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好孩子培养手册》:
周正、周理乐
一、教子黄金法则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需要母爱胜于食物。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关键期实验”。给一个幼猴两个人造母亲,一个有奶水,一个没有奶水。有奶水的母亲是用冰冷的铁架搭建的,而没奶水的母亲身上包着厚厚的绒毛。然后让观众猜测,小猴子会喜爱哪个“母亲”。
一定有人会马上认定小猴子会喜爱有奶水的母亲。但哈洛的实验推翻了人们的想当然——小猴子只是在饥饿难当的时候,才不得已地跳到有奶水的铁母亲身上,急速吃完便立即返回没有奶水、却有厚厚的温暖绒毛的母亲身上,一直依偎着它,像依偎着真正的母亲一样恋恋不舍。
若只给小猴子一只有奶水的铁母亲,它当然也会慢慢长大,但其成年后表现出极端的攻击性,离群、孤僻、过敏、冲动,甚至有神经症及越轨行为。
母乳喂养的意义并不在于奶水,而是只有母亲的怀抱才能赋予的“安全、悦纳、依恋”等宝贵的心理维生素。
举个例子:2002年韩日世界杯,土耳其拿到了第三名,举世瞩目,全民狂欢,国会做出决定:我们的民族不错,很有潜力,现在要加入欧盟,不在亚洲待了!欧盟当然很高兴,而且欧盟一直在东扩,就派代表团到土耳其去调查。调查后代表团说,土耳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加入欧盟的条件,唯有一项:这个国家杀人偿命,不符合欧盟的标准。现在,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杀人都不偿命,没有死刑了。整个欧洲大陆、北美,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包括日本,杀人都不偿命,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没有死刑。
若真的杀人不偿命,岂不是要天下大乱?——有人想:这下好了,最近有个小子正跟我抢女朋友,要是杀人不偿命,今晚就把他摆平了!还有老张,要不是因为他,出国的名额就是我的……
很多人认为杀人不偿命会导致混乱。而世界上最早实施杀人不偿命、取消死刑的北欧四国,某些年度犯罪率却为零。八十年代,我们曾有司法代表团到瑞典考察,去看人家的监狱,大家猜猜监狱里面有多少罪犯?打开监狱,只有一个人——看大门的!大家觉得他们怎么这么假呀——用我们的思维去理解,于是就问:你们的犯人都运到哪里去了?对方回答:哪儿有运到哪里去,我们几十年没有看押过犯人。有些国家的人不相信,曾经专门派一些模特少女,穿上“三点式”在芬兰的大街上跑,半夜也随处走动;到今天为止,这些被派去的少女们,没有一个出事的。要是换作我们,今晚、省会街头,可就不好说了吧?
除了没有犯罪以外,这些国家几乎是全民公费医疗,疾病发生率非常低。如果说今天,我们实行全民公费医疗:现在去医院看病、拿药均不要钱,在座的肯定都跑了,我的课讲得再好也没用。
那么,发达国家杀人不偿命、公费医疗,他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犯罪、健康这些问题呢?——母亲,教育。
心理学家经过近百年的追踪发现:真正成为罪犯的人,大多是童年被遗弃、缺失爱、受过伤害的人。那些杀人的重罪犯,60%以上都是出自问题家庭、破碎家庭或者是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他们首先是受害者,你再杀了他们,有用吗?!正常的家庭,夫妻和睦、孩子生活稳定良好、气氛和谐,都不会出罪犯。
罪犯从哪儿来?从母亲的怀抱里来。
以前我接受过一些任务,有些做法律工作的人说“周教授,你讲课感染力大,给我们的犯人讲讲吧。”我说,不行,因为我的力度大不过他们。
这几年郑州戒毒所,有一位冯政委,邀请了我几次。我跟他讲:“你可以在你们那里做个调查,凡是吸毒的,都是幼年爹不亲娘不爱的。”找了六个女吸毒者:一个38岁,曾经在郑州健康路买服装,生意做到几百万,吸完了;一个才16岁。
挨着顺序来,首先是38岁那个,她排在第一位。我就问了一句话:“你小时候,父母爱你吗?”她的眼泪就下来了:“父母工作忙,我生下来才一个月就被送到武汉姥姥家,两岁才见到他们,我都不知道我亲生的父母是谁!”
接着我问那个16岁的女孩:你怎么看待、评价自己的母亲?这个女孩,眼泪也下来了。她说:“我12岁时候,我的母亲上吊自杀了。”
我说:“冯政委我得走了,没有用。我再有本事不能替代她的母亲,不能挽回她12岁时自杀的母亲的性命。”
世界最大的罪犯米洛舍维奇杀死自己的阿族同胞20万人,他6岁时父亲自杀,9岁母亲自杀,12岁时养父自杀。幼年时候心灵的伤害和亲情的缺失,是人类一切不良行为、疾病、犯罪、学习成绩差的早期根源。我曾在少管所见到一名少年犯,她因为同学抢了自己的男朋友,一怒之下杀死了那个女孩,直到现在都没有丝毫悔意。我很奇怪她的性格怎么会如此偏执,占有欲怎么会这样强烈?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就不难理解了——她6岁时父亲离家出走,8岁时母亲服毒自杀,自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心理学家告知世人:消灭犯罪的最好办法,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尽量避免爱的缺失。
孩子出生后,主动寻求的是什么?并不是吃。母亲生产之后,三天才下奶。在孩子出生的头24小时里,他会干什么?
情景再现
有一个小宝宝出生了。爷爷来了,一看:“哎呀,总算生下来了!三代单传啊,咱家的香火总算保住了。”这个小娃娃有没有反应?没有。
姥姥来了:“俺闺女真有本事,自己才90斤,生个儿子8斤6两!”他有没有反应?没有。
孩子的爸爸乐得合不拢嘴:“像,真像我!不用做亲子鉴定!”还是没反应。
孩子在出生的头24小时内,对所有的亲人都没有反应。现在,有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过来了:“小宝宝长得多漂亮啊!”孩子有没有反应?
有!
人类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头24小时内,只对年轻女性的声音有反应。心理学给人类的一句话:“人类需要爱先于食物”。
他在找谁?找妈妈。三天才下奶,可孩子一天都不能离开娘。
生了孩子一定要母乳喂养,用爱呵护,从小有母爱呵护的孩子不会成为罪犯。

我们现在北京、上海有很多人都是高血压,其中有压力的因素,另外,也有幼年时期母乳喂养不足的因素。现在35岁以上的人,大多是文革期间出生的。那时母亲的产假是一个月,很多女性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性,休息28天就开始上班,孩子放到托儿所里;工作中间休息5分钟、10分钟去给孩子喂奶,急急忙忙地跑着过去:来来来,我孩子是1号,1号抱出来;3号,3号……这是大忌。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不一定都是科学的,但有一句话是真的。老年人常说:小孩子不能吃热奶。什么是热奶?就是急急忙忙喂的奶。为什么不能吃热奶呢?
人类三岁以后才开始记事,但是心理学家发现: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很好,“三岁看老”。观察孩子三岁的时候,就知道他的前途如何。为什么没记事之前就什么都决定了呢?
比如,大家听我讲心理学,看我的著作,你心里会想:“周教授,是什么知名教授?说杀人不偿命!这家伙是干啥的?他说杀人不偿命就不偿命啦?”你会拿原本就具有的知识来评价我,因为你记得很多东西,会运用你的思维来考量。你回到家,周教授讲的你能吸收30%就不错了,能吸收50%就很棒了,能吸收70%就是天才。你很难彻底地吸收,因为你有自己的一个评价体系。
人类在三岁之前还不记事,没有一个评价的系统,但是,对他经历的情绪情感会像海绵一样百分之百地吸收。也就是说,孩子跟什么样的母亲,将决定他的未来。如果母亲很安定、很祥和、很温柔;孩子也会拥有宽容、善良、悦纳他人等良好品质。假如你的孩子你不管,交给保姆、交给幼儿园,孩子一会儿拉了,一会儿尿了。阿姨说:“真烦,又尿我一身,我新买的连衣裙!再尿,看我打你!”一打,孩子哭了。“再哭!烦死了!说实话,也就是个孩子,要是一只猫,我早摔死你了!”
保姆或者阿姨说的话,这个孩子能记住吗?——能!他虽然听不懂,但他可以百分之百地感受到她的坏情绪,他知道:抱我的这个人不喜欢我,想摔死我。
观察发现,70%的母亲抱孩子时,将孩子的头靠向左边,这是因为心脏在左边。刚出生的小宝宝总会被家人簇拥着。无论是爷爷﹑奶奶抱还是爸爸﹑舅舅抱,他都哭个不停,惹得一家人不知所措,满头大汗。可妈妈一把他抱在怀里,他马上就不哭了。他不是看出来的,是听出来的,孩子能从心脏的跳动听出来谁是妈妈。一到妈妈身上,孩子就有了安全感。来自一个温柔娴静的母亲的拥抱,可以培养出来许多优秀的品质:悦纳、安定、欣赏、关怀、亲切、温暖……
人类三岁以后才开始记事,在此之前没有一个评价的系统,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所经历的情绪情感会像海绵一样百分之百地吸收。也就是说,与什么样的母亲在一起,将决定他的未来。如果母亲把孩子交给别人看管,难免有不尽心的地方,使孩子受委屈。孩子虽听不懂训斥的话,却会感染坏情绪,性格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五位母亲为一组,让她们轮着抱其他人的孩子。母亲可能会称赞别家的孩子漂亮可爱,但眼睛始终盯着自己的孩子,生怕有什么闪失,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自己的孩子或许的确没有别人的漂亮﹑优秀,可母亲还是偏爱自己的宝贝,绝不愿与人交换。
每个人生来人格都很健全,如果能在充满爱和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人。
只有一代优秀的母亲,才有一个优秀的民族。因为——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