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4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案例赏析(26)
逍遥行者

2013年6月7日
1、我们是来听蜜蜂演奏的
——如何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情感
[教育箴言]
我们奉劝年轻的父母们和未来的父母们懂得这一思想:最小的一代和最老的一代精神上的交流,这对他们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71页
[教育案例]
在村外,有一片森林。每当夏季便把集体农庄的养蜂所搬到这里来。蜂场的主人,是马特维爷爷;他住在一个白色的农舍里。在林中绿地上放着一排排蜂箱。从早到晚,蜂场上空奏着奇异的音乐。仿佛有人在弹拨着那看不见的琴弦,发出轻微的音响……
有一天,马特维爷爷的两个孙子来到蜂场,一个叫科利亚,一个叫瓦夏,是一对10岁的孪生兄弟。他们给爷爷送一件绣花的衬衣,是他们妈妈送的礼物,爷爷用蜂蜜款待了两个小孙子。但孩子感到,爷爷想激起他们心灵中对奇异音乐的惊奇感——蜜蜂的演奏,这是马特维爷爷对蜜蜂不停地嗡嗡叫的称呼。
“孩子们,你们听,这是音乐,多好听啊!”马特维爷爷说。“好像阳光轻轻触及着金色的蜜蜂翅膀,在弹啊,弹……”
从那天起,科利亚和瓦夏常常到蜂场去。每过一两天,孩子们就到爷爷那里去一次。跟往常一样,爷爷总是用蜂蜜款待他们。但孩子们感到他在以疑问的目光观察着他们,看他们是否在听蜜蜂的演奏。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临。蜜蜂已不酿蜜了。孩子们来到蜂场,爷爷已没有什么来款待他们了。所有灌好了的蜜都已送到农庄仓库了。爷爷担心两个孙子不会再到蜂场来了。就在没有用蜜款待的那天快要分手时,爷爷的眼里含着泪花,孙子们细心地感受到马特维爷爷的精神世界,他们理解爷爷的不安心情。
“爷爷可能想,我们到蜂场来是为了吃蜜的。”科利亚在要回家时说。
“难道家里没有蜜吗?”瓦夏接着话茬激动地说。“我们来蜂场是看爷爷,是来听蜜蜂演奏,不是来吃蜜……”
孙子们不是隔三差五才来一次,而在第二天就来了,使爷爷惊奇万分。
“可这里没有蜜了,”爷爷刚说又停住了。
这时科利亚和瓦夏委屈地说:
“爷爷,难道我们是为吃蜜而来的吗?我们到您这来是做客……还听您讲蜜蜂的演奏……您讲得多好啊,跟您在一起听蜜蜂演奏有多妙啊……”
黄昏之前,孩子们留在了蜂场,他们烤土豆款待爷爷。跟马特维爷爷交谈,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大的欢乐。爷爷感到了这点,他仿佛是长了翅膀。深秋之前,趁蜂箱还没搬到越冬蜂房,孩子们经常到马特维爷爷那里去做客。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72-274页
[案例赏析]
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情感是中外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去尊敬老人。他曾强调说:“我再一次地重申:我们培养孩子们对年老一代的尊重情感,不管你们付出多少心血都是不够的,这是一个非常细微的道德关系问题。”(二-270-271页)案例中特维爷爷的两个孙子经常来到蜂场,不是为了吃爷爷的蜂蜜,而是“来听蜜蜂演奏”,陪伴爷爷度过寂寞的时光。因此,这件事“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对于我们所有的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迫使我们在教育那个重要的、细微的方面去做思考。”
他告诫年轻父母们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像保护非常娇弱的、易脆的东西那样去保护老人对孩子的爱。爷爷奶奶为孙子所做的好事,应当像对待珍宝那样终生记忆着它。他曾举例说,有这么一个家庭,家里保存他爷爷留下的一支钢笔已30年了。他用这支钢笔常常给自己孙子、曾孙子修改作业中的错误。由于他的帮助,他的孙子、曾孙子都成了优秀的数学家。
对于年轻父母们来说,一定要去爱护这种易脆的、美丽的、娇弱的东西,即爱护爷爷奶奶对孙子的那种爱和孙子对爷爷奶奶的那种爱。在这种相互的爱感之中,打下了人道主义最细微的根基。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们说:“孩子们,想想吧,如果在节日前夕你们没去看望自己的奶奶,你们的奶奶会多么伤心啊!如果去看望了,在老人家的心里就不会留下痛苦的回忆——事情就是这样。”
要让青少年们和上了年纪的人在精神上进行交流,仿佛能表现他们的良知,培养对人怎样去生活的那种敏感性。对于富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课程来说,有如无边无际的人际关系那样,是一片漫无边际的田野。我们去专门教孩子们怎样对待爷爷奶奶的慷慨无私、好客款待。对这种精神上的激励抱有同情的态度,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欢乐。
在我们当今社会,受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亲情丧失、道德沦丧的事件,有的视年迈的父母为仇敌,把老人赶出家中,使老人晚景凄凉;有的老人病了不关心和治疗,让老人在痛苦中度过余生;还有的为了争夺老人的遗产而打得头破血流。因此,对于我们的中小学来说,加强对青少年尊老敬老的亲情教育,非常有必要。我们也看到,不少学校在这一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诸如倡导孩子们开展帮助家人做家务、为老人洗脚梳头、为老人过生日等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
2、不能容忍亲人的邪恶现象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敏锐性
[教育箴言]
千万注意,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上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352页
[教育案例]
有一天,四年级学生维佳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放学回来后,显出焦急不安的样子。母亲从他眼神里看到困惑莫解的情绪。她问:出了什么事?孩子回答:
“我看见父亲给我家亲戚尼古拉叔叔运去了一车玉米……这件事儿,谁都不知道,可我知道。难道能这样做吗?父亲这样干要坐牢的……”母亲没有去训儿子,相反,她对儿子说了一些不能容忍邪恶现象的话话。她说:
“这是犯罪,决不能默不作声。你已是少先队员了,如果你亲眼见到有人偷集体农庄的财产,你能不吭声吗?去找你爸爸,对他说:如果玉米留在尼古拉叔叔家,我要报告警察局,全都讲出来。这样做还能救你爸爸。如果他不回心转意的话,他会完蛋的。”
母亲的这一番话,宛如一股春风吹到了孩子的耳边,孩子的心里涌出一股激荡的心情。
维佳走到父亲跟前,照着母亲的话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父亲以惊讶的目光看着儿子,仿佛头一次看见他似的。他慌了,儿子已不是没有思想的小孩子了,而是一个小公民了。值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卸到尼古拉叔叔院子里的玉米再装上车运到集体农庄仓库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48页
[案例赏析]
道德敏锐性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进行重点培养的一项道德情操,也是孩子们必须从小就要养成的道德品质。他特别对孩子们说:“要善于感觉到身边的人,要善于理解他的心,要善于从他的眼里看到他那复杂的精神世界,诸如欢乐、痛苦、不幸、灾难等。”(二-244页)道德敏锐性的重要体现不仅表现在善于感觉身边的人的各种情感,还表现在嫉恶如仇上,即决不能容忍身边的人有不道德或犯法犯罪的行为。
道德敏锐性首先体现在善良的敏锐感觉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需要花费多年的工夫才能教会老师们和家长们成为能体验孩子们的欢乐、痛苦、惊慌、灾难的敏锐的人,要弄清儿童的情感,要学会尊重孩子,要按照对待人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要给他们带来安慰,帮他消除惊慌,教他成为一个温和的、而富有同情心的人。当孩子感受到大人们理解他的精神状况之后,他才会成为温和的人,对善良敏锐的人。
道德敏锐性还体现在培养孩子们嫉恶如仇的精神上。维佳发现父亲做了错事之后,把真情告诉了母亲,儿子的言行得到了母亲的支持,于是经过一番严厉的谈话,父亲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如果对小孩子心灵上的每一种激情,成年人都能聪明地、敏锐地、严格地予以回答的话,那么,孩子本人也会变得聪明、敏锐和对自己严格要求,当他一旦知道身边有人痛苦,或有人做了坏事的时候,他就决不会高枕无忧。通过这件事,孩子也养成了对身边人的错误行为不能容忍的态度。
孩子们的心灵是非常脆弱的,而且其可塑性也很强,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要精心培养和呵护他们,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3、不能埋下不幸的种子
——旅行为什么被取消了
[教育箴言]
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要的一面,就是防止孩子们、青少年们精神空虚、轻率,因为这是最大的不幸之一种。信仰神圣的东西,信仰理想,这是精神的刚毅、勇敢、不屈不挠、生活充实、真正幸福最细最深的根源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42页
[教育案例]
我们打算到郊区做一次有趣的旅行,到那里去已准备好多天了,那里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和满足。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可突然发生了不幸。一年级学生加利娅的父亲得了重病,送进了医院。怎么办?可以让孩子们丢下别人的不幸不管;旅行的欢乐也会把他们头脑里关于加利娅的思绪挤掉。但是,这就意味着在孩子们的心头上“冻结”一层冰。不行,决不能这样做。我向孩子们解释,加利娅在承受着她家里的多么大不幸,如果我们去旅行,她会怎么想呢。孩子们很难放弃自己的愿望,但他们懂得,他们的欢乐是要付出丢下他们的女同学的不幸不管为代价的。他们确信,世界上有这种人,对待别人的不幸装看不见,去做使人快活的事,然而这种人不配称人,是可耻的。假如我准许我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去旅行,我就将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里埋下一颗不幸的种子——孤独。于是我给他们上了另一堂课,即精神上的慷慨奉献、愿望上养成守纪律以及人的共同参与课。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41页
[案例赏析]
因为同学加利娅的父亲得了重病住进医院而不能参加旅行活动,为了消除孩子们心中孤独的种子,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取消了这次已经准备了好多天的旅行活动,并向孩子们耐心地作出了解释。于是老师与孩子们共同上了一堂“精神上的慷慨奉献、愿望上养成守纪律以及人的共同参与课”。阅读了案例之后,我们不能不感叹:一个多么富有善良之心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通过各种活动来精心培养孩子们细腻真切的道德情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待一位同学的不幸,整个集体都转过身去不理,再没有比这种利己主义更糟的了。而相反,集体去参与,就会避免孤独,人就会限制自己的愿望,就会渴望去参与。本来加利娅完全可以请假不去参加旅行活动,但老师考虑到当孩子们在参与快乐旅行活动中还有一名同学处在孤独中的时候,老师还是果断地取消了活动,并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支持。
“凡是有崇高精神的地方,就会出现真正的人。”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培养真正人的措施之一,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和学习。
4、池塘不见了
——为什么利己主义是可怕的
[教育箴言]
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使孩子们从童年开始去报答社会所给予的福利、欢乐和幸福。对孩子们来说,社会的福利应当成为个人的福利(但不能说:没有比个人的福利更珍贵的了)。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26页
[教育案例]
在一代一代的学生准备当少先队员的时候,我们总要到一块荒芜的草地上去旅行一次。孩子们站在一个小山坡上,去看那枯萎的灌木林,灌木林后面是几株橡树,再远方是一片田野,小山谷延伸到一块被太阳晒得热辣辣的空地,再往远看是一个村庄。这里,就在这块荒凉的地方,许多年前曾经有一个很深的池塘,池塘里有鲤鱼和鲫鱼,池塘边长着许多柳树。从前从村子里可以乘小船出来,一直划到这绿阴如盖的橡树底下。这里的橡树很多。树林里还有松鼠。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池塘不见了呢?
这是哥萨克人的一个古老村庄。据说在胜利后,扎波罗热人在若尔特耶沃德城郊挖了这个池塘,并在岸边定居下来。但人们发现池塘被淤泥给淤满了。村民们集合到一起商议,并作出决定:凡是来池塘洗澡的人,或者来岸边欣赏美景的人,都应该装走一桶淤泥,运到山谷斜坡以外,倒在田里。现在那里的土地很肥沃,土地上有一层厚厚的淤泥。人们遵循这个制度。在岸边柳枝上挂着木桶,成年男子使用大的木桶,就像现在木桶的一半大;儿童使用小木桶;只有怀抱着孩子的母亲们,不用付出劳动而去享受欢乐和愉快。池塘一年比一年干净,一年比一年加深。可是,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家子人,有父母和4介儿子、2个女儿。他们在村口的池塘边落了户。这家大人也好,孩子也好,从春天到秋天都到池塘里洗澡,却没有一个人动一下木桶。起初人们似乎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可是后来,人们发现,许多青少年也学着那样做:只去洗澡,不担淤泥。老年人劝说青年人: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可青年人回答:既然有的外来户可以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榜样是引人模仿的。许多人在黄昏之后去洗澡,为的是不让人看见……老人们都摇起头来,可又毫无办法。挂在树枝上的木桶干裂了,而后又都消失了。老习惯被遗忘了。每个人都想:这个池塘够我这辈子用的了……但是池塘渐渐淤塞了,变成了一个泥潭,杂草丛生,鲤鱼和鲫鱼也不见了。每当春季到来时,池塘里还能存住水,后来春季也存不住水了。池塘消失了。应该重新去挖一下,但每个人都想:难道别人不比我更需要?直到现在这个村的居民苦于没水。井很深,水很少。夏季,人们去第聂伯河用桶往回取水……一个个带着木桶说着:取水去吧。水贵如油啊!……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23-225页
[案例赏析]
苏霍姆林斯基借用“美丽的小池塘消失”的案例意在向少先队员们表明:人生的意义在于为别人付出和奉献,而不只是索取。苏霍姆林斯基在注重加强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培养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不能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为了避免社会和家庭中的利己主义和懒惰思想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公益劳动,帮助农民种植和收获庄稼,开垦和种植荒地,种上苹果树和葡萄园,并进行精心管理,把收获的第一批果实献给年迈的老人,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培养孩子们养成劳动习惯的同时,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同情弱小的良好道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主义——这是人的幸福的源泉。源泉是向每一个开放的,但决不允许有人只求从源泉里尽可能多地去吸取,而忘记净水除淤泥。公共的福利,每个人都应当去关心它,在关心公共的福利上才表现出真正的公民觉悟。决不能把公共的福利想像成是一个用砖砌成的建筑物,那里的每一块砖——则是每个家庭任意索取的幸福。这样的建筑物是不会牢固的。社会的幸福不是用每个家庭个别幸福的机械合成建筑起来的。我力求使孩子们都懂得:假如个个都去想:够我这辈子用就行了……那么,这个深水池塘就会变样。个人对公共福利的根源的这种关切以及对个人幸福有赖于社会幸福的这种关切,就如同把个人福利的砖块联结在公共幸福的坚固建筑物上的水泥一般。因此,一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时代就应当用自己的双手去开拓公共幸福和福利的源泉,并去保护它。
教育孩子从小学会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也应当成为我们学校德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