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近一段时间,美国和俄罗斯媒体不约而同地发表文章,议论起了中国的核武力量。美俄媒体的相关报道虽然充斥着臆想和猜测,但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中国核武力量的不屑一顾。特别是美媒的“2013年中国核力量”报告一文,弦外之音异常明确,用网友们的话说“简直就吃‘吃果果’(赤裸裸)的核武威胁、核讹诈!”
回望过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所经历的核威胁甚至是核危机远比此次更烈,而核武阴影一直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我们的头顶,从未真正散去。居安思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核危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奇历史】
●建国初什么“武器”被认为是美国比原子弹更恶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大任务就是巩固新生政权。而美国通过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渠道,对中国的价值观的文化渗透,其中就包含了大名鼎鼎的“美国之音”。它是二战中美国政府出资创办的专门对外广播的电台,使用多种语言,辐射范围可以达到任何一个有收音机的角落,中国的各大城市当中,有很多“美国之音”的听众。
1950年11月中下旬的《人民日报》,集中发表了一批批判“美国之音”的文章,有的痛斥“美国之音”,“听反动造谣的美国之音可耻”,有的报道“上海公安局根据群众检举逮捕‘美国之音’情报员”等等,这是在1950年秋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之际,开始的针对美国文化渗透的阻击战。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盛澄华曾撰文批评,“美国之音”是“比原子弹更恶毒的武器”。与此同时,由北京市各中高等学校的学生带头,各地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抗美援朝的必要和意义,宣讲收听“美国之音”的坏处。①
●朝战麦克阿瑟要给中国颜色看 建议投26颗原子弹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内战爆发。随后,美国拼凑了16个国家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麦克阿瑟任总司令,由仁川登陆,悍然入侵朝鲜,很快又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了抗击美国、支援北朝鲜,10月19日,6个军共18个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纠纠地奔赴朝鲜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志愿军击碎了麦克阿瑟“回家过圣诞节”的梦想,“联合国军”伤亡达3.4万余人,被迫从鸭绿江边撤至三八线附近。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大规模出兵参战和美军的惨败,引起了美国的震惊和恐慌。情急之下,杜鲁门抛出了他的最后一张“王牌”,原子弹。
有一条美国从未公开承认过的秘闻,但战后解密的美国陆军档案资料证明了此事:1950年底,麦克阿瑟曾提交一份“迟滞目标”清单,他估计需要26颗原子弹,其中用4枚原子弹轰炸“敌人进攻部队”,用4枚原子弹袭击“敌人空军的重要集结地”。②
●美国档案揭秘:1958年金门炮战美军险用原子弹炸厦门
2008年4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了12份冷战期间的文件。这些解密档案表明,在1958年8月解放军炮轰金门期间,美国军方高层拟使用核武器攻击厦门。
文件指出:“战略空军指挥部通知下属机构,一旦冲突升级,5架轰炸机将使用1万吨到1.5万吨TNT炸药威力的战术原子弹(当量与广岛原子弹相近),对厦门的机场进行空袭。”
不过,这个疯狂的计划被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否决。
1958年8月2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白宫与高级幕僚们开会,他决定“不在台海地区使用核武器,并用常规武装力量援助台湾”。4天后,他派空军混合打击力量支援远东,并表示:“即使金门被轰得底朝天,我们也不要急于使用核武器!”③
【隐历史】
●秘闻:蒋介石晚年拒绝美国用原子弹对付中共
美国学者克罗泽的《蒋介石传》把蒋介石定为于保守的革命者。克罗泽认为蒋介石在国家组织学说、社会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冥顽保守,一以贯之,无时不在塑造威权独裁的身份。他曾对希特勒纳粹与法西斯主义有浓厚的兴趣,派遣次子赴德深造,并组建法西斯结构“蓝衣社”。蒋纬国曾受希特勒两次召见,不难想象此中意蕴。
克罗泽表示评价蒋介石,不能因其过失而肆意夸大其恶,大张挞伐,予以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是引领我们重温那一段历史的最佳途径。在蒋氏败退台湾后,美国曾在图谋助蒋反攻大陆时,决定使用原子弹、氢弹对付中共,被蒋氏严词拒绝。④
●史海揭秘:蒋经国为何心甘情愿放弃研制原子弹
2010年5月台湾《旺报》31日刊文,披露了岛内两蒋时代不为人知的防务科研内幕。文章说,蒋经国刻意把人造卫星的计划“天马计划”(弹道导弹计划)压下来。
蒋经国不需要可以打到北京的弹道导弹,他也不需要原子弹。
那么,过去“国府”为什么又要从事核弹研制呢?因为世俗的看法很简单,会做原子弹就表示能干,不会做就表示差劲无能,蒋氏父子不愿背负无能的骂名。这应该是蒋氏父子两度到达做成核弹边缘,在轰动国际以后,最后又甘心愿意放弃的心理基础。⑤
【黑历史】
●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顾虑:能否防空炸防原子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等领导人曾计划建设三峡工程。

从1953年2月乘“长江舰”视察到1958年1月南宁会议不到5年时间,毛泽东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先后6次召见林一山。
对三峡工程的考虑,毛泽东逐步地深入和细致,提出了很多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泥沙淤积;二是投资国力能不能承受;三是怎样解决防空炸问题,同时要考虑防原子弹的问题。⑥
●中苏交恶后毛泽东御敌战略:在原子弹基地周围造假山
上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建设三线,加紧研制两弹一星,恢复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都是备战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在华北、苏北和西北平原地区进行的“人造山”工程。
1964年7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们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边,只注意帝国主义,不注意修正主义,要有两面作战的准备。”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正式向中共中央核心层提出,中国有可能会跟苏联打仗的问题。这个仗怎么打?身为战略家的毛泽东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我们一定要搞多条防线,防止敌人长驱直入。”
然而,中国北方大多是平原地带,怎样才能防止敌人长驱直入?为了落实主席的战略思想,主持中央军委的林彪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人造山”。
济南军区工程兵宣传干事陈延华所在部队,担负的是修筑在巴丹吉林沙漠导弹、原子弹基地周围的“人造山”任务。陈延华说:“原子弹基地是苏联人帮忙给咱们选的址,地理位置他们最清楚,所以毛主席亲自圈定要在原子弹、导弹基地四周造10座‘人造山’。”⑦
引用参考资料:
①摘自凤凰卫视2012年1月18日《腾飞中国》节目
②摘自《世纪风采》2012年第六期作者:王学亮原题为:朝鲜战争中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
③摘自《老人报》2013年8月30日第A4版,作者:梁平,原题:《厦门险遭美国原子弹袭击》
④摘自《蒋介石传》,作者:[美]布赖恩·克罗泽著 封长虹译,出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⑤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蒋经国为何心甘情愿放弃研制原子弹
⑥摘自《走进毛泽东的遗物馆》 作者:夏佑新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
⑦摘自《家庭周报》2013年8月15日第A14版,作者:《家庭周报》编辑部,原题:《为防敌 平地上面造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