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三个关键词 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50个关键细节(四)


第四章 父母必须让孩子记住的十个细节


细节31 记住父母的生日

“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高三的黄磊想了想还是没有回答上来,“我曾经问过爸爸妈妈的生日,但总是记不住。我只知道妈妈的生日是3月份的,爸爸的就不知道了,他们几乎不过生日,过生日的时候也没有提醒过我。”


一名初中生在给家长的信中写道:“面对这个问题,我感到很惭愧。现在已经十八岁的我,竟然答不出自己亲生父母的生日。我将用我今后的行动来回报他们,今后他们的生日我都会陪他们一起过。”



在爸爸妈妈心里,孩子的生日总是记得一清二楚。孩子过生日,爸爸妈妈四处奔走,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有的还要请客吃饭……然而大多数孩子却根本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家庭细节教育的一大不足。


记住父母的生日,是关爱父母的表现。鸟有反哺之情,孩子与家人的亲情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家庭教育学到。如今包括广告、学校都在强调帮父母洗脚、做家务、过生日,但社会灌输家庭伦理教育其实并不贴切,孩子有时会觉得形式上的东西很假。真正的教育应该来自家庭,让家庭的温馨、亲情感化孩子。在日本,儿子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自己过生日那天要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而且中国古代史书上早就把生日称为“父忧母难日”。即使是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时也应该有意识地提醒,多少年前的今天你出生了,我的生日是在什么时间……给你过生日是愉快的,给妈妈过生日也是愉快的等等。


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我过生日和你过生日一样重要,全家人会一样愉快。孩子就会记住你的生日。不知道关爱父母的孩子,将来也不会懂得去关心他人。要让孩子懂得,为父母过生日是愉快的,记住父母的生日是自豪的。


细节提示


1、教孩子早早地把父母的生日在日历和挂历上用彩笔显着地标记出来。2、在生日那天接受孩子送你的小卡片,让他写上最想对你说的话。3、在生日那天让孩子做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打扫房间、洗一件衣服等。


细节32 离家出门要禀告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邻居家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情:他们21岁的女儿突然失踪了。原来邻居的女儿在读中专时曾和一男孩子相恋,她怕父母不同意,便选择了离家出走。


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女儿的下落,但是那种伤痛却挥之不去,一想到自己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长大之后女儿却狠心到不留半点音信,让家长为她牵肠挂肚,他们除了生气,更多的是伤心。



用这位母亲的话说“邻居家发生的不幸对同样身为人母的我来讲震动很大,已经年过二十岁的孩子,做事竟如此轻率,这种行为确实不负责任。但是这件事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我觉得家长也有不能推卸的责任。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固然重要,但教会他如何做人更重要。我从小就教育我的女儿,离家出门一定要告诉父母,因为我想让女儿知道父母时刻都在为她的安危担心,更重要的是我想让女儿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对父母负责、对家庭负责、更对自己负责。”


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要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方便。这种出外必禀告父母的习惯,也会督促孩子建立对自我行为的责任感,绝不做让父母焦虑、伤心的事。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做父母的能够给予子女的最好的礼物,应该是“根”和“翅膀”,也就是责任之根与独立之翼。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明白,责任就是一种诚信,反映着一个人的品质,只有敢于负责任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才是成熟可敬的人。所以,责任是孩子做人之本,是孩子立足社会之本。我们除了给孩子精神上、学识上的指导与关怀,还要注意责任感的培养,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责任心的培养又绝非一蹴而就的,那就从点滴小事做起吧,告诉孩子“离家出门告知父母,莫让家人为他/她牵肠挂肚”。


细节提示


1、让孩子记住出门前告诉父母行踪和返回的时间。2、不允许十八岁以下的女孩子无理由夜不归宿。3、告诉孩子父母对他们的挂心是一辈子的,无关乎孩子年纪的大小,让父母放心、安心,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细节33 咳嗽时捂住嘴巴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人们对卫生习惯和道德良知的反省。


以前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人走着走着,便旁若无人地随口将痰吐在地上;有人打喷嚏、咳嗽毫不遮掩……卫生部的有关人士在“非典”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外,人与人的密切接触、咳嗽和喷嚏发出的飞沫,仍然被认为是“非典”传播的主要途径。


当然,“非典”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注重卫生习惯和重塑社会文明风尚的可喜景象。人们说习惯源于自然,打喷嚏、咳嗽不用手捂住的习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中铸成的。聪明的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生活中“口没遮拦”地对着别人的脸咳嗽、打喷嚏的行为却随处可见。这些行为不仅于健康无益,也是很没有教养的体现。父母要从小就教育孩子养成“咳嗽时捂住嘴巴”的卫生习惯。因为,对着别人或者空气打喷嚏是很不礼貌的,这样不但会把口水或者鼻涕喷到别人的脸上,还可能把包括感冒病菌在内的各种病菌传染给别人。此外,家长还要教孩子养成诸如:咳嗽完了,要记得洗手,饭前、饭后要洗手,当别人面打喷嚏要主动说“对不起”,经常清洗自己的手绢、袜子、内衣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次,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龙永图到瑞士访问,他在卫生间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急得满头大汗。因为,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不讲卫生的体现。这种讲卫生、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龙永图。其实应该被感动的何止是他呢?我们的父母也应该从孩子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管起,帮助孩子树立一种讲卫生、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细节提示


1、告诉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也可用手绢、面巾纸之类的东西捂住嘴。2、让孩子也积极去影响周围的孩子学会打喷嚏要用手捂嘴。3、提醒孩子远离那些不讲卫生的人。


细节34 与人沟通要注视对方的眼睛

在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人才招聘会上,小张和小蔡都成功地通过该公司销售主管的初试和复试,他们俩是从一百多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无论笔试还是谈吐,双方都毫不逊色,人事部的选拔“考官”犯了难,因为这个岗位只招一个人。最后,公司经理决定亲自对两个人进行一次面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只有几分钟,经理就决定最终录用小张。当被问及原因时,经理很坦率地说:“理由很简单,我在和他们说话时,小张一直注视着我的眼睛,而小蔡却左顾右盼,可见他并不善于倾听别人谈话。而善于倾听、尊重客户是一个销售主管应具备的首先条件。”



这个事例说明的道理也很简单,善于倾听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能力,而在倾听的过程中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则是向对方表示尊重的最好方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目光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内心的隐秘总是会不自觉地在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所以,人们可借助目光表达丰富的感情,例如:尊重、关注、蔑视、不以为然等等。实验表明,当一个人意识到对方在专心地注视着自己、倾听自己谈话时,他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尊重,他的讲话欲望与信心也会随之大大增强。“善于倾听”的能力应该从小就教给孩子,而让孩子用眼神体现出他对别人谈话的关注与尊重更要从细节做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与对方面谈时,时时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表示出你的诚恳。专家认为:“人类的态度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态度能显示出我们是否愿意听别人讲话,以及我们对所听到的话的理解程度。如果我们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流,就有能力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懂得目不转睛地关注别人谈话的人,也势必会受到别人的感激与尊重。家长们请记住教会孩子倾听的技巧与艺术,并告诉他这种细节技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孩子那小小的“心灵之窗”。


细节提示


1、教会孩子在听他人讲话时,不要左顾右盼,要看着对方的眼睛。2、告诉孩子当他听明白或与对方有同感时,要用眼睛与人交流表示赞许。3、告诉孩子注视对方不代表要目不转睛地“死盯”着对方,这样有时会显得不太礼貌。


家庭教育三个关键词 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50个关键细节(四)

细节35 帮人拾起掉下的东西


《读者》上曾登载了这样一件生活小事:一天,一个刚被解雇、心情沮丧的公司职员从办公室往外走的时候,他的电话本和身份证从口袋里掉了出来。还没等他弯腰,一个距离他有7、8米远的男孩儿就迅速跑过来,帮他拾起东西递给了他。他很吃惊,同时也觉得十分高兴,他大声地谢了孩子,这时他注意到了男孩的母亲,他的母亲也始终在注视着自己的儿子,并对儿子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赞许。这对母子很快让他的心理充满了温暖,他不再感到沮丧。


小男孩的行为其实只是举手之劳,可是却闪耀着善良与助人为乐的光芒,也使得到帮助的人心里洋溢着感动。当然,男孩儿的这种良好品质一定是源于母亲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类似的“举手之劳”在生活中有很多,但是“教育无小事”,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那些对自己来说很小的事情却可以带给他人很多的快慰。别人的东西滑落到你脚下,对你而言,你只需弯腰拾起,并还给对方,却能得到对方由衷的一句“谢谢”,这是对孩子助人为乐精神的一种肯定,这种喜悦会慢慢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同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可以体现出孩子对他人的善意,使别人更乐于接纳他。既然好处良多,何乐不为呢?


注重这个小小的细节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在孩子心中重新树立一种“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思想。为什么说是重新树立?因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今天,“助人为乐”已经被人们所漠视。一个家长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中午,他的女儿回家向她要三元钱,他问女儿做什么用。女儿说上午她考试时没有带橡皮,同桌答应把橡皮借给她用,但条件是收取三元钱使用费。这位家长对此深感惊讶,女儿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这叫奇货可居。”家长更加震撼,难道现在就不需要助人为乐了吗?孩子之间天真无邪的互助怎么也荡然无存了?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悲哀。所以,请父母们不要忽视对孩子们的这些细小的道德教育,重新还给他们一方心灵的净土吧。


细节提示


1、在家庭小事中培养孩子帮助家人的意识,如帮爸爸、妈妈放洗澡水、帮爷爷、奶奶取报纸等。2、培养孩子的爱心,如可以鼓励孩子把积蓄捐给希望工程等。3、不要过早地培养孩子的商业头脑,以免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回报的坏习惯。

细节36 与人相碰说对不起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只狼狗无意间闯进一间四壁镶着玻璃镜的屋子,突然看到很多狗同时出现,狗大吃一惊,这狗便龇牙咧嘴,发出阵阵低沉的吼声。镜子里的狗看起来也都十分生气,每只狗也现出怒吼的面孔来,这只狗一看吓坏了,惊恐地奔跑,一直跑到体力透支,倒地死亡。其实,要是这只狗肯对着镜子摇几下尾巴,情形就会完全改观,镜子里的狗必然会回报它同样的友善举动。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试着对你所处的恶劣环境和所接触到而不友好的人们主动表达心中的善意,情形必会改善。人们在社会中生活,相互之间发生一些磕碰是难免的。其中,有不少往往是始于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诸如骑车不留神碰到他人,浇花不注意水滴到楼下晾晒的衣服上,走路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等等发生磕碰。有的人不管有理没理,便大肆训斥、谩骂、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而有的人却能“先发制人”,说声“对不起”表示个歉意,于是双方怒消气散,“一笑泯恩仇”。


父母要教会孩子这种做人的技巧:与人相碰时主动说“对不起”,这个“相碰”当然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磕碰,而是指发生一些小矛盾。其实,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但那只能使事情更糟。要让孩子学会坦然承认自己错了,因为“对不起”包含着一种忏悔、一种勇气、一种尊重和一种责任。孩子从小生活在由很多同学组成的大集体中,彼此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当出现冲突时,有的孩子会“怒发冲冠”,不管有没有理由就出口伤人;而有的同学则是以诚相待,一声诚恳的“对不起”,就可以使双方握手言和,重新成为好朋友。“对不起”三个字听起来很平常,但在处理与其他孩子的关系时,却有着出奇的效果。有了过失和误会,衷心地向对方说声“对不起”,显示了一个孩子开阔的胸怀和彬彬有礼的风度。用自己良好的品德感染人,远比唇枪舌剑更有效。试想:唇枪舌剑、大打出手的结果除了两败俱伤和损害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呢?一声“对不起”,能使强者低头,弱者宽慰,使自己和其他同学间的关系更和谐融洽。这样的孩子不但会赢得他人的友情,还会因其涵养而受到其他同学的钦佩。


细节提示


1、让孩子在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时要冷静,如果确实是自己错了,要主动承认错误。2、告诉孩子,宽容大度不代表可以没有原则。3、给孩子做最好的表率,如错怪了孩子时也要主动承认错误。


细节之37 习惯说“谢谢!”

一位母亲带着6岁的儿子坐出租车,等母亲付完钱下车后,儿子给母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妈妈,你给他钱,为什么还说‘谢谢’呢?”母亲告诉他:“叔叔把我们送回家,车跑这么远的路,他很辛苦,我们不仅要给他钱,而且还要表达我们对他的感谢。对人多一分感激、多一分尊重,没什么不好的。”这个聪明的妈妈利用这个细节让儿子受到了教育。儿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从出租车下来,或别人帮他做事情都说一声“谢谢!”。



这位年轻的母亲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教会孩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常有些父母说,现在的孩子自私、霸道,为他们做事情都没有回报,他们不懂得感激,更不知道珍惜。其实这一现象主要是出自两种原因:其一,由于时代的变迁,几乎每家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最显着的特征就是“独”,因此比较缺少学习宽容、忍让、理解、与人合作等优良品质的机会。其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这种过度代劳的爱,最后只能使孩子心中无父母,不但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物资的得来不易,还会认为父母的关心与关爱是理所当然,不易产生感激之情,更不易有回报父母的举动。若是孩子连自己父母都不感激,他还会去感激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吗?他长大后,会主动积极地支持和帮助他人吗?


因此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小就要教孩子心存感激,对人体恤,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情绪,使他小小的心灵存有一份真与善,从而使他内心变得更富足和美好。父母要让孩子在生活的物质条件上有些不足,这种些许的匮乏感,会激起他珍惜物力与福分之心。而感恩之心的最佳培养方式就是要从身旁小事做起,教孩子习惯于说“谢谢”。


通过生活小事的引导,让孩子懂得感激。首先让他学会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就会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每个人。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加珍惜眼前这美好、温馨、幸福的生活,他的脸上会洋溢着甜蜜和喜悦,做一切事情都会开开心心,不会产生抱怨情绪。试想一下,一个充满着激情活力、笑口常开,而又懂得感激的人,谁不愿意与他合作,并帮助和支持他呢?


细节提示

1、让孩子习惯对所有帮助过他的人说“谢谢”。2、让孩子适当吃些苦,让他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3、父母要做最好的榜样,善于向孩子道谢。


细节之38 多听长者劝告

一个走上社会两年的大学生,不无感慨地说:“记得我当初读大学时,多读了几本书,便自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总不忘借机炫耀。在与别人交谈时,总是抢话,想表现自己所知甚多,口才了得。父亲就总提醒我说,在与别人交谈时应少说多听,只有多听别人的,才会有所收获。那时对父亲的劝告我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才是顺应时代潮流。走出校门后,碰壁的时候多了,这才体会出父亲话中的深意,才知道生活中该学的东西太多,该听的话太多。父亲的话字字都是金玉良言。”



现在的孩子大多个性极强,对父母的耐心劝阻充耳不闻,总觉得父母那一套已经过时了,做事一意孤行,等到真正尝到了碰壁的滋味才知道父母的话是很受用的宝贵经验。如果仅是一些小事,父母当然大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多碰碰壁于成长无害。但如果是一足失成千古恨的事情,谁会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眼睁睁看着孩子走向深渊呢?


对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多听听长者的劝告,这样他们会少走很多弯路。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要把握周围的事物和身边的变化,其中有一种好方法便是求教于长辈,借他们的智慧,借他们的经验,采纳他们的建议为自己所用,最终变成自己的经验和财富。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孩子学会收集多方意见、观点,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事物,分析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特别是面对那些不熟悉的情景或是需要判断的时候,更多的资料、更广泛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对于青少年来说,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爸爸妈妈却已是久经风霜,很多的为人之道、与人交往的技巧,都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所以父母不妨把这些宝贵经验与孩子及时分享,告诉孩子要听取别人意见,也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细节提示


1、通过给孩子讲些相关的寓言、故事,提醒孩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2、对于不听劝阻的孩子,可适当让他吃些苦头,但要注意分寸。3、通过生活小事,给孩子适当“打击”,让他明白自己的判断也常有失误。


细节之39 学会赞赏他人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工厂里做工。他一直喜欢唱歌,梦想当一个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师不但没给他鼓励,反而使他泄气。这位老师说:“你不适宜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简直就像百叶窗一样。”但男孩的母亲——一位穷苦的农妇却不以为然,她搂着自己的孩子,称赞他说:“孩子,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现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她节省下每一分钱给他的儿子用来上音乐课。这位母亲的嘉许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从小男孩的例子可以看出,赞扬可以奇迹般地激励他人,使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振奋起来。作为父母不仅要多赞扬孩子,更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真诚地去赞扬别人。



我们每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非常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因为别人的赞扬是表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承认,我们会乐意把事情做得更好。真诚赞美他人的人,必定是自信的人,只有自信的人,才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那么,会赞扬别人的孩子,既懂得欣赏别人身上存在的优点,又有宽容、大度的涵养。让孩子学会把赞美送到朋友的心中,因为这样一来能让朋友从他短短的三言两语中体会出他真心的关注,能让朋友从话语中觉察到他在对方心目中存在着的那种欢乐和满足。这样,孩子也会更容易得到同龄人的青睐和赏识,然而或许就在这三言两语中孩子已经为自己拓出了一条为朋友所接受和欢迎的人际交往的通道,这对孩子而言是掌握了一种非常积极有效的交际方式。因为对相识短暂、相知甚少的人来说,多赞美他们可以更早地跨入彼此友谊的大门,而对于老朋友来说,则可以在这样的问候中更增添彼此的信赖和默契。


古希腊有句谚语:“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才能,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幸福的源泉之一。我们赞美一个人,就要深深地打动他,而最能打动他人的赞美,莫过于对其才能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会赞他人者,人恒赞之”。真诚赞美他人,既激励了他人,又方便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从点滴小事做起,用真诚的赞美给孩子更多前进的力量,也教会孩子去真诚地赞美别人,让孩子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自信与他人的称赞。


细节提示


1、教会孩子赞美他人要出自内心,不要空洞无意义。2、教孩子给心理自卑的人更多衷心的赞美。3、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赞美的技巧。

【声明】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影响到利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8251/619314086185.html

更多阅读

百度的关键词推荐工具 推荐领导力的三个关键词

    本文已在《人力资源》杂志发表    不同时代,领导力的核心内容也不同。过去领导力更多的是强调愿景、沟通、授权。然而,今天这个时代,我认为,领导力至少应该具备应变、教导与信任这三个关键词。    应  变

直拍发球绝招教学视频 三个小绝招教你读懂面试官的心

 实际上,面试也是供需双方心理上的较量。作为应聘者来说,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做到“明明白白他的心”,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因此,适当学习些心理学,掌握面试考官的基本心理特征,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参加面试,对提高应聘的成功率是大有好处的

一汽大众奥迪4s店 一汽大众奥迪成功的三个关键词

虽然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都在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但一汽大众奥迪的霸主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在首创国内高档车市场100万辆庆典上,一汽大众奥迪高调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第二个100万辆。一汽大众奥迪为何如此信心满满?又以何做到一骑

黄光裕 的创业历程 黄光裕创业路线的三个关键词

11月2日,2006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揭晓,37岁的黄光裕以180.9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位居榜首。时光倒流20年,黄光裕刚刚身揣4000元钱从汕头来到北京开始创业。时光倒流3年,黄光裕在2003福布斯排行榜上仅仅居于第37位,个人财富18亿人民币。从4000元

黄光裕 枭雄4字财富 黄光裕财富路线的三个关键词

   11月2日,"2006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揭晓,37岁的黄光裕以180.9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位居榜首。时光倒流20年,黄光裕刚刚身揣4000元钱从汕头来到北京开始创业。时光倒流3年,黄光裕在"2003福布斯"排行榜上仅仅居于第37位,个人财富18亿人民币

声明:《家庭教育三个关键词 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50个关键细节(四)》为网友坦然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