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 《易经系辞》通讲(三十八)

  益卦的大象辞说:“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一段可以与损卦的大象辞进行对照学习和体会。损卦行运之时是“损下益上”,这时候就要“惩忿窒欲”;而益卦行运时则是“损上益下”,这时候要“迁善改过”。对于“惩忿窒欲”和“迁善改过”以前我们讲得够多了,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为什么这里要引用益卦的上九爻呢?益卦上九爻的结果可是一个“凶”字啊!我们看这个卦,虽然是益卦,卦象整体上看是有益的,但是上九爻的结果恰恰是一个不好的结果。为什么呢?
  
  上九位居益卦之极高处,怎么理解呢?获利得益到了极点嘛!这时候肯定要变,极则要变,所以居益之极就会变,变了就没有那么多的益了。位居益之上九,你在那个最得利益的位置上,你把所有的利益都占尽了,别人怎么办?所以谁也不愿意再帮你了,也没有人能够再来“益”你,所以,处益之上九爻位很危险。既然“莫益之”,没有人愿意帮助你,而你的利益又让所有人都眼红,那么,当然就会有“或击之”的危险,就可能会有人要攻击你,要打土豪分田地。从卦象上看,益卦上九一变变为阴爻,上卦变为坎卦。坎为险,很危险啊!坎卦背后隐伏的离卦有刀兵之象,所以说“或击之”,可能会遭到别人的攻击。益卦从初爻发展到上九,穷极则变,即将变成另外一卦,所以是“立心勿恒”,这个“益”的局面已经没有稳定性了,眼前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已经不能长久,利益将失,当然就心不能安,没办法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
  
  所以,上面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加起来,就出麻烦了。首先是高处不胜寒,已经没人愿意帮你了;接着有人开始打你的主意,想要攻击你;最后你自己也把持不住自己了,心也不安稳了,位置也快要坐不住了,当然就是一个“凶”字了得。
  
  我们前面讲了,君子所修不外乎三个方面:“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那么“身安”、“易心”、“定交”这些,都要有恒心才行,要有恒定、稳定的修为才行。身安,如果你今天身安而明天身不安,那你就免谈;易心,你今天对人能够坦坦荡荡,以心换心,但明天你又守口如瓶,掖着藏着,也不行。你要跟人交往同样如此,要“定交”,不能一下子跟你好得很,一下又翻脸不认人,交往不能恒定的话,那就没人愿意理你。总之,所有这些修养,都要从恒定、稳定的角度来考虑。如果“立心勿恒”,即使是益之上九,也会变益为凶。
  
  下传第五章我们就讲到这里。这一章中所举的十个卦的十一条爻辞,讲的都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的立身、处事、做人。这一章我们讲得非常细致,对每一卦都作了全面的分析,应该说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有很多重要的启示。
 我们看《系辞下传》的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辩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这一段,包整个下传第六章,立意都是非常精道的,这里把乾坤二卦的重要意义再一次提出来。在《系辞》里面,我们已经多次讲到乾坤二卦,是理解易道的门户,是六十卦中的父母之卦。上传中还说到“乾坤,其易之蕴耶?”总之,《系辞》中反复在提示乾坤二卦的重要性。
  
  既然孔夫子都说乾坤二卦是理解、学习易道的门户,如果你不重视对乾坤二卦的学习,学易就学不进去,就不能真正明白易道的核心是什么。乾坤二卦在我们精神修养当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在上传的第一章、第二章都详细地讲过这个问题。另外,乾坤二卦的精神体现在还在《乾文言》和《坤文言》这两篇文章里,它是专门讲乾坤二卦的意义。大家学了这么久的《系辞》,对《乾文言》和《坤文言》应该是看得进去的,而且,本光法师在《周易禅观顿悟指要》这本书里,也专门对《乾文言》和《坤文言》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评述,大家有时间也可以找来看看。总之,乾坤二卦的精神和内涵是学习易道最重要的敲门砖,大家对此要反复体会。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一段文字的含义,在近代被一些半瓶子醋的知识分子解释得一塌胡涂。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那一批知识分子,当时中国处于一种被西方列强欺侮的地位,因此其中有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就很重,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如别人,然后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传统,怀疑自己的老祖宗。《易经》既然是所谓的“群经之首”,疑古当然要从这儿开始。他们用了一些西方的所谓民俗学、人类学的方法来套用到《易经》上,最后就说《易经》是原始生殖崇拜的产物,是从男女交媾中得出来的一套观念。为什么呢?在他们看来,这一段就是铁证。乾是什么东西?阳物也,男人的生殖器嘛;坤是什么东西?阴物也,女性生殖器嘛!
  
  实际上,这些人真正是一知半解,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现在我看到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有一些讲《易经》的人,尤其是一些所谓搞社科研究、搞哲学研究的人,在注解《易经》的时候,对最这一段的注解还是照搬郭沫若、钱玄同他们的这一论调,真正让人觉得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在古时候,在先秦的时候,阳物和阴物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个东西,更不是指特定的人性器官,它指的是属于阳性或阴性的一类事物。
  
  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是要分阴分阳的,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点,更是《易经》的基本思路和结构。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仪阳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要分出阴阳来。我们不管随手拿到一个什么东西,首先就是要分阴分阳。实际上,事物本身是没有阴阳的,但是古人要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就必然要分阴分阳。所谓阴阳,也并不是有些人说的那么玄,它就是对立统一的感觉。一个物体上为阳,下就为阴;前为阳,后就为阴,阴阳二性对立统一于同一个事物中。这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结构。有我就有非我,我为阳,非我为阴,这就是分阴分阳;看见一个人来了,是男人还是女人?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人我是认识还是不认识?这也是一分为二,也是分阴分阳。所以对《系辞》中这一句“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你必须要回到《易经》的语境当中来,才能够正确理解。那么,在《易经》的语境当中,是怎么讲这个阳物、阴物的呢?要理解这一点,就要从《说卦传》中来看上乾坤、阴阳具体的所指。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易经?说卦传》第十一章
  
  《说卦传》专言八卦所喻指的易象,对乾坤二卦所代表的阳阴二性的具体物象说得非常清楚。《系辞》中的“乾,阳物也”,就是指乾卦所喻指的这类属于阳性的具体事物。《说卦传》中讲得很清楚。“乾为天”,天就是阳物、阳性之物;“为圜”,凡圆环形的东西也是阳物,比如小孩子玩的铁环、女人戴的手镯等;“为君,为父”,皇帝君王、大人君子、为人之父,这些身份的人也是阳物;“为玉,为金”,在器物之中,玉器也是阳物,黄金也是阳物,等等。那么,“坤,阴物也”,同样的道理,坤卦所喻指的具体事物是些什么呢?“坤为地”,地是相对于天来说的,天为阳物,地当然就属阴物;“为母”,与父相对,母当然属于阴物;“为布”,还有丝麻为布,我们身上穿的衣物,它有展布包裹的功能,也是典型的阴物,等等。总之,“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就是由乾卦所喻指的属于阳性的事物和由坤卦所喻指的属于阴性的事物。对于这些,《说卦传》中还讲了很多,大家自己找来看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果要作考证的话,真正是把阳物、阴物作为生殖器官专用,那是唐代以后的事了。在唐人传奇里面,也算是中国小说雏形里面,因为写到男女之事的时候,不想写得太粗俗露骨,不得已就把《易经》里面的现成词语借用过来,以使故事写得“雅”一点,不至于太伤风化。所以,不是因为“阳物”、“阴物”这个词代表人体器官,古人才从男女之事受中启发,创立了《易经》的拟象体系。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是因为有了《易经》的一套词语系统,后人才借用其中的现成词语,来比喻男女之间的那点“雅”事。
  
  所以,我们看民国期间那一批曾经叱咤风云的学者们,因为对民族文化传统没有自信心的原因,尽干些倒因为果的事情。在讲《系辞上传》有关内容的时候,我也斗胆批评过这个事。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体认,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里的“阴阳合德”,就是阴阳二气合而为一。话虽然这么说,但是我一直在跟大家强调,乾坤二卦本来为一,阴阳二气本为一气。大家认识上一定要过这一关,不然的话,易术也许你可以钻出点明堂,但要进入易道的境界,就不得要领了。整个《易经》六十四卦怎么来的?可以说就是乾卦派生出来的。先立一个乾卦,它体现了事物的先天之性,那么它的身上,自然而然要立出一个坤卦来。就像《圣经》中说上帝造人,只造了一个亚当,随后从亚当身上就必然要产生一个夏娃来。有了亚当这个乾卦,又有了夏娃这个坤卦,父母之卦就会生子生孙,就产生了八八六十四个不同的卦来。我们学易,对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认识透彻才行。
  
  学佛教的也是如此,一边说空,一边又说有。人们往往以为,说空的时候,就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有的时候,又以为只有桌子、板凳、杯子、碗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有。实际上,空、有就是一个东西,离了有就没有空,离了这个形而下的器的世界,就没有那个形而上的道的世界。世界是一个整体,就是《金刚经》中说的“一合相”,只不过我们人的理性思维为了认识世界,才产生了这些分别、这些概念。
  
  关于乾坤二卦的感觉也是如此。比如我们拿一个硬币出来,本身它是无所谓阴阳、无所谓乾坤的,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硬币而已。但是我们用它来打卦的时候,就把它的正面定为阳、背面定为阴,也可以说正面是乾,背面是坤。大家注意看,我现在把这枚硬币在桌子上立着这么一转,在它仆倒之前,它都是做着一个圆周运动,正反两面在不断交替变化。硬币所转的这个360度的圆周,它转到哪个角度、哪个位置上,就可以一一对应于由乾(硬币正面)坤(硬币背面)二卦所产生的其它六十二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整个六十四卦就在硬币转动的不同圆周位置上表现出来了。但是,不管是转到哪一个卦的位置,实际上就只有一个硬币在转,没有乾,没有坤,更没有其它的卦。是因为我们想要认识这个硬币的转动规律,才把它的不同运动状态作出区分。所以,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天人本一,因为我们认识上的需要,因为我们思维上的执着,才把这个天和人、人和自然分开了。我们的古圣先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天人是不能够分开的,分开了人的精神就会出问题,所以就让我们学习,让我们修行,要我们回到这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哪是天人合一呢?实际上天人本一,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在这一点上,学佛求道真正得道开悟的人,你才能体证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本来无一物,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这个东西的样子就是虚!名字就叫无!
  
  我们这些没有得道开悟的人,就会有执着,首先就会执着有个“我”,然后就会派生出一个“非我”,然后万千世界的种种差别相,就由这个“我”和“非我”的基本概念产生出来了。我们说修行,修个什么?就是要修这个“阴阳合德”,要合而为一,要齐物,要打破“我”与“非我”之相。我们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同具阴阳二气。所谓同具阴阳二气,实际上阴阳二气就是一气,一气流行而产生万物之体。我们的这个身体,世界上的各种物体,都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是“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天地之撰,是指天地乾坤的造化、造物功能。这个地方“撰”字用得非常好。撰写,很拟人化,很有诗意,就好像天地乾坤是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家,是他拿起毛笔撰写出了山河大地,撰写出了这个万千世界。西方有句名言:“白纸上的黑字,象征着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话非常好啊!人是白纸上的黑字,但这个字是谁写上去的?本来白纸上是没有字的,对不对?天地之间这些万物,是谁把它弄出来的?谁把它放在这儿的?《易经》中答案很明确,就是大道,就是天地之撰,就是天地乾坤的造化功能。正因为它是如此之神奇,如此之高明,所以是“通神明之德”,也就是说造物主之德,都是通过“乾坤”这个易道之门而表现出来的。
  
  我曾经反复说过,《易经》里面出现“神”,都不要把它理解为外在的鬼神、神仙,而是要拉回我们的精神中来。神明之德就是我们的精神之德,就是我们精神的光明作用,它能够照耀万物。照耀是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我们精神的认识功能,认识就是照耀,就是“通神明之德”。乾坤二卦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个神明。乾卦就是我们的精神之体,坤卦就是我们精神之用。乾坤二卦合起来,就是我们精神的本体和作用。
 我们接着往下讲,“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从乾坤二卦开始,通过乾坤二卦的作用,产生了其它的六十二卦。那么这里的“称名”,就不光是指的乾坤二卦了,而是指的由乾坤演化出来的全部六十四卦。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我们社会人生的种种情态。
易经系辞 《易经系辞》通讲(三十八)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意义,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范畴。易卦的变化看起来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大家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背熟、记清楚,可能感觉还是比较麻烦,很费精神。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就怕背书,后来学《易经》,最讨厌的也是背这些卦名、卦序、卦辞。但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六十四卦上面下一点功夫,就会发现每一个卦的条理还是非常清晰的,每一个卦它所适用的范畴也很明确,并不杂乱。“杂而不越”,看起来乾坤、艮兑、震巽、坎离这些卦名天一个地一个的,好像没有什么规律性可循,实际上还是有规律的,并没有犯规越位。大家看《序卦传》,它中间就有一定的规律性,它的卦序排列、每一个卦所取的卦名,也还是有规律性,并没有出轨越位,而是各管各的辖区,井水不犯河水。
  
  一般来说,《易经》六十四卦的取名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把八个单卦的名字作为重卦的名字,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与八个基本卦的名字重合。第二个取名规律,是用具体的事物来引申会意。这种情况下取的卦名比较多,比如地山谦卦,地在上,山在下,表明的就是谦虚的谦。本来山是高高在上,高高山顶立,本来大家需要仰望高山,高山仰止,但是谦卦是山在地下,体现的就是一种谦德。用这种方式取名的还有很多,比如说雷地豫,雷在地中;天地否,天在上,地在下,不相交为否;地天泰,天地之气相交而泰。还有第三种,是从《大象辞》中会意取名的,比如说大过卦,泽灭木,泽在上,木在下,水盛太过而淹没了树木,就是象形会意的感觉。六十四个卦的卦名,绝大多数就是这样来的,你理解了这些原则方法,确实就是杂而不越,泾渭分明,很清晰。
  
  “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稽者查也,稽查、监查、考察。我们来考察一下各个易卦的内容和类型,就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很多描述,都指出一种衰世之相。为什么是这样呢?它跟《周易》形成时期的背景关系非常大。
  
  过去说伏羲创卦,文王系辞,周文王演出了六十四卦,又有说是周公写的卦辞爻辞,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那么,在《周易》形成的时代,正好处于商代的末期,天下大乱,商朝的最高领导人荒淫无道,暴虐无比,老百姓的日子非常难过,非常辛酸,整个社会次序也是一片混乱,从贵族到平民都是人心惶惶的。周文王发扬易道精神,就是在当时这样的社会情况之下,他所处的时代是商末衰世,用语言文字来阐述易道思想的时候,自然就带着时代的烙印。周王文通过对衰世之相的描述,以此警醒世人,从而扭转世道的衰颓。周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建立周朝之后,很快天下就恢复正常,进入一个新的太平盛世。这跟周朝的开创者们深研易道、深具忧患意识、对社会盛衰之变看得极其透彻有关。我们看社会人世之间的盛衰之相,与《易经》的一阴一阳之道是丝丝入扣的。盛极而衰,衰极而盛,虽然人人都处在社会的盛衰之间,但唯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够把握其先机。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忧患意识的文化。过去有一种说法,称老庄易三玄,均是“衰世之学”。的确如此,老子、庄子,都是是处在社会很动荡、很衰颓的时期,其留下的学问,自然也带有衰世的气息。《易经》的形成,文武周公的时代,同样也是动荡的衰世。而儒家的这一套学问,孔孟之学,四书五经,还是在社会很动荡的衰世形成的,同样是所谓的“忧患之学”。所以,这里说“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而言,也是大有深意啊!
 我们继续往下面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这是对易道的一个赞辞。彰往而察来,就是能够让过去的经验展现出来的,同时又能够体察未来的变化趋势;微显阐幽,就是能够显现出常人所难以理解、难以留意的一些细微的现象,同时还能够把隐藏在现象事界背后的秘密阐发出来。
  
  前面讲“乾坤,其易之门”,把这道门打开了以后,《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就一卦一卦地展开在我们面前。这六十四卦各有其名,在它的名下每一个卦又各有其范畴,所以这里说“开而当名辨物”。打开了乾坤之门,六十四卦产生之后,就能很恰当准确地把事物的内涵阐释出来,让其名副其实。比如说解卦,雷水解,今天成都的天气就有点闷,人就有点不舒服,我们坐在这里上课,还是想风一吹雨一下,人也能够清醒一些。雷水解,刚才雷一打,雨一下,空气就清新了,人的精神就爽朗了。这就是易卦“当名辨物”的感觉,非常准确到位。
  
  “正言断辞则备矣”,正言,不偏不斜,直言直语,方方正正,直言相告。《易经》各爻之辞,不管是涉及到吉凶悔吝,都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明确了断,不徇人情。不像我们在街上,在昭觉寺、文殊院外面那些打卦算命的,说的话牛都踩不烂,总之给你拐弯抹角,说一句看一下你的脸色,脸色一不对,马上又给你转一个圈,另说一套。但是易卦爻辞就不同,不论是皇帝来了,还是叫化子来了,你打到这个卦,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悔就是悔,吝就是吝,无咎就是无咎,这些断辞都是直截了当,绝不含糊。并且,易道的特点是以小见大,能够类推衍化到天地之间的各种事物,类推衍化到社会人事的方方面面,无不含容,无不具备,所以是“正言断辞则备矣”。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称名取类,是《易经》的一大特色。比如八个单卦,就分别代表一个类型的事物。通过一个卦象就能够把相同性质、相同类别、相近特点的事物概括起来,这就叫称名取类。《易经》各卦都有卦名,乾坤为天为地,当然很大了,但乾坤乃父母卦,父母为大,要避讳不言,而其它的卦名都是很细小的,很平常的,甚至有些微不足道的感觉,这就是“其称名也小”。另外,每一卦中各爻的爻题,也都是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这也是称名,更体现出了易道的精辟幽深、细致入微。其称名虽小,但是其取类也大,它所包含的精神意义恰恰是非常广阔、非常博大。
  
  易道的称名取类,不仅涉及到了具体的社会人事的种种范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涉入我们精神领域中的种种现象,能够类比不同的精神层面,概括不同的精神范畴。我个人认为,《易经》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也在这里。
  
  “其旨远,其辞文”,易道之旨,当然是非常高远和伟大的,同时《易经》所系的文辞,也非常精湛优美,非常高贵典雅。我们慢慢品味就会有所体会,汉语中很多成语也是从《易经》中演化而来的。我们做文章也当如此,光有高深的精神内涵,没有优美的文辞,是流传不远的;而光有华丽的辞藻,内容却很苍白,也只能吸引一时之眼球。只有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才能成为传世之作。我们这里有搞文学的朋友,有作家、记者,“其旨远,其辞文”就是写文章、评价文章的标准。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写文章还要忌讳直白,好诗也以含蓄为美。其言曲而中,《易经》中的文辞就具有含蓄之美,有时候还会曲径通幽,让你转一个圈以后豁然大悟。我们看有的卦,从卦名上看起来很不好,感觉比较凶,但是看后面的《象辞》,又有一些好的、激励人的语言,比如困卦、大过卦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方面我们后人学易,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文字上难免会产生一些误区;另一方面,《易经》本身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称名取类,用一个简单的卦象来类比社会人事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高度精湛、浓缩,乃至于抽象、曲折的语言,可能用多少字都说不清楚。更何况,《易经》的卦辞爻辞,本来短短的文字就要概括很多的意思。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我们从易卦之中,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学会在富贵穷达、贫困忧患的任何时候,都能素位而行,处之泰然。
  
  所以,学习《易经》的人,需要有一种象征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行。当然,一旦你深入进去了,把“称名取象”的这一套思维方式熟悉了,运用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真学得很精深了,那么就可能言出必中,甚至达到料事如神的地步。
  
  “其事肆而隐”,因为《易经》的卦、爻辞是在商之末、周之初形成的,是处于衰世之中,其中自然蕴含了很多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借鉴了很多的反面人物、反面事件,比如犯上作乱的、忤逆不孝的、荒淫残暴,等等。在《易经》的卦、爻辞里面,往往都是隐去其事、隐去其名。这也是作为易道君子做人厚道的一面,做人要厚道,君子隐恶扬善。只要通过言辞说出这个事情,能够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就行了,具体是谁就不必明说,把人的心灵引向社会的光明面,而不是引向阴暗面、邪恶的一面。现在的媒体都喜欢报道一些名人、明星的糗事情,让普通人感觉好像到处都充满着丑恶、虚伪,看不到社会人生积极的一面。这实际上也是不好的。总之在宣传上、媒体报道上,还是应该多弘扬一些主旋律的东西,把人性中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发扬出来,要让普通人对社会人心充满一种希望,这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事情。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为什么说要“因贰”呢?损卦中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不管是损一人也好,得其友也好,最终比较好、比较平衡的状态,都是二。《易经》里讲阴阳之道,有了这种平衡的感觉,才能够去做济世利民的事。你发了大愿,要兼济天下,救民于水火,那就非要在阴阳两面都有准备才行。西汉初年的时候,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够达到天下大治,后人总结当时的政策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一套学问,是非常光明的,属于阳的这一面。外示儒术,那么对天下百姓来说,就是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典范。但是,另一面也不能忽略。黄老之术是指黄帝《阴符经》和老子《道德经》。为什么要内用黄老呢?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还是有很多社会矛盾,分封在外的诸王也时时不能安份,时时有作乱的可能,因此,要处理天下事,必须要有很全面的眼光和很高的谋略才行。
  
  所以,“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对得与失,是与非,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等等的“二”,都要做好两手准备。这样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有进退的空间,就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就能够超越于得失之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951/17352522442.html

更多阅读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八——十一 易经奥秘 曾仕强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第八集:卦有何用(2009-11-15 11:06:32)标签:《易经》住持小庙蒋介石南昌启迪慧想校园 分类:心灵鸡汤 《易经的奥秘》第八集:卦有何用孔子学习《易经》之后,说:“不占而已矣。”荀子也说:“善《易》者不卜。”由此可见,

听曾仕强讲《易经与人生》 易经与人生 曾仕强

曾仕强讲《易经与人生》http://www.tudou.com/v/DOggn1-Eijw我的易经人生我的易经人生我的名字叫曽仕强,可是我三十九岁的时候,我的身体非常的衰弱,简直是一点都不强。我总觉得头重脚轻,两脚无力,那时我的办公室在二楼,可是上下楼梯我都要

读后感——《娇娇公主靠边站》梁艳 广州娇娇公主

读后感——《娇娇公主靠边站》《娇娇公主靠边站》主要讲了“娇娇公主”郑莱莱因父母有事,所以住到了“假小子”沈茜茜家里。她们因军训而相识,因住在沈茜茜家遇到过很多事情成为了一对密不可分的小闺蜜。当“娇娇公主”郑莱莱的父母

转 《工作分析与评价》串讲模拟题 安全评价师模拟题

《工作分析与评价》——串讲模拟题1.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的信息,就工作岗位的状况、基本职责、资格要求等做出规范的描述与说明的活动过程被称为()P2A.工作分析B.工作评价C.素质测评D.绩效管理

声明:《易经系辞 《易经系辞》通讲(三十八)》为网友生怕帅哭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