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和苏乞儿的关系
僧格林沁苏乞儿这两个名字对现在的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僧格林沁苏乞儿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与两部电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部电影分别是《火烧圆明园》和《武状元苏乞儿》。其中《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使得很多人知道了僧格林沁这位名噪一时的将军,由这位将军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也呼之欲出。而周星驰拍的《武状元苏乞儿》这部电影则使得苏乞儿这一人物在百姓中耳熟能详。
苏乞儿剧照
此外,《武状元苏乞儿》这部电影是把僧格林沁苏乞儿这两个人物连接起来的桥梁。电影中两个人物的交锋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佳话。只不过在这部电影中,僧格林沁被演成了一个近似白痴的形象,使得一些真正了解僧格林沁并对其命运抱有同情的人们有些难以接受。不过电影毕竟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很难百分之百真实地与历史无缝接轨。僧格林沁的镜头不过是作为一种题材出现在苏乞儿的对立面,观众们大可不必为此而纠结。
僧格林沁苏乞儿这两个人的性格对比十分明显,他们的立场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行事风格,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无一不体现出他们各自的与众不同。没人知道历史上的僧格林沁和苏乞儿真正相遇时发生过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都会做出一个相同的抉择:与侵略势力死战到底,誓死捍卫自己的国家。
僧格林沁和太平军的关系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蒙古族的晚清名将,在道光年间曾袭科尔沁郡王爵。
僧格林沁旧照
咸丰三年被任命为参赞大臣,这一年也是僧格林沁太平军交战的第一年,太平天国定天京为国都,并派兵北伐,八月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命僧格林沁带兵围剿,十月在天津迎头痛击北伐军,北伐军溃败。咸丰四年僧格林沁太平军交战进入第二阶段,由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天平天国北伐军为占领高唐,与清军相互僵持了9个多月,最终僧格林沁率领的八旗骑兵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僧格林沁因此被咸丰帝赐予“湍多巴图鲁”的称号。
僧格林沁太平军交战的最后阶段在咸丰五年,太平军占领了冯官屯并以此为据守,与清军做最后的抵抗,清军利用冯官屯地势高将围墙加高,水势抬起,加上连日大雨,太平军潜伏之地水深二三尺,虽然余粮充足,但大部分被水浸湿,不能食用,清军还时常向太平军发射炸炮,太平军死伤多人。

在条件极端不利之下,太平军依然不肯投降并且多次设法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5月29和30两日,僧格林沁接连率兵对太平军发起猛烈攻势,在加紧围攻同时又假意表示只要肯投降就不杀,李开芳在权衡利弊后决意假投降趁机逃脱,但僧格林沁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反而使用极为残忍的方式报复太平军,李开芳等被押解进京后在6月11日全部遇难。
铁帽子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
僧格林沁是晚清著名将领,世袭王爵,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曾经参与过针对太平天国及英法联军的战役,军功卓著,那么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
僧格林沁雕塑
咸丰三年,僧格林沁被任命为参赞大臣,并率兵讨伐太平天国,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进攻京畿重地,咸丰帝命僧格林沁带兵围剿,十月在天津与北伐军开战并重创北伐军,咸丰四年又在连镇击败北伐军,被赐予“湍多巴图鲁”的称号。咸丰五年生擒林凤祥等天平天国名将,自此威名远播,那么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
咸丰八年因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僧格林沁主张整顿军队反抗英法联军的入侵但未被采纳,咸丰九年,僧格林沁受命于大沽口整肃军队,并筑造坚固的防御工事,与英法联军展开激烈对战,最终以英法联军撤走告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举兵进攻天津,僧格林沁因最初战略部署失败,致使胜保部在战斗中损失惨重,无法与东路及西路骑兵进行对英法联军的包抄突袭,蒙古骑兵面对英法联军猛烈的炮火攻击,节节败退,蒙古骑兵虽舍生忘死、殊死搏斗但还是以失败告终,圆明园也被烧毁。对于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这一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最初战略错误时积极调整重新部署,面对外国侵略不畏惧不退缩,仍然带兵勇猛搏斗,虽然最终失败但他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因此他是民族英雄。
介绍僧格林沁的军事才能如何
僧格林沁的军事才能如何,是醉心于近代历史的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历史长河中民族英雄数之不尽,阅之无穷。战国时独守北疆的李牧,汉朝时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唐朝时奔袭大漠活捉异族敌酋的李靖,还有明朝时靖海巡边的戚继光。在清朝后期,也有一位曾经抵抗外来势力但却被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将军,他就是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画像
僧格林沁的军事才能如何,是很多人基于他作战成果所发出的共同疑问。在中国度过最后的康乾盛世的时候,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已接近尾声,这意味着中国所善用的冷兵器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实用且杀伤力更为强大的现代枪炮。在这样悬殊的差距之下,僧格林沁的屡屡战败并不难理解。
僧格林沁的军事才能如何,也是许多历史学家们难以盖棺定论的一个命题。他是一个带有悲剧性质的英雄,他原本可以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开疆拓土。而命运却偏偏把他安排在了中西方差距最大的时刻。他为了国家的主权义无反顾走向了战场,无奈的接受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他也想像前辈英豪们一样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无奈闭关锁国的国策牢牢的锁住了这位沙场大将飞扬永诀的志向。僧格林沁为了民族抗争到底,无愧于自己的国家,无愧于自己的尊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僧格林沁和八里桥之战的关系
僧格林沁八里桥之战发生于1860年,天津大沽口沦陷后,咸丰帝欲和英法联军谈判乞和,谈判破裂后联军决定进攻北京。1860年9月18日英法联军向僧格林沁守军发动激烈炮火攻击,蒙古骑兵马匹被英法火箭惊吓回奔导致阵势混乱,僧格林沁见机退回八里桥。
僧格林沁旧照
9月21日英法联军分为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八里桥的清军阵地发起了攻击,清军马队按照原部署奋不顾身与联军拼杀,但因为枪火设备有限,清军伤亡惨重,僧格林沁八里桥之战开战后僧格林沁才明白主攻部队是南路敌军,为弥补失误僧格林沁重做规划,在战斗同时企图分割敌人,以歼灭敌人主力,但因胜保部溃败没能实现此作战意图。
僧格林沁八里桥之战后期英军兵分两路包抄僧军,僧格林沁腹背受敌但仍挥舞黄旗挑战,蒙古骑兵表现的更是异常英勇,不畏密集的炮火攻击,以血肉之躯不断冲向敌军阵营,此时英法联军不断用大口径火炮射击誓死保卫八里桥的清军,八里桥最终被联军占领,八里桥上尸横遍野,早上还勇猛威武斗志昂扬的蒙古骑兵,在战斗结束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八里桥之战是封建冷兵器与近代新式武器的一次经典战役,英法联军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新式武装兵器及最新战术,而八旗军使用的是传统冷兵器,英法联军占据了压倒性的武器优势,八里桥之战清军伤亡上万,而英法联军仅有十二人阵亡。
僧格林沁后代有哪些人
僧格林沁后代中第一代是他的儿子伯彦讷谟,但自从僧格林沁死后,僧王府里的王爷就少有作为,大多时间都以养花鸟虫草消遣时间。
僧王府旧照
僧格林沁后代中的第二代是僧格林沁的孙子那尔苏,在僧格林沁丧期已满的同治五年,清朝皇室就将同治帝皇叔年仅6岁的女儿指嫁给了尚且年幼的那尔苏,这也是赐予为维护清朝统治捐躯的亲王及其后裔的特殊奖励,虽然此女在被指婚后的一个月去世,但还是为僧王家族后来的子孙留下了一些便利,一直到宣统帝退位,整个家族并没有覆灭,依然在朝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僧格林沁后代里比较有建树的是阿穆尔灵圭,他是伯彦讷谟的孙子,1891年承袭亲王,清朝时便担任要职,到新政时期更是兴办新式学堂,并创办了以“振兴蒙古”为目的的蒙古实业公司,但因武昌起义整个国家时局动荡,资金严重亏空,实业公司遭破产宣告停业。到清帝退位后,又担任过民国的国会议员,后家道逐渐衰落。阿穆尔灵圭死后,子孙承袭的僧王府也被控告继而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僧格林沁后代中有因犯事被发配到法库守墓的白氏家族,两百年来十多代人一直继承祖业坚持守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僧格林沁碑曾遭天灾,驮碑的大龟及墓碑全部断成了两截,幸好当时的法库县长文物保护意识极强,坚持一定要修复还原,这才使代代守卫的僧格林沁碑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