因廉頗說了幾句帶有侮辱性質的話語而大發脾氣,互相指責,互相攻擊,勢必要兩敗俱傷,給秦國以可乘之機。正是因為有了“忍”,忍一口“閒氣”,便使一個國家得到安寧、和平,也正是因為有了“忍”,才出現了“刎頸之交”的朋友。可見“忍”是多麼的重要。當然,並不是說一切事情均要忍,如果達到那種萬事皆空的境界,打你的左臉,你便將右臉也送給對方,這就是一種無原則的“忍”。對於個人來說,凡是一些非原則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個人意氣與利益等;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則堅決不能讓步。因此,可以說,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對於不可忍的問題,也應用“忍”的辦法來處理,在冷靜的心情下謀劃,這叫“大義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