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正是从梁先生的做学问和他的为人中,看到了一个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缘由。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从不僵化;他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科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的学问。??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 我认识到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就算再过一百年,梁(漱溟)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接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艾恺(Guy S. Alitto)
艾恺教授在写作《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后,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于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后来这些访谈记录整理结集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还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此书内容丰富,可作为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2015年8月,艾恺教授荣获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三联书店近期出版全新增订版,订正错讹,增补了若干珍贵插图和注释,艾恺教授亦为新版重新作序。8月29日下午,艾恺教授将来到三联韬奋书店,从梁漱溟的哲学思想、社会改革活动、政治活动以及其品质和性格四个方面,向读者呈现他所了解的梁漱溟。
【主讲人介绍】
艾恺(Guy S.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梁漱溟 [美]艾恺 /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8月
1980年代末期,梁漱溟去世后,费孝通曾经作文纪念,感喟梁漱溟一辈子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全部是围绕着问题在打转用心。中国有什么问题,他就思考什么问题,他觉得中国存在着什么问题,就在什么问题上用心思。中国的情况本身比较复杂,有的地方可能需要改良,有的地方需要民主,所以梁漱溟的思想也呈现出一个非常复杂的面相。其思其虑,千变万转,总有规律在,绝非心猿意马地乱转一气,亦非仅仅个人意气的无拘表现。纵贯一生,他的态度的确有很大的转变,而他的转变全是围绕着“中国问题”的形势来展开。
在本书中,梁漱溟也夫子自道:“我常说自己,有两个问题占据了我的头脑。两个问题,一个呢,现实问题,现实中国的问题,因为中国赶上一种国家的危难,社会的问题很严重。这个现实的问题刺激我,这个问题占据我的脑筋。……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超过现实的、也是人生问题,对人生的怀疑烦闷——对人生不明白,怀疑它,有烦闷……两个问题不一样,一个就让我为社会、为国事奔走,一个又让离开。
艾恺问到他一辈子最大的失望是什么?梁漱溟回答,没有失望,“因为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1987年,梁漱溟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这位曾经想出世,晚年仍视佛学为思想根本之一的儒者肯定了自己行动的一生:“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