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拍摄对象
最开始抓住你眼球的可能是一朵花或它的色彩。花朵或明丽或张扬,或细腻或含蓄,或单色或缤纷,花形有圆的、窄的、管状的,有的朝上,有的下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我在拂晓时分注意到这朵花。这朵铁线莲的颜色本身就赏心悦目,再配上少许绿色背景,更是妙不可言。我把ISO调高到320来弥补黎明前昏暗的光线。万物静息,所以使用了一个小光圈和较长时间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
佳能1Ds Mark II相机,180mm F3.5 L微距镜头,f/22、1.6秒,曝光补偿+2/3,ISO 320

还有花瓣、雄蕊和花粉囊……都是美妙的素材,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和灵感来源。
这张具有代表性的百合花照片表现了花朵下垂的姿态。当我抬头看这朵花时,心想着它是否值得一拍。拍摄花朵从前至后完全清晰的近照不可能实现。于是,我改变策略让一部分花蕊显得清晰。这样,焦平面也就包含了部分的花瓣。紧贴花朵拍摄,排除了有干扰的背景。
佳能1Ds相机,180mm F3.5 L微距镜头,f/11、1/20秒
除了拍摄一朵、两朵或多朵的花外,还可以从各个角度拍摄同一朵花,这有可能产生各种激动人心的微距影像。
同一株仙客来的两幅影像,拍摄间隔仅有几分钟,并且光圈设定相同。植物更多的这一幅,有足够的景深来确保花与叶都适当清晰。拍第二幅时,随着相机更靠近被摄物,景深显著减小,仅有几片花瓣进入清晰画面。前一幅画面现实感较强,后一幅则更有艺术气息。
佳能1Ds Mark II相机,180mm F3.5 L微距镜头;曝光:左图f/11、1/30秒,右图f/11、1/10秒
2.拍摄方法
拍摄的第一步,要分析是什么最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花卉不会跑掉,所以你用不着急匆匆地按下快门去搜寻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东西值得你花时间去拍摄?仔细观察花卉的每一种特点、每一个细节。
心中先要有一个最终影像的大致模样。随后考虑一些重要的方面:画面应包含什么内容?拍摄单朵还是多朵?花的位置安排在画面的哪个地方?背景对画面起到促进还是阻碍作用?有没有枯花、枯叶给作品减分?光线是否符合你的期待?
花蕾与花朵的关系一向是影像的理想素材。大多数情况下,花朵占据中心位置,花蕾则作为陪衬。不过在这张作品里,花朵成了背景,花蕾变为主角。为保证至少有一张照片拍得成功,我采用不同的曝光时间、对焦点和光圈拍摄了好多张。由于背景偏暗,我使用了包围曝光。背景若太过清晰,画面会杂乱不堪,但花蕾需要清晰呈现,所以对焦点和光圈我都采用了包围的方式。使用偏振镜消除了花蕾上的少许眩光。花蕾十分清晰,其上的多数眩光已被除去,而背景细节的清晰度也足够让人认出花的形状。
佳能1Ds Mark II相机,180mm F3.5 L微距镜头,f/16、1.6秒,曝光补偿+1/3
如果你要拍摄一组花,尽量让其中一朵完整出现在画面中,其他花朵保留小部分就够了。可让主要的花朵偏离中心位置,这种构图不会显得太过死板,要好过一朵大花牢牢占据中央。多多尝试不同的定位,然后决定哪一种视觉效果最佳。
像这样重点框取一朵紫菀花、其余作为背景的构图十分有效。我把主体安排在略微偏离中心的位置,并使用小光圈,焦点对在花朵中心的小花盘上以保证主体清晰而其他花朵焦点不实。相机直方图告诉我,相机测到的光线比实际更亮,因此有必要增加曝光。
佳能1Ds相机,180mm F3.5 L微距镜头,f/22、1/10秒,曝光补偿+2/3
若画面中的花超过三朵,尽可能选择一种吸引人的布局。把花朵排列成拱形或三角形或许能增强影像的作用力。有时可调整相机角度,让花朵排列成S形曲线、引导线或弧线。记住,微距
镜头下的所有物体都经过了放大。稍稍变动相机位置和构图,就会使影像的面貌和感觉截然不同。尝试不同的安排,看看哪种结果最让你满意。
这组蓝眼菊照片的构图中隐含着四条弧线。弧线由花朵组成,从左向右延伸,为影像增加了动感和情趣。如果没有它们,影像就会像列队的玩具士兵那样显得呆板。当你对一组花进行拍摄,应该寻找能提升画面效果的构图特点。
佳能1Ds相机,180mm F3.5 L微距镜头,f/16、1/3秒
思考照片中不同色彩的效果至关重要。一朵暖色调的花置于冷色调的花朵之前,画面的深度感要超过冷色调的花置于暖色调花之前,哪怕是后方冷色调的花朵更加生动。把鲜艳的花朵放在色彩平淡的花朵之前,视觉冲击力也很强大。
看到这朵星状的紫色铁线莲从绿色的薄荷科植物的叶片中探出脑袋,你怎么不会有拍摄的冲动?一般来说,浅色的背景很难拍出好效果,不过这朵花跃然叶上。这幅影像是色彩互补的一个佳例。由于色彩浓烈,我采用了包围曝光。
佳能1Ds Mark II相机,180mm F3.5 L微距镜头,f/16、1/2秒,曝光补偿-1/3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