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逝世 蒋介石逝世,“君且去,不须顾”,毛主席怅然伤神说了三个字

蒋介石逝世 蒋介石逝世,“君且去,不须顾”,毛主席怅然伤神说了三个字

1975年4月5日午夜,在杭州的毛泽东得知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因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寓所去世。工作人员高兴地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毛泽东。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毛泽东并没有显示出高兴的神情,而是一脸凝重地说了三个字:“知道了。”毛泽东的心事没人能懂。

“既生瑜何生亮”,蒋介石和毛泽东曾是一对“老冤家”。从1927年开始,这两位重量级政治人物,缠斗了大半辈子。他们晚年时期当年的恩怨情仇已渐渐淡化。蒋介石的去世,对于统一大业来说是一个损失。

无可否认,蒋介石是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他多次公开反对“两个中国”的主张,“复国”是他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1967年9月7日,蒋介石在与日本首相谈话时说,美国由于不愿卷入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漩涡,于是有了两个中国的想法,想达到他的目的。殊不知两个中国的办法,是我所绝对反对,而也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

毛泽东则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他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一语:“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对这件事可不赞成了。”巧妙地把蒋介石“拉”入中美间的历史性对话中,轻松一语把中美蒋微妙的关系清晰地点化。尼克松问道: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称他什么?毛泽东哈哈大笑,周恩来答:“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在报纸上,有时我们称他作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互相对骂就是了。”毛泽东说:“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

蒋介石晚年表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思乡之情。1975年元旦,来日不多的蒋介石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复国”文告。“总统府资政”陈立夫接受蒋秘密使命,向中共发来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的信息。和谈心切的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毛泽东表现了积极相应。他对任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1975年,病榻上的毛泽东还释放了大批国民党党政军特人员,在竭尽全力地向历史作着交代。

与毛泽东相比,蒋介石的思想是拘谨僵持的。毛给蒋的自尊压力太大,蒋至死未放弃“讨毛”的呼吁,毛泽东成为蒋一生无法原谅的“敌人”。对外他无法作到轻松地讨论毛泽东,更谈不上称毛泽东一句“老朋友”。他反复强调绝不与苏共和中共接触。

令人十分遗憾,没等正式启动和谈,蒋介石就永远地走了。他临终留下遗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去。

有传说,那天毛泽东沉默庄严地把南宋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演唱录音,反复放了一天,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主席时而静静地躺著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为蒋介石送葬后几天,毛泽东仍念念不能释怀,让人改了两句为“君且去,不须顾”,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使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变成了生离死别。毛泽东向蒋介石做了最后的告别。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崑崙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表示满腔悲愤,无可奈何,只能借饮酒来消愁。

毛泽东、蒋介石的遗愿:各付心思待统一。然而蒋介石“没能反攻大陆”,毛泽东也没能“解放台湾”。历史总是充满遗憾,遗憾又带来令人牵肠挂肚的魅力。(王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451/30935214203.html

更多阅读

蒋介石如何评价胡适? 蒋介石胡适挽联

毛泽东对胡适没有好感。其实,蒋介石对胡适也没有好感。1962年2月24日晚7时10分,胡适在演讲中因心脏病发突然跌倒,不治逝世。蒋介石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晚,闻胡适心脏病暴卒。”没有什么“不幸”,“痛悼”诸如的字样,似有幸灾乐祸之意。

潞国公 潞国公侯君集逝世

侯君集(生年不详-643年4月29日),中国唐朝初期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北周骠骑大将军肥城节公侯植之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侯君集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侯、车骑将军。唐

声明:《蒋介石逝世 蒋介石逝世,“君且去,不须顾”,毛主席怅然伤神说了三个字》为网友别残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