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②,斯可矣。”
【注释】① 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他死后的谥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68年。历仕鲁国文公、宣公、成公、襄公诸代。孔子生于襄公22年,文子死在襄公5年,孔子说这话时,文子死了很久了。② 再:再次,第二次。作副词用,后面省略了动词“思”。
【译文】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后再做。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现代诠释】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因为季文子世故太深,祸福利害计较过多。遇事往往是过分谨慎,顾虑太多,多思也就很容易转为多私,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因此,“三思”对季文子来说,也就成了一个致命的弱点。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话独具见地。
【原文】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②;邦无道,则愚③。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① 宁武子:魏国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死后的谥号。② 知:同“智”。
③ 愚:愚笨,这里指装傻。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太平时,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昏暗时,就装傻。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傻别人就赶不上了。”
【现代诠释】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对宁武子这样有聪明才智,而又锋芒毕露的人来说,要他在处乱世,政治动荡的时代韬光养晦,装得傻里傻气,实在太不容易了。
【原文】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① 微生高:《庄子》、《战国策》中载有尾声高守信的故事,说这人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梁下见面。到时候,女子不来,他却一直在约会处等候。后来,河水暴涨,尾生高抱住桥柱子死守,终被淹死。② 醯(xī):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他。”
【现代诠释】微生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孔子认为他并不正直。本来,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何必要用向人转讨的方式来博取别人的称赞呢?显然,这在孔子看来,就不是什么“直”了。对于这种“不直”,孔子从微处立论,见微知著,由此可看出他评价人物观察之深。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注释】 ① 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② 希:同“稀”。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兄弟不记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现代诠释】这里,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孔子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③弑④齐君⑤,陈文子⑥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① 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② 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③ 崔子:齐国大夫崔杼(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④ 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⑤ 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⑥ 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多次任楚国宰相,没有显出欢喜的脸色,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脸色。他每次被免职之后,一定把过去任宰相的政事全部转告给来接任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子张又问:”崔抒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到了另一国,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现代诠释】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职责,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是一个从政者的分内之事,“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至于是否称得上仁,那绝不是仅仅从一时一事的表现就能作出判断下结论的。
【原文】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节藻棁③,何如其知也?”
【注释】 ① 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 ② 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 ③ 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现代诠释】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原文】子曰:“臧武仲以防①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②君,吾不信也。”
【注释】① 防:地名,臧武仲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离齐国边境很近。② 要(yōo):要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着他的封地防邑请求在鲁国给他子孙位置。纵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我也是不相信的。”
【现代诠释】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
【原文】 子曰:“晋文公①谲②而不正;齐桓公③正而不谲。”
【注释】 ①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② 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③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现代诠释】为什么孔子对春秋时代两位著名政治家的评价截然相反呢?他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时人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所以,他对晋文公、齐桓公作出上述评价。
【原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①,与文子同升诸公②。子闻之,曰:“可以为‘文’③矣。”
【注释】 ①僎(xú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 ② 升诸公:公,公朝。这是说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③ 为文:被谥为“文”。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道做了国家的大臣。孔子听到这事,说:“文子死后可以谥为‘文’了。”
【现代诠释】公叔文子喜贤爱能,即使是家臣,也要举荐,使升为大夫,与自己同立于朝廷。其胸怀坦荡,用人唯贤的美德,得到了孔子的盛赞。
【原文】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 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② 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③ 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④ 以:代词,“这”的意思。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现代诠释】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其然”,是孔子赞扬公叔文子能够做到这样,实为难能可贵;但又感到能如此恰如其分地言、笑、取,毕竟太不容易。因此,“岂其然”就表示了孔子的一种保留看法。这是孔子的求实态度。
【原文】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②黜(chù):罢免官职。
【译文】柳下惠担任掌管刑狱的官,多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按正道事奉君主,走到哪里不会多次被罢免呢?若按不正之道事奉君主,又何必要离开祖国呢?”
【现代诠释】刚正不阿的人,自然不容于“无道”之世。“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黜?”这正是柳下惠对天下无道、举世混浊社会所表示的愤懑之言。“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这是坚决不屈从于流俗的污浊的高尚情操,也是他宁可一生坎坷也不与世俗合污的傲然骨气。在这里,孔子虽不置一言,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孔子对柳下惠的赞赏态度。
【原文】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②,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④而怀之。”
【注释】 ① 史鱼:卫国大夫,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② 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③ 蘧伯玉:蘧(qú),卫国大夫,名瑗。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④ 卷:同“捲”,弯曲。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隐藏在心里。”
【现代诠释】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①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① 寡其过:减少过错。
【译文】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现代诠释】孔子赞使者,也就是赞主人蘧伯玉,使者态度的委婉、得体、谦逊‘恰恰说明主人的贤德。有蘧伯玉这样的贤者,就会有“使乎!使乎!”这样的好使者。蘧伯玉“欲寡其过”的乐善不倦的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原文】 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①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② 伐:夸耀。 ③ 奔:败走。 ④ 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逃时他留着殿后。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的缘故。’”
【现代诠释】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表现出不畏敌、不惧险、有功不自夸的可贵品质。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③,不可以为滕、薛④大夫。”
【注释】 ① 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② 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③ 优:有余。 ④ 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现代诠释】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孟公绰是一个道德高尚而又不善于当政掌权的人。因此,在大国最有权势的赵氏、魏氏大夫家做家臣,是胜任有余;可是要他去小国滕、薛当大夫,事无巨细都得由他操劳、执掌,就力不从心了。因此,要“因材善用”。孔子在用人方面的真知灼见,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原文】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曰:‘苟③合④矣。 ’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① 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② 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③ 苟:差不多。 ④ 合:足够。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有一点财产,他便说道:‘差不多够了。’稍多一点,又说道:‘差不多齐备了。’富有一点,便说道:‘差不多完美了。’”【现代诠释】孔子称赞卫公子荆在经营家室方面的知足态度,其实也正是对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和奢侈无度生活的一种针砭。如果尽跟高享受攀比,那么,一个人的欲望无限,到头来必然是邪念恶性膨胀,那就将是道德上的大滑坡,人生道路上的悔之莫及的时候了。卫公子荆“苟合、苟完、苟美”的生活态度,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原文】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现代诠释】这里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是郑国的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正是晋、楚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周旋于这两个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恭、敬、惠、义这四种道德。
【原文】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①, 曰:“彼哉!彼哉!”问管仲②,曰:“人也③。夺伯氏④骈邑⑤三百, 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①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② 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③ 人也:即此人也。④ 伯氏:齐国的大夫。⑤ 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慈惠的人。”又问到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到管仲,孔子说:“他是仁人。剥夺了伯氏在骈邑三百户的采邑,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但伯氏对管仲心悦诚服,到死都没有怨言。”
【现代诠释】对三位古代名人,孔子作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对子产,孔子满怀敬意;对子西,流露了无足称道的轻蔑态度;而对管仲,孔子赞颂他是一个仁德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大写的人!尤其是:管仲剥夺了伯氏在骈邑三百户的采邑,使他过着贫民生活,到死都没有一句怨言,就足以说明管仲处事的公正无私以及如何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了。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②,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③,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④,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② 摄:兼任。 ③ 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④ 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抱负狭小得很呀!”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收取了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官员却从不兼职,如何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宫殿之前,立了一个塞门,管仲府上也立了个塞门;国君招待外国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土墩,管氏也有。假如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现代诠释】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是器小,二是不节俭,二是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孔子曾感叹管仲只能辅佐桓公成就霸业,而不能行仁政,原因正在于此。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⑤!如其仁!”
【注释】① 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 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 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 ④ 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⑤ 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却不死。”接着又问:“管仲没仁德吧?”孔子说:“齐恒公多次召集诸候会盟,不使用武力,靠的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现代诠释】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②矣!岂岂匹夫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⑤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 微:无,没有。 ② 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③ 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④ 自经:上吊自杀。 ⑤ 渎:小沟渠。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殉死,反而又作了桓公的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候,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假如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里自杀,还没有人知道的吗?”
【现代诠释】本篇和上一篇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 所以:所做的事情。 ② 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③ 所安:所安的心境。 ④ 廋(sōu):隐藏、藏匿。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做的事,观察他做事所用的方法,了解他内心的寄托,那么,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现代诠释】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原文】阙党①童子将命②。或问子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③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 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 ② 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 ③ 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译文】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现代诠释】孔子特别注重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除了在家庭里讲孝、讲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在今天还有提倡的必要。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断定。”子贡又问:“全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断定。最好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现代诠释】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评价一个人有重要意义。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还是一定要考察他;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他。”【现代诠释】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原文】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②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现代诠释】颜回,《论语》中出现21次,是孔子最喜爱并寄予厚望的弟子,后人把他列为72贤之首。本章中,孔子深赞颜回,对他身居陋室不改其乐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它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事实上,古今中外,作出伟大成就的人,都是由于全身心融化到追求崇高理想上并乐在其中的缘故。
【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 其馀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注释】 ① 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② 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背离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现代诠释】这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称赞他由于好学,对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而别的学生只不过偶尔想到“仁”罢了。前者“不违”,指安于仁,达到了仁的境界;后者“至焉”则谈不上居仁、安于仁,还必须在学习上下功夫,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①,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注释】① 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② 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的言论。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蠢。”
【现代诠释】这一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回也不愚”,这正是孔子对颜回天资独厚所表示惊讶不已的赏识之语。
【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 ”对曰:“赐也何敢 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②,赐也闻一以知二③。 ”子曰:“弗如也,吾与④女弗如也。”
【注释】 ① 愈:胜过、超过。 ② 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③ 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④ 与:赞同、同意。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现代诠释】颜回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达到更高水平。 “吾与女弗如也”,不仅表露了孔子深心喜爱之意,而且更对颜回寄予了厚望,期望他有朝一日能超越自己。
【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那种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所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现代诠释】颜回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赞许他的聪明才智和勤敏好学态度。
【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进取,从没有见他停止过。”
【现代诠释】颜回为学自强不息,始终如一,只知道发愤向前,从来没有看见他半途而废,或者浅尝辄止,稍有所得就停止不前。这正是颜回的学问、道德、修养能有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
【原文】子畏①于匡②,颜渊后③。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1.23)
【注释】 ① 畏:拘囚。② 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③ 后:落后,指颜渊失散了,最后才来到。
【译文】孔子在匡被当地人拘禁,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现代诠释】孔子因为颜渊失散,焦急、思念之情深,因此一当见到,就惊喜交集地喊出“吾以女为死矣。”这是遭遇突变时,对亲人的生死萦怀心头所表示的语气,是对颜渊所流露的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师生间的深情。“子在,回何敢死!”流露了颜渊对孔子如对严父般的尊敬,以及道义之情的真诚和自然。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①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庄稼长成苗却不开花吐穗的,该是有的吧!开了花吐了穗却不结果实的,也该是有的吧!”
【现代诠释】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① 校(jiào):同较,计较。 ② 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曾经这样做了。”
【现代诠释】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这样,也就能达到更加渊博、精深的境界。知识少、才能少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这段话,是对颜回的崇高德行,所表示的无限敬佩和称颂。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 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 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② 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③ 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④ 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不拿别人出气,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没有听说好学的人了。”
【现代诠释】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它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更是几千年来,人们所努力学习、争取做到的行为规范。而“不幸短命死矣”一句,蕴涵了孔子多么深沉的哀痛和惋惜之情!
【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天要断送我呀!天要断送我呀!”
【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①矣! ”曰:“有恸乎?非夫②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①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②夫(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随孔子的人说:“您太伤心了!”孔子说:”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又为谁伤心呢?”
【现代诠释】颜渊31岁死,时孔子71岁,这时,孔子已痛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因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是多么渴望像颜渊这样学问渊博、德行超群的弟子能承继他的理想。而如今,颜渊竟不幸夭折了!“天丧予”,在孔子心里,好像老天爷要丧了自己一样,感到哀伤而悲痛欲绝。“哭之恸”,还有谁会让孔子哭得这样悲痛呢?越是哀痛,就越说明孔子教育精神的伟大和感人,就越说明孔子竭尽心力培育人才的难能和可贵!这正是孔子知颜渊之深,也正是对颜渊寄厚望之切心情的袒露!
【原文】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可徒行也。” (11.8)
【注释】 ① 颜路:名无繇,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② 椁(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 ③ 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死时50岁,孔子70岁。④ 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现代诠释】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节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

【原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①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如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②。非我也,夫③二三子也。”
【注释】 ① 厚葬:隆重地安葬,颜渊家中本穷,而用厚葬,在孔子看来,是不应该的。② 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③ 夫:语助词。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现代诠释】孔子说:“予不得视犹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那样,按照礼的规定,对他予以安葬。他的学生仍隆重地埋葬了颜渊,而家贫厚葬,是属非礼的事。孔子说,这不是自己的过错,是学生们做的。这仍是表明孔子遵从礼的原则,即使是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原文】子曰:“衣①敝缊袍②,与衣狐貉③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④,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① 衣:穿,当动词用。 ② 敝缊袍:敝,坏。缊(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③ 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④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可耻的人,大概就是仲由吧。《诗》上说:‘不嫉妒,不贪求,哪能不好呢’?”子路听了,直到走远了还在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够算是完善呢?”
【现代诠释】 这一节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听到一条道理,在还没能实践它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现代诠释】“唯恐”二字,形象地表述了子路迫不及待地急于把“有闻”的事情做完,以免“又闻”,来不及做。这表现了子路有闻必行,勇于行的可贵的品格。
【原文】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由也与③!”子路无宿诺④。
【注释】 ① 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② 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③ 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④ 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履行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不拖延履行自己的诺言。
【现代诠释】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闵子侍侧①,訚訚②如也;子路,行行③如也;冉有、子贡,侃侃④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 ① 侍侧:指陪在孔子身旁。② 訚訚(yín):恭敬而正直的样子。 ③ 行行(hàng):刚强的样子。 ④ 侃侃(kǎn):从容不迫的样子。
【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恭敬而正直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从容不迫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能自然死亡。”
【现代诠释】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孔子的担心,不幸而言中:子路最终死于卫国的宫廷政变。这实在也说明孔子知子路之深,忧虑之远。
【原文】子曰:“由之瑟①奚为于丘之门②!”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③也。”
【注释】 ① 瑟(sè): 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 ② 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③ 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这里用以形容学习的几个阶段。
【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现代诠释】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原文】 柴①也愚②,参也鲁③,师也辟④,由也喭⑤。
【注释】 ① 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 ② 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③ 鲁:迟钝。 ④ 辟(pì):偏,偏激,邪。 ⑤ 喭(yàn):鲁莽,粗鲁,刚猛。
【译文】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现代诠释】孔子把几个弟子性格中的主要特征,通过概括,以一字评的方式,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孔子认为,他的这几个弟子各有所偏,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原文】子贡问曰:“赐①也何如?”子曰:“女,器②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③也。”
【注释】① 赐:子贡自称其名,以示对孔子的尊重。② 器:器皿,引申为有用之才。③ 瑚琏(hú lián):古代宗庙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夏朝称瑚,商朝称琏,是两种相当名贵的祭器。
【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说:”瑚琏。”
【现代诠释】 瑚琏是古代华美、尊贵的器具,用来供奉在庙堂上,显得特别庄严、高贵。孔子以此喻指子贡是一个能为国家担当大任的人才,并把他推荐给当权的季康子。后来,果如孔子所说,子贡在政治上,特别在外交上施展了他能言善辩的非凡才能,同时,子贡也善于经商,是经济方面的能人。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屡空②。赐不受命,而货殖③焉,亿④则屡中。”
【注释】 ① 庶:庶几,差不多。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② 空:贫困、匮乏。 ③ 货殖:做买卖。 ④ 亿:同“臆”,猜测,估计。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
【现代诠释】 这一节,孔子对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深感遗憾。同时,他对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其不公正的。
【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①。”
【注释】①女画:女同“汝”。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思想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走到半道会走不动了,现在你却还没有起步。”
【现代诠释】从本节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②与? ”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③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① 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② 救:劝阻。 ③ 曾:竟,难道。
【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现代诠释】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而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却无能对这非礼行为加以劝止,一方面说明季孙氏当时权重势大,已到了可以无视对君王的礼仪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冉有对主人或者是唯唯诺诺,或者是见季氏非礼而加以劝止,劝止无效也就不再坚持等等,因而孔子在这里发出了“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慨叹。
【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为之骍且角②。虽欲勿用③,山川④其舍诸⑤?”
【注释】① 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② 骍且角:骍(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③ 用:用于祭祀。
④ 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⑤ 其舍诸:其,难道。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现代诠释】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这反映了孔子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 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② 佞(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 御人以口给:御,抗拒,抵抗,这里指辩驳对方,与人顶嘴。口给,言辞敏捷、嘴快利舌。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我不知道冉雍是否称得上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现代诠释】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这是孔子对冉雍为人态度所表示的一种赞同,也是对当时时尚“佞”的风习的一种否定。
【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③者,则吾必在汶上④矣。”
【注释】 ①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② 费(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③ 复我:再来召我。 ④ 汶上(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现代诠释】宋代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闵子骞仕途观念淡薄,特别是受孔子影响,坚决不做季氏家臣一事,更表现了他对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行为的不满。其高风亮节,于此可见。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现代诠释】在本节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①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① 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② 愈:胜过,强些。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现代诠释】 “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节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原文】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②也,虽在缧绁③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④妻之。
【注释】 ①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 妻:动词,把女儿嫁给他。
③ 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④ 子:子嗣,儿女的泛称,这里指女儿。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现代诠释】在这一节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 南容: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② 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③ 废:废弃,不任用。 ④ 刑戮:刑罚杀戮。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不会被废弃;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于刑法杀戮。”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现代诠释】本篇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 白圭:白圭指《诗经·大雅·抑》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关于“白圭”的诗句。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现代诠释】儒家从孔子开始,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这里,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
【原文】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注释】 ① 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② 若人:这个人,指子贱。 ③ 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品德的呢?”
【现代诠释】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而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孔子所以赞誉子贱说“君子哉若人”,就是赞子贱善于向鲁国有贤能的君子学习的好学精神,就是赞他具备的君子品德。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②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④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⑤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⑥,龟玉毁于椟⑦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⑧。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⑨。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⑩之内也。”
【注释】 ① 颛臾(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② 有事:指有军事行动。 ③ 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④ 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⑤ 相(xiàng):搀扶盲人的人。下文“相夫子”的“相”作辅助讲。 ⑥ 虎兕出于柙:兕(sì),独角的犀牛。柙(xiá),用以关押猛兽的笼子。⑦ 椟(dú):匣子⑧ 费(bì):季氏的私邑。
⑨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回避说。辞,托辞。⑩ 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憎恨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现代诠释】 这篇是孔子对季氏准备攻打颛臾一事所作的评论。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一次谈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虽说是对冉有、季路的严厉批评,实则是对季氏的尖锐抨击。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附的主张。在谈话中,孔子的观点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历来主张温、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