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些弘扬优良传统的活动上,经常组织一批人下跪,跪完老师跪父母,跪得父母和老师都十分感动,泪流满面。这种行为的发生概率仅次于给爸妈洗脚。
网络语言里,“跪”字也很流行,跪求、跪舔、给跪了……好像跪这件事,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技能点。
壹读君不禁又陷入了韭菜一样不能自拔的深思: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习惯下跪的呢?
事情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值班壹读君丨张小羁
在古代,“跪”是最礼貌的坐姿
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当然连桌子也没有,只有很矮的“几”。秦汉以前,人们“席地而坐”,坐时在地上铺上席。据考证,古人坐于席,正规的坐姿是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压在脚后跟上,“正襟危坐”表示的就是这个坐法,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跪坐。
由明朝开始,由于尊君卑臣的强化,君主对臣下已表现为非礼对待的地步,其突出体现,便是明代对大臣们的“廷杖”—堂堂大臣在皇宫大殿上被扒了裤子打屁股。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朱元璋时期,无论多大的官员,只要皇帝一不高兴,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顿,打完了再拖上来,打死了就抛下去完事。

清代才是下跪最盛行的时代
中国人的跪,到清代才蔚为大观。
清代统治者制定了一套极其繁冗的跪拜礼仪,仅跪拜就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其中三跪九叩为最高,臣民对皇帝、皇帝跪皇太后都要三跪九叩。
与此同时,平民见官,也必须长跪,只有有功名之人,才格外开恩不跪;大臣见皇帝,也必须长跪。像壹读君这种,出门就别想站起来了。
臣民不仅要长跪,还要磕头,磕得越响,表示诚意越高。据《清稗类钞》记载,当时紫禁城的砖头下面,太监们埋了一些瓮。大臣贿赂太监,拜见皇帝时就被指到埋了瓮的砖头那儿,于是磕起头来声若洪钟,脑袋不痛,圣心大悦。如果不行贿,就得在实心地砖上磕头,头磕肿了也不响。
当然,如果大臣太老,也会因为皇帝的恻隐之心获得特别优待,不用跪在冷冰冰的地板上,而是跪在垫子上。乾隆时,七十多岁的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署理直隶河道总督刘于义曾奏事养心殿,因跪的时间太久,站起时踩到自己衣服角,一下摔倒在高高的御座下,因公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