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11个节气--小暑,梅雨先后结束,三伏天拉开序幕。
古人认为,“燠”为热之始,“暑”乃热之极。“暑”下面那个“者”,在篆文里本是滚水沸腾的“煮”,寓意“天热如煮”,到隶书时代才演化成“者”。还好小暑尚为小热,须到大暑,才真正进入民谚所说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至阳至刚,至阴至柔,循环往复。夏至之时,阳气到达鼎盛,此后阴气每天在地底悄然生长,入伏实际上就是金秋肃杀之气潜入伏藏之意。等到阴气彻底钻出地面,那已是“天凉好个秋”。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个最能体现阴阳两气的此消彼长,小暑的卦象正是“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小暑运势禁忌早知道(图片来源于轻博客)小暑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己未月。
在五行里,己、未皆属土,年份为癸巳月,故而这个月的五行能量,从趋势而言火气已经从抛物线顶端向下走,土气步入鼎盛,木气受到压制,水、金两气抬头。不同五行喜忌的朋友,可以籍此简单把握一下自己本月的运势起伏。
“起名通研究中心”对新生儿五行喜用的统计数据也验证了上面的推断。本月出生的宝宝,需要补土的非常少,仅占到2.17%。阴阳消长中,需要补土的宝宝出现零的突破,大约占到1.81%。水气受到旺土克制,需要补水的宝宝继续向上攀升,达到19.2%。需要补金的宝宝与上月相比,减少到 34.4%。由于金气的增强,需要补木的宝宝增多到了42.4%。
从地支藏干来看,未中藏有三个天干,丁火管事前9天,乙木管事中间3天,最后18天转由己土做司令。因而八字里五行喜火的朋友,本月前几天仍然精力充沛,渐渐会陷入忙碌的工作、学习中,后半月更容易力不从心,在细节上出错。喜土的朋友,运势除了月中有点小起伏,大部分时间都能感觉到左右逢源,人际关系得以极大改善。喜水的朋友后半月依然无法摆脱暗黑破坏神的作用力,蛰伏许久的喜金朋友,大部分17号之后都能翻身农奴做主人。接近半数的喜木朋友运势和喜金的类似,虽然喜悦程度会低一点。
小暑民俗禁忌早知道(图片来源于轻博客)小暑时节,各地时兴“尝新”。古人将后稷奉为“谷神”,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尤其是北方人,习惯在这天用新米做粥喝。
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节”。
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之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晒衣服、晒书画,据说此日晾晒之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也有些地方会选在七夕这天。
晒衣之俗延至魏晋,成为豪门富室炫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这种作风,当他的富豪邻居,在架上搭满了陵罗绸缎,阮咸却故意用竹杆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曝书”习俗,在我国则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文人士大夫相互参观,品鉴学习。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过一个风雅趣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
再往后农历六月二十四,乃是荷花的生日。清朝每逢此日,人们来到苏州葑门外二里许的荷花荡,给荷花上寿。现在这一习俗还保留在济南的大明湖畔。
小暑还是吃黄鳝的好时节。旧时把走江湖的称为卖大力丸的,不无贬义,其实据古籍所载,还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药就是鳝鱼。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肥壮、粗大、结实、味美,故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小暑养生禁忌早知道(图片来源于轻博客)小暑正是伏天的开始,风中都带着热浪。孙思邈说:“是月肝气微弱,脾旺,宜节约饮食。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须饮食温软。”
在这个时节,应注意吃些清疏解热的食物,如豆芽、菊花、绿豆、荷叶、百合、薄荷等。中医认为春气通于肝,夏气通于心。夏季天气炎热,心火亦旺,容易心浮气躁。而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小肠经靠心经供应气血。多数颈椎病都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虚弱。故而颈椎、肩周有问题的朋友,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按摩小肠经来调理。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