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野豌豆细菌性赤斑病症状侵染野豌豆属时,使叶片、茎和荚上出现赤褐色水渍状病斑,极似灰绿葡萄孢引致的赤斑病。病原菌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van Hall)。此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两端圆形,1.2-2.4微米×0.5-0.8微米,每端有1-4根鞭毛,可以游动。单生、对生也可形成长链。不形成芽孢,可产生荚膜,严格好氧。菌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圆形,边缘光滑,微隆起,灰白色,闪亮半透明。产生绿的荧光色素,扩散到培养基中。该菌生长的适温为27-30℃,最高37℃,最低0℃,致死温度49-52℃。寄主范围此种细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以不同小种侵染许多科植物。病害图片发生规律病菌存活在土壤内残体中,病株残体和带菌的种子是侵染来源。病菌侵入主要通过霜害造成的表皮裂缝。如有利条件存在,田间病害进一步扩展。春季冷湿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霜冻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ingae Van Hall)是冰核活性菌,它也促进霜害的发生,虽然这种病原细菌的传播也可发生于刈割期间,但在美国病害通常只发生在第一茬草上。分布与危害此病广泛分布于各国。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抗细菌性茎疫病的品种没有防病效果,因为细菌性茎疫病的发生要有霜害,所以充分耐霜的品种应被选用防治此病。2.管理措施 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晚霜威胁过后应立即进行第一次刈割。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野豌豆细菌性赤斑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8051/505505052049.html
更多阅读

毛囊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又名Darier病。是一种少见的以表皮细胞角化不良为基本病理变化的遗传性疾病。1889年2月White首次描述本病,1月后,Darier也报道1例,且认为在组织切片中见到的角化不良细胞是一种“寄生虫”。1896年Bo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危害严重。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毫米*(2-5)毫米。湿度大时,病

棉花角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各棉区都有发生,受害棉株引起大量落蕾、落花、落铃、落叶、烂铃。     症状识别:此同主要侵害叶片,也能侵染青铃和茎秆。子叶受害后,病部出现水渍状的斑点,后期变为黑褐色;真叶发病时,先在叶

蘑菇锈斑病又叫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其病原菌是一种嗜酸性的假单孢菌属的托兰斯假单孢菌。经昆虫、器具、工作人员的手等媒介进行传播。在菇床覆土pH值5.5以下,通风不良,湿度过高,喷水后菌盖始终粘湿的情况下发病严重。其症状是:一般只

  玉米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