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待寝 古代女子的内衣

古代女子的内衣分类:历史怪论

古代女子待寝 古代女子的内衣

  

  有可考的穿内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朝。那时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因此即使洗干净了搁在那里也不能让人看见,否则是很失体统的。尤其是女性内衣,洗涤后绝对不能晾晒在外人可能经过的地方。大凡书中描写某女在人前露出内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红楼梦》中的尤三姐在与贾珍、贾琏饮酒时,“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两个坠子却似打秋千一般”。一个在中国古人眼中坏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内衣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称谓:汉朝内衣称为“抱腹”、“心衣”,魏晋称为“两当”,唐代称为“诃子”,宋代称为“抹胸”,元代称为“合欢襟”,明朝称为“主腰”,清朝称为“肚兜”,再后来就到了近代,则是我们至今仍可见到的“小马甲”了。
  

  内衣称谓的变迁实际上表明了古代女人对胸部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以唐代“诃子”为例,唐代对女性美早早喊出了“以胖为美”的口号,当然,这里的胖并非肥胖,而是丰满。这决定了美丽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样穿吊带的“心衣”,那样容易勒出毛病来。于是,唐代女人便发明了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难怪人们总以盛唐为骄傲,那时候便“内衣外穿”了。“诃子”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应该是以杨贵妃为分界线的。之前露胸较多,而后就有所收敛。蔡东藩《唐史演义》记载:“禄山与贵妃,鬼混了一年有余,甚至将贵妃胸乳抓伤。贵妃未免暗泣,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个诃子来,笼罩胸前。宫中未悉深情,反以为未肯露乳,多半仿效。禄山却暗中怀惧,不敢时常入宫。”由此可见,“遮丑”也是内衣的主要功能之一。
  

  宋代的抹胸与之相比,则显得越发收敛。《西厢记》中的宋代女子,用抹胸裹肚,一根幼带围颈,一块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风情,万种妩媚,堪称保守。直至清朝末期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西方的各种极富美学价值的胸衣才真正演绎在中国女子的身型之上。

  上半身的问题说完了,我们谈谈下半身。《礼记·曲礼》则告诉人们:“暑勿褰裳,褰则下体露矣”。夏天千万不要撩衣服呀,要是撩的话,你的下体就暴露了!在商周时期的玉俑及汉代的画像石上还可看到。如果将腿伸直而坐,则叫“箕踞”,这种极其随便的坐法、在当时是很忌讳的。这些点滴的记载告诉我们:在周朝以前,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并没有穿内裤的习惯。由此不难理解,早些年代的古人为什么席地而坐(先跪而后坐在自己的腿上),主要是为了收敛自身,避免露出下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451/3719906724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最著名的民间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一、媒神之祖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

宋朝对女子审美的标准 古代对女子的审美标准

   “审美观”这个词对大家来讲应该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审美观会随着年龄、生活、工作等等因素在不断变化。古代人和现代人的审美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在我们中国古代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有趣的古代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的姓氏趣话

   古代名人的姓氏趣话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

声明:《古代女子待寝 古代女子的内衣》为网友你的笑的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