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1893年—1950年),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丧母,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后在私塾读了3年书,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简介
众人都有所听闻“瞎子阿炳”,他的那曲《二泉映月》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那么阿炳简介到底是什么样的?阿炳这一生过得如何?
阿炳画像
阿炳简介其实没有过多复杂的东西,只是身世较为坎坷,但是阿炳在逆境中创出新的生机。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的一所“一和山房”道观旁,从小就对音乐有着非同常人的天赋,阿炳4岁时母亲去世,于是跟着父亲一起生活。阿炳父亲是华清和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又会各种乐器,阿炳便从小就开始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17岁的阿炳已经可以正是的参加音乐吹奏会,被世人称作“小天师”。好景不长,阿炳21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他继为道士,后因交友不慎,吃喝嫖赌甚至吸毒,34岁时眼睛已经失明,只得走上街头自编自唱,成为一名街头艺人“瞎子阿炳”。1939年,阿炳与农村寡妇董催娣结尾夫妇,阿炳每天都会根据时事自己便一套说唱曲儿,行走在大街小巷。著名的《二泉映月》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创作出来的,在中国人民饱受日本鬼子侵害时,阿炳用《听松》来向大家表示不愿作亡国奴的爱国情怀。
阿炳简介简单却充满波折,在一个天才沦为瞎子,再从瞎子变成天才,虽然有遇到过挫折,但最重要的就是不放弃。1950年12月4日,阿炳承受不住上吊自杀,还有一种说法是因肺病去世,后葬入道士墓。
阿炳怎么死的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一位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二百七十多首民间乐曲。而现存的几首有名的曲子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例如:《二泉映月》《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那么,阿炳怎么死的呢?这样以为著名的艺术家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死的?
阿炳雕像
阿炳,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只可惜在阿炳3岁时母亲逝世,后来就由同族的婶母抚养。一开始,阿炳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后来又跟着父亲学习各种乐器,到了12岁时,阿炳已经能演奏多种乐器,而且经常参加诵经、奏乐等活动,十八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称为演奏能手。直到21岁的阿炳,在华清和去世之前才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是孤儿,那个被自己成为师傅的华清和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而之后的阿炳,也就是华彦钧成为新任当家道士,放任自流,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甚至是吸食鸦片。阿炳这样荒唐的活着,结果眼睛因为梅毒的侵害,彻底瞎了,完全没有办法继续控制道观,于是流落街头的阿炳,就交由族人安排的寡妇董彩娣照顾,深陷绝望中的阿炳竟然又有了希望,每日在街头说唱时事,就这样我们熟知的“瞎子阿炳”诞生了。
在创作了各种名曲后,阿炳选择了自尽。据阿炳的妻子回忆,1950年12月4日那天阿炳想要弹弹曲儿,只可惜蒙上的蛇皮竟然被老鼠啃破了,大冬天的竟然有老鼠,恐怕这是老天不想让他继续弹曲儿了,瞎想一番后,烟瘾又犯了,又饿又冷的阿炳,内心脆弱不堪,一时没想开就抽出腰间的腰带,上吊自杀了,这就是阿炳怎么死的。
阿炳的作品
阿炳从小就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跟着父亲学习各种乐器,其中二胡与琵琶最为擅长。在阿炳22岁时,华清和逝世,而阿炳也跟坏学坏,交友不慎,不仅仅嫖娼甚至是吸食鸦片。之后34岁的阿炳也因梅毒侵害导致失明,在那段时期,阿炳的作品一首接着一首,成为绝唱。
瞎子阿炳
阿炳的作品最为有名气的当属《二泉映月》,而这首曲子也成为现代学习二胡的必学曲目之一,这首《二泉映月》是阿炳从30年代开始一直进行反复雕琢完成的一首经典曲目。曲子不仅仅有着音乐的优美性,还有着对生活、对感情的深刻性。我们似乎可以在《二泉映月》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似乎可以听到阿炳向众人诉说不平。也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现在电视节目上每当遇到什么悲惨的场景时,总是喜欢放这首《二泉映月》来烘托气氛。1939年阿炳创作了《听松》,自此阿炳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饱含爱国情怀的曲调。阿炳根据岳飞的故事创作了这首曲子,不仅表达了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佩,还表达了自己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怀。《听松》用许多一环扣一环的急切音,一气呵成,甚至让人感觉到“横扫千军”的气势,二胡通常是演奏不出这样声势浩大的气魄的,可见《听松》是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阿炳的作品一共有二百七十多首,很多已经成为绝唱,虽然阿炳的为人不是特别好,但这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无关,阿炳的作品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的。

阿炳原名
阿炳原名其实叫华彦钧,生于1893年8月17日,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他所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昭君出塞》等等,在国际上也是有些名气的。很多人都是因为《二泉映月》才开始对阿炳有所了解的。
瞎子阿炳
阿炳的父亲是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母亲是一个大家族一位中下等人家的寡妇吴氏,即使阿炳的父母亲相爱,可是在当时寡妇嫁人是会被人嚼舌根的。大概是这个原因,阿炳生下来并没有以“华”这个姓来取名字,华清和按照五行算法,从生辰八字中算出阿炳五行中缺火,就从“南方丙丁火”中取了“丙和火”,自此以后,阿炳的小名就被叫开了。阿炳三岁时,张天师到无锡来巡视,应了华清和的请求,给阿炳取了名字,叫“华彦均”,这也就是阿炳原名,只是大家叫阿炳已然成为习惯,所以一直阿炳阿炳的叫着,就连后来阿炳因为梅毒侵害双眼失明,成为街头艺人,大家也都叫他“瞎子阿炳”,阿炳听着也乐呵。再然后就没有人在乎阿炳原名到底叫什么了。阿炳从小对音乐的天赋让父亲华清和感到很欣慰,华清和将阿炳送入私塾读了三年书之后,就自己手把手的交阿炳各种乐器,阿炳也是个聪明的孩子,总是能很快的就学会华清和所教的乐器,特别擅长二胡和琵琶的演奏。
阿炳这一生是个曲折的一生,从前途少年变成堕落少年,再到双眼失明,之后成为街头艺人。阿炳成为了“瞎子阿炳”,逝世后阿炳的墓碑上依旧刻着阿炳原名和阿炳两个名称。
阿炳眼睛怎么瞎的
一首《二泉映月》让人们知道阿炳这个人,一个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有句话是怎么形容的,“余音绕梁三日”且不为过。而“瞎子阿炳”的艺术形象也让人铭记于心,但是问题来了,阿炳眼睛怎么瞎的?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似乎有很多说法。
瞎子阿炳
其一,有人说阿炳是因为得病导致眼睛失明的;其二,说阿炳的眼睛其实是被一个恶霸给打瞎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被日本鬼子用药水弄瞎的;其四,有人说阿炳的眼睛是因为梅毒侵害导致失明的。对于这四种说法,大概只有第四种是真的,因为阿炳生前的好友阚献之这样说的:阿炳眼睛怎么瞎的其实就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初交友不慎,染上嫖娼甚至吸食鸦片,导致梅毒侵害了眼睛,治疗不当就失明了,根本不是日本鬼子的迫害,相反,当初阿炳与日军关系还不错,每次城门封了之后都会替阿炳打开放行。看到这里,我们大概知道了,其实关于阿炳眼睛怎么瞎的虽然说法很多,但我们有着相关证据,证明阿炳的眼睛其实是因为梅毒而导致失明。这些事情也都在王亚法的《我知道的瞎子阿炳》这本书中有所提到,而这本书的作者王亚法称阚献之为舅公,因此我们可以相信,这段故事应该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至于阿炳眼睛怎么瞎的我们已经清楚了,只是感到很惋惜,毕竟阿炳的眼睛是因为放荡的私生活导致的,可能他原本眼睛可以不瞎,但也可能就不会存在“瞎子阿炳”,上帝总是会关上一扇门给你打开一扇窗。
阿炳有后代吗
听过《二泉映月》的伙伴们都知道阿炳,阿炳也是无锡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人之一,那么这样一个著名民间艺术家阿炳有后代吗?
阿炳雕像
其实大家对阿炳的遭遇与生活都有所耳闻,阿炳从小跟着父亲华清和道长长大,学会各种乐器,17岁时就可以正式的参加一些活动演出,又因为阿炳的长相清秀,于是世人都称他是“小天师”。只可惜在阿炳22岁时,华清和道长去世,阿炳继当家道士,只可惜后来因为交由不慎,染上了嫖娼还吸食鸦片,好好的前途被自己断送了。之后因为梅毒侵害了眼睛,34岁时阿炳的眼睛完全失明了,族人请来农村寡妇董催娣照顾他,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可能是因为梅毒,可能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瞎子阿炳与妻子董催娣并没有留下孩子,倒是董催娣与前夫留下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这五个子女长大后对董催娣与继父阿炳都很孝顺,而阿炳也将这些孩子当作亲生孩子来看待,孙子孙女也曾在阿炳身边长年生活在一起。
所以说,阿炳有后代吗?我想这应该算是有吧,不是亲生的胜似亲生,虽然没有所谓的血缘关系,但毕竟存在浓浓的亲情,这是怎么样都抹杀不了的。直到1950年12月4日,阿炳承受不住心理的脆弱,一时想不开,选择上吊自杀结束自己这条生命,董催娣带着自己的五个子女以及孙子辈的孩子们一同为阿炳送丧,这种行为也是受到了当时很多乡亲们的好评。
阿炳图片
一代民间艺术家阿炳算得上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无锡人之一,在无锡的市中心商业区,矗立着一尊阿炳的雕像。而真实的阿炳到底长什么样子?阿炳也仅仅只有一张照片流传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这张阿炳图片看到最真实的阿炳。
阿炳图片
阿炳图片极为珍贵,这是现存的唯一一张,通过档案局、公安局一起合作整理资料才发现的。图片上的阿炳头上戴着一个黑色礼帽,留着一撮胡子,面容十分憔悴。不过阿炳图片上最具有亮点的应该是他的墨镜,这副墨镜很明显的一高一低,左镜高出右镜很多。这张阿炳图片其实是当初无锡国民身份证底册登记所存的,上面注明了阿炳夫妻二人住处在“图书馆三十四号”同时也注明了阿炳的职业是演奏,而之后又发现1951年新建的户口登记簿上,显示阿炳职业是道士,且失盲。
阿炳的形象似乎就是阿炳图片上的那样,面容清瘦,贫困潦倒,这样一个被生活所压迫的民间艺术家,终于忍受不住内心的脆弱,选择上吊自杀离开人世。虽然阿炳离开了,但是之后在全国各个大街小巷上,总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个“瞎子阿炳”,这也就是后来我们称为民间行为艺术家,而他们的那身服装打扮几乎都是按照阿炳图片上那样,最大程度还原最真实的阿炳,拉着二胡曲《二泉映月》,让大家一起感受阿炳为音乐带来的推动作用,感受阿炳在音乐世界里的力量。
阿炳妻子
阿炳妻子是董催娣,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写成了董彩娣,在电影《二泉映月》中,我们可以看出琴妹的原型其实就是董催娣。
阿炳妻子与阿炳
阿炳妻子董催娣长得并不丑,身材较小匀称,由于多年的风吹日晒,董催娣的皮肤微微发黑,虽然董催娣嫁给阿炳时已经是个少妇,由于淳朴温柔,更给这个女人增添了魅力。董催娣15岁时就嫁给了镇上的一个皮匠为妻,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因为生活越来越困难,董催娣就出去揽活做。
1924年,皮匠久病不治身亡,董催娣只好将几个孩子送给别人,做学徒也好,做童养媳也罢,董催娣想着就是希望一家人都可以活下去。1932年,董催娣来到无锡,在一家烟馆里做帮佣,那时的阿炳常常去烟馆抽烟,这一来二去的就熟悉起来,阿炳觉得他与董催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就这样,阿炳与董催娣相识相知,后俩经过别人撮合,两人终于结成夫妻,是她的温柔善良赢得了瞎子阿炳的心。
后来,两人结婚生活了近二十年,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是严寒酷暑,董催娣总是会与阿炳共同进退,有钱一起用,没钱一起饿,毫无怨言。之后汉奸吴正荣嚣张气盛,无恶不作,阿炳为此特意让董催娣把自己拉上街头,唱着《吴正荣恶有恶报》的段子,大家听完无不拍手叫好。
阿炳与董催娣并没有生孩子,但董催娣的五个儿女都对阿炳和自己很孝顺,1950年12月4日阿炳逝世,董催娣带上孩子们一起为阿炳送丧。
阿炳故居
阿炳故居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立在江苏省无锡旧城区的中心地段。大家都知道,阿炳原本就是在雷尊殿道馆“一和山房”出生,阿炳故居自然就是这道观,阿炳生在这里。死在这里,就连那些名曲的创作也通通都在这里,阿炳故居承载着阿炳的一生。
阿炳故居
晚年的阿炳穷困潦倒,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作为一个街头艺人也经不起贫困与饥饿的折磨,后来就只能住在道馆最东面的意见小平房里,而这件平房是一个硬山顶,大约20平米,里面的小阁楼依旧保持着原样。从破旧的房门进去,本就不大的小房间变得更加拥挤,却充满着真情,那墙上挂满了照片和一些著名人士对他的留言或者是对他的评价,不仅仅对曲子,对阿炳这个人也是如此。再接着往下走,有三个高架子,从上面拿下耳机就可以听到阿炳的名曲,最后是一间卧室,那是阿炳睡觉的地方,上面的摆设都没有动过,依旧是那个毫无生气的蚊帐,一床破烂的被子,一张就着床摆放的简易小桌子还有一个掉漆的衣柜,柜子上还放着两个破旧的小箱子以及一些衣服。除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就再也没有其他的物件了。一代著名的民间艺术家阿炳,晚年生活竟是这样既简单又简陋,饱受生活压迫的他却依旧保持着对时事清醒地认知。
2006年5月,阿炳故居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