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正反评价是怎样的?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为何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航海远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这些特点里又有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呢?以何种依据用来区分郑和下西洋特点中的优劣势呢?接下来围绕着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作出如下的分析。

郑和下西洋

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时间比较早的活动。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国家从事过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外交活动,这在当时是极具有历史意义的,可以说拓展了一个新型的领域,包括后期西方的很多航海运动都有参照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过程,这个活动显示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中的领先地位。

其二、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郑和从第一次下西洋到最后一次的下西洋,中间共经历了25年,从公元1405年到1430年,郑和率领船队共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活动,这个持续时长在当时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开创了历史之先河。

其三、郑和下西洋的次数相当多,它虽然有二十五年,但却是分割成为了七次旅程,每一次都是回到明朝后稍事休整又再度重新出发,这在古今中外的航海历史中可称为翘楚。

其四、郑和下西洋拜访的国家数量可谓极多。在郑和的整个下西洋的行程中,总共拜访的国家数量高达了三十多个,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段,为何没有走的更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出发后又再度回到原地,行程的距离没有拉的很远。

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在明朝期间可谓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郑和下西洋的经过也被编纂成了书本广为流传,并为后世所津津乐道,那么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又都有哪些见解呢?总体来说,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有正方、反方两种声音,这两种声音交错搭成了一个很好的辩论舞台,且看看这舞台上的智者们的辩论吧。

郑和下西洋

首先来听听正方的声音,他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并且为了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郑和下西洋,在航海地位上可谓是时间最早的一场探险旅程,开创了国际之先河,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体现了当时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来的更为悠远流长。

其二、郑和下西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可以说将大明朝的威仪带到了这些国家中,郑和在拜访的过程中,展示了明朝的政治风貌,并与这些国家的外交上达成了或多或少的协定。

其三、这场航海运动也开拓了明朝海上的经济贸易,使得国家经济贸易演化为国际经济贸易。

其次再来听听反方的意见,他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整体来说并没有什么深远的意义,为何他们会这样说呢?

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极度浪费国力、财力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经济贸易成分在内,但大部分时间内几乎是净流出,对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没有任何的帮助。

其二、郑和下西洋在明朝之后,并没有继续跟进,使得这场探险止于明朝,成为了一场虎头蛇尾的活动。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我国内部也曾涌现一大批航海事业的专家们,他们为我国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很多人的心里,提到航海事业,脑海中浮现的全部是西方国家的探险,比如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但实际上东方国家的航海事业的起点远远早于西方诸国,比如中国的郑和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在我国内部也广为流传,那么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呢?

郑和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正反评价是怎样的?

首先,必须明确郑和下西洋的大时代背景。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我国明代初期的一次航海探险活动,那时候的皇帝是永乐帝朱棣,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此人心怀大抱负,一心想将国家治理的更为强大。当永乐帝上任后,就曾经设想过与世界范围内的诸国奠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于是便派出了知晓航海技术的郑和郑三保从海域出发,从海路去拜访诸国。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世界格局。当时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明显东方领先于西方国家的,与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明朝处于初期,政治相对清明,在东方诸国中又有着极为重要核心的地位,可以说在放眼整个世界,中国正处于舞台的中央。从经济贸易角度、从巩固地位角度来说,于诸国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在这种互通过程中,可以加强本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精神交流,彰显中国的地位、体现中国的悠久文化。

于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为必须完成的事业,通过郑和下西洋,也使得中国在航海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和建树。

郑和下西洋利与弊

辩证唯物主义是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用一分为二的观念去看待。这个原理几乎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问题,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件事也同样适用。郑和下西洋在航海事业的开拓上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但这并不代表着郑和下西洋没有任何的弊端存在。那么郑和下西洋利与弊都有哪些呢?

郑和下西洋

公元1405年7月,在郑和的带领下,明朝的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在随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这支庞大的航海队伍先后七次出航,不断进行着航海的探索,这项壮举被称为郑和下西洋。历史上对于这项壮举的评价却并不仅仅只有赞美,在赞美之外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利与弊都有哪些呢?

首先,郑和下西洋的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壮举,令中国的航海业受到世界的瞩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其二、郑和下西洋赢得了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弊端同样也有以下的两个方面。

其一、郑和下西洋虽然是历史壮举,但明朝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经济支持,给明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其二、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极为艰辛,这次壮举却并没有令朝廷彻底实行贸易自由,甚至清朝时期还出现闭关锁国的现象,这不失为一大遗憾之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8551/574040222633.html

更多阅读

算一算郑和下西洋的经济账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一提起郑和下西洋,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时至今日,国内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也大多停留在“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上。虽说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但对下西洋“劳民伤财”的评价则主要基于明代官员

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池敬嘉要想寻求证确的答案,首先得弄清楚动机。也就是,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历史的必由之路正如郑和所指出的那样:“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郑和的这句至理名言,既是他屡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曾国新福建省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提要:有人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这是没有根据的臆测。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决策者明成祖朱棣的碑文、敕书,执行者郑和刊立的长乐天妃碑碑文,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

声明:《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正反评价是怎样的?》为网友南风入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