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清晨,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往航天城,去迎接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时刻的到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天天气特别好,风停了,云散了,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几十公里外,蜿蜒起伏的西山清晰可见。天地万物似乎也有灵感,助“神五”成功,助中国成功。
“神五”冲天恢宏壮观
走进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宽敞、明亮的指控大厅,立刻感受到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4块巨幅光阀大屏幕上,显示着不断变化的任务信息、测发口令信息、飞船系统信息以及宇航员图像、发射现场图像等。当“神舟五号”飞船的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大厅内的气氛一下热烈起来。此前,首飞航天员的名字一直还是个秘密。
由于这次载人航天发射没有进行现场直播。因此一直到当日凌晨3时,通过最后一次体检所确定的首飞航天员,除了发射现场及北京指控中心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所以这时,大家都很兴奋。很快,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的名字,传遍了中国,也传到了全球。
此时的杨利伟,仰坐在“神舟五号”的“盆椅”内。大屏幕上,他给笔者也给现场的所有目击者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可用4个字概括——镇定自若。飞船发射在即,一身“戎装”的他脸上却看不出丝毫的紧张。一直到发射前30分钟,杨利伟都在专注地看一本“书”(航天员手册)。作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生理功能要达到多项苛刻的指标和要求,其心理素质的高低也至关重要。杨利伟在如此关键、如此重大时刻这种超乎寻常的镇定放松,让人非常钦佩(检测身体状况的数据显示,即使在飞船发射时,他的脉搏每分钟也只有80多次)。
8时30分,传来酒泉指控中心的报告:“东风报告,30分钟准备完毕。”屏幕上,杨利伟把手册收好,调整了固定身体和双腿的束缚带,双手平放在双膝上;他目视前方,神态平静。8时50分,左面大屏幕出现了“长征”二号F火箭及“神舟五号”飞船的全景特写:
湛蓝透明的天幕前,一枚通体银白色的“神箭”巍然矗立。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箭体上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分外醒目。“长二F”的雄姿,中国人大都已熟悉,从1999年11月20日至2002年12月30日,它已4次运载“神舟”系列飞船安全往返于天地之间。但此时看到它,笔者心里还是异常激动:几十分钟后,它就要托举着“神舟五号”,将中国首位航天勇士杨利伟送上太空,去实现中国航天人奋斗了几十年,中华民族期盼了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从外表看,“长二F”似乎只是个高近60米,重400多吨的庞然大物,但在每个中国航天人的眼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眼里,长征二号火箭有血有肉。它的每个部件都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它的每条管路都流淌着中国航天人的汗水心血。今天,它一定会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壮举。
8时55分,“东风”下令:“各号注意,5分钟准备开始。”一下子,笔者的心揪紧了,在场所有人的心揪紧了。屏幕上,杨利伟仔细沉着地关上了面窗,戴好了头盔面罩。此时大厅内寂静得连他扣紧面罩时的“卡、卡”声都可听到。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杨利伟事后特别说明,关面窗、戴头盔其实要求是很严格的,不允许有一点儿的外来物进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航天工程无小事。
8时59分,北京指控大厅传来发射现场宏亮的报告:“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开始。”大家都把眼睛睁得更大,紧盯着大屏幕;随着时间一秒一秒的推移,我的心砰砰直跳。
“50秒、40秒、30秒……,10、9、8、7、6、5、4、3、2、1,点火!起飞!”与指挥员口令毫秒不差,9时整,待命已久的“长征”二号F底部冒出一团烟雾,随之喷出橘红色的火焰,一幅壮观的景像展现在眼前:
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4个紧固在箭体尾部四周的助推器和主火箭发动机像一只巨手托着箭身稳稳上升。400多吨重的火箭,在垂直上升阶段,竟看不到丝毫的晃动与偏差。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幅壮美无比的画面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中。
火箭起飞40秒,“东风”报告:“火箭程序转弯正常”;125秒报告:“逃逸塔飞离”;145秒报告:“助推器飞离”……166秒,传来杨利伟的天外之音:“仪表显示,整流罩正常分离。”……
当飞船起飞247秒时,“东风”报告:“神舟飞行正常”。此时,指控大厅大屏幕上,只见一个亮点在闪动,在变小,最后终于消失在浩瀚深邃的太空中。中间大屏幕上,正显示我国西北地区版图和火箭飞行的理论轨迹。这时可清晰地看到:一条标示船箭实际飞行轨迹的红线缓缓向前延伸,画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
9时09分,再次传来杨利伟沉静的报告:“北京,神舟五号报告,船箭正常分离”。话音刚落,大厅内一片掌声。这表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顺利完成所负使命,将“神舟五号”飞船准确地送入了太空预定的近圆形轨道。至此,在一般人看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射阶段,已经大功告成。但航天“老总”们的心仍然“悬着”。一直到9时12分,“神舟五号”飞船报告:太阳能帆板顺利打开,总指挥们才稍许松了一口气。事后他们解释:太阳能帆板展开,说明飞船的能源解决了,这对“神舟”的下一阶段飞行和返回都是至关重要的。
9时31分,航行在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报告:“长江二号发现目标,跟踪正常。”9时34分,已在太空轨道的杨利伟首次报告:感觉良好。他在太空的实时摄像出现在指控大厅的屏幕上。经历泰山压顶般的发射过载、无着无落的入轨失重等考验,杨利伟这时的神情仍然是那么沉着、镇定。他拿起笔,在“飞行日志”的封底写了些什么,然后,把它朝向大家。因信号关系,当时看不清上面的内容。事后杨利伟说:“我写的是: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9时42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特大喜讯,立刻传遍全中国,传向全世界。10月15日,中国人最骄傲的一天!
“神五”凯旋精彩完美
2003年10月16日凌晨4时50分,当笔者再次进入指控大厅时,正中大屏幕显示的世界版图上,已画满了一道又一道的曲线;标示“神5”飞行轨迹的红点,还在继续向前延伸。此时,杨利伟已在太空340公里高度,绕地球飞行了13圈多,再过几十分钟,将返回地面。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最终能否取得圆满成功,就决定于最后这几十分钟内。
与飞船发射相比,回收的难度更大。曾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载人飞船的回收:飞船回收难,难于上青天。业内人士清楚,这句话其实并不过分。着陆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此次整个工作的成败,更关系到航天员的人身安全。为此,不仅所有参与此次载人航天的指挥人员、监控人员、技术人员、保障人员等彻夜未眠,党中央的各位领导也是牵挂于心,清晨就赶到指控中心。
5时33分,航行在南太平洋海域的“远望”三号报告:“长江3号报告,发现目标。”很快,大屏幕上出现杨利伟的图像。他双手握着活动仪表板,神情专注;与飞船发射前相比,在太空翱游了20多小时,飞行了14圈后并无多大变化。
5时35分,“神舟五号”接受了北京向其发出的返回程序和数据指令后,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调姿;5时36分,飞船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指挥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三维动画显示:“神舟五号”此时轻盈地转了一个身,完成了制动姿态的调整,使尾部朝着飞行方向。5时38分,“神舟五号”制动火箭发动机点火,完成离轨操作程序。三维动画显示:尾部喷着火舌的飞船在制动发动机的作用下,进入一条新的返回轨道飞行;与此同步,返回舱内,由于飞船速度骤变,导致十分明显的震动,杨利伟身旁的束缚带甚至控制线都在剧烈地抖动。此时,飞船轨道迅速降低,从原300多公里高降低到250公里、200公里……5时59分,“神舟五号”的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单独向着中国版图方向作惯性飞行。此后,“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陆续经过巴基斯坦、印度版图,其距地球的距离也已缩小约100公里。
6时04分,“神舟五号”飞船开始进入返程中最危险也最关键的一段飞行——再入大气层。原来在屏幕上显现的尾部拖着火舌的飞船,突然消失了。“神舟五号”进入了黑障区,与外界的通信暂时中断。指控大厅现场的所有人都十分紧张,心也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6点07分,寂静无声的大厅传来响亮的报告:“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大家一阵欢呼,鼓起掌来。大屏幕显示,此时“神舟五号”已在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上空。
6点08分,传来一个惊人的喜讯:“我是743号直升机,看见返回舱。”大家一片欢呼;6时17分,又传来更加令人欣喜的报告:承担搜救任务的736直升机目视到目标降落伞。很快另外4架直升机也先后发现降落伞,并迅速向其飞近。
6时23分,返回舱顺利降落在祖国的大地上。其着陆点距理想着陆点只有4.8公里!大屏幕画面:晨曦初露的内蒙大草原上,“神舟五号”返回舱斜卧于地面,外部完好无损。很快,有关人员迅速靠近……
6时37分,传来最激动人心的消息:“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6时50分,返回舱盖打开,中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出现在大屏幕上。指控大楼内一片欢呼,一片掌声。成功了!中国人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作为同步目击中国首次飞天壮举的笔者,此时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激情在冲动,让人禁不住大喊:太成功了!太完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