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在拍卖市场不断创造新高,收藏市场也十分火爆,下面一起来看一下佛像价值判断分析吧。

佛像价值判断的具体分析
一、佛像艺术品的种类很多,按照佛像的品种而言,有释迦摩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弥勒佛、白财神、黑财神、绿度母等等;按照佛教的传承而言,有藏密、汉传等等;按照佛像的材质而言,有金、铜、石头、木头、泥塑等等;按照佛像制作的朝代而言,有高古、中古、明清等等。
二、“忿怒相”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一个原则。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aIhUaU.COm)指显宗佛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佛教。正因为有在佛教修习上的差别,显宗与密宗的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别。
三、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如最常见的佛祖释迦牟尼像都是神态安详,跏趺坐于莲花,手结无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莲花与光环相衬,给人平和、安稳之感,所以也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其中的明王护法类虽然也有多臂多面,观世音菩萨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还是以一面二臂为主。
四、密宗佛像中也有大量的“寂静相”存在,但密宗有一个善巧方便的修习法门——观想,必须通过观想佛像本尊,密宗造像就更多地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理性成分,它必须用具体的形象将密宗修习的法门表现出来。所以,在藏传佛教密宗中,就会有那么多的狰狞恐怖、鼓目圆睁的“忿怒相”造像。如本尊、佛母、空行护法等皆多面多臂造型。按照密宗的说法,这是为了修习者的意念能够迅速地捕捉引起人内心烦恼的邪魔,所以常把这些邪魔描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供反思和修行。烦恼便是内心最大的敌人和邪魔。
五、宫廷藏传佛像价值基本高过民间藏传佛像价值,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的第三个原则。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说明过了。这些原则不是绝对的,在考察佛像价值时要注意,一般宫廷造佛像多以“菩萨装”为主,尤其明代宫廷如此,这就使得宫廷菩萨装像的价位是最高的。如果同为民间造像,“忿怒相”就比“寂静相”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