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辞”含义的嬗变“修辞”这一概念的含义经历了三阶段的嬗变。一、“修辞”的原始义:修理文教一般认为,“修辞”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易·乾·文言》中说:“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李景星(1876-1934),字晓篁,又字紫垣,费县民主街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自幼聪明颖悟,记忆力绝佳,有过目不忘之才,能把《十三经》倒背如流。他参加沂州府试,名列第一,取为廪生。山东学政视察沂州,看了李景星的文章,大加
儒家经典书目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
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其三,文化建树。唐玄宗在文化建设上也是有一定的贡献的,其他不烦说,比如《孝经》的整理、注释以及推广就是一大贡献。今天《十三经注疏》中只有一位皇帝留下了他的著作,那就是唐玄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