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加教育管理,管什么?不外乎,兴办学校,配置人财物,进行学生的入学分流,给予必要而丰富的课程,判定学生是否学业有成。
这是一种简单化判断。可以据此比较明瞭地看待教育问题。现在,我们的办学规模很大,基本满足了人人有学上的需要。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在教育上取得的突出成就。随着教育投资状况的改善,在人财物的配置上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校成为本地最好的房子,教师的学历水平也相应提高。尤其在经济发达城市,重点学校教师入职的学历很高。如今,上面问题都不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关切问题了。
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问的是,有了基本办学条件,为什么办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远的距离?因为这种质量需求的呼声强劲,所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才提出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再看管理中另外三条:

第一条,进行学生的入学分流。要学生选择适合的学校,这是分流的目的。可是目前在学生分流上,存在着几个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中国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综合大学的毕业生,而这个社会是缺乏必要的岗位来安置的。因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形态为工业化发展初期,最需要的是企业技术应用类人才,即工科学生。而大学教育提供的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很不同。这说明教育的分流不合理。这是学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基础教育长期进行重点学校资助,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校际差异,造成了择校成风。由此看,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分流困难。再次,国办教育之外私立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力量不可实现需要它来担负的责任,也无法托付给私立教育。一方面家长普遍对于国家提供的基本教育不满意,需要得到教育补偿,而另外一方面私立教育也没有充分发展,无法担当社会责任。而且,私立教育集中在课外补习,拉着国办校老师为自己谋利,也客观弱化了国办教育。所以,在教育的补偿机制上也需要有变革。
第二条,给予必要而丰富的课程。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包括社会补偿教育,都集中精力搏取几门考试课程的分数,搞得基础教育硝烟四起,小小的学生天天在生死存亡之间一般。这其实是一种窄化学习,考试之外,学生缺少学习。也就意味着,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课程学习,距离丰富课程,供学生选择更为遥远。这样看,基础教育若不能松绑,若不能重视所有课程学习,并提供丰富课程,无从谈起教育现代化。
第三条,判定学生是否学业有成。这是对于学生的评价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学业评价过于频繁和严苛,而高等教育又过于宽松。也就是说,学生被督促着在基础教育阶段跑着学,到大学以后,身心疲惫,恰好这里实行的是相对宽松的政策,于是普遍有歇一气的想法,于是玩着学。这说明我国教育的评价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我赞成中国的高等教育施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大学设置淘汰率。而给基础教育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丰富学习和有选择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