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松大软(四)

《太极异言堂》

独持偏见,解读李雅轩传杨氏太极拳。








导读

daodu

   李雅轩晚年的拳学思想,既一以贯之,又不断深入,最后直探本源,得出“大松大软”必须始终贯彻的结论。特别是他对太极拳方向和方法的认识,对太极拳本质的研究,对太极拳功夫的体验和检验,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简单自然。


大松大软

(四)



相对于外功拳的刚猛而言,似乎“松软”的追求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在杨家专气致柔的太极拳中,其弟子的“松”都是苦练出来的,且获得了非常高的功夫成就。在第四代传人李雅轩、郑曼青的后期,他们把松软的要求更是推向极致,取得了更高的功夫成就,并形成杨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以区别于其他派别的太极拳。

把大师抵达的境界变成方法是我在太极拳中的独特体悟,即把目的变成手段,把目标变成方法。杨式太极拳把致柔作为目标,通过放松身心以求实现。致柔与放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程度的差别。而致柔的境界是抵达了目的,体现出无为无不为的神奇。放松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在运用上就有局限性,运用失败就会动摇放松的方法和致柔的目标。若把致柔作为方法,即大师已经抵达的境界变成方法论,抵达的境界将更上层楼。在现实中,所谓经验,其实就是把上一阶段已经确定的结果运用为方法。若用数学的方法论作喻,就是用已经获得证明的公式、定理,再去追求和证明新的目标。

李雅轩在专气致柔方向上,已经抵达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因此他明确提出了“大松大软”的主张。其实,李雅轩对松的体悟也经历了漫长的甚至反反复复的过程,到晚年才最终确定下来。

李雅轩晚年的拳学思想,既一以贯之,又不断深入,最后直探本源,得出“大松大软”必须始终贯彻的结论。特别是他对太极拳方向和方法的认识,对太极拳本质的研究,对太极拳功夫的体验和检验,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李雅轩勤学苦练,善于思考,毕生精力对太极拳深研细究,从年青时代起,“为了锻炼下盘功夫,增加腿力,李师练习太极行步,为使不至有起伏,请师兄弟再用力把胯向下压的情况下迈步行走,一走即是数小时,汗水顺着行走的路线往下淌个不停。……杨师称赞说:‘雅轩学拳的天才你们众人不及,其刻苦耐劳、好学钻研的精神,你们也是不及的。’”(陈龙骧《苟利太极,生死依之》)故其武术功夫早已抵达炉火纯青的境界。

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懈地追求纯正的太极拳,晚年还多次自责要努力用功:

“自六十五年二月二十日起,天天要好好练功。一、拳半趟,二、枪三十抖,三、剑一趟,四、刀一趟。 1965年 3月 20日悟。”

李雅轩是以武立身的职业武术大家,在打斗技术上已经走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太极拳以推手功夫为第一,推手功夫退了,其他一切功夫会谈不到。”他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实践的。由此可以理解,他早年的所感、所悟、所论、所述,大都强调武术技击的功夫,要求推手比斗时心性上的勇猛豪横、心狠手辣,冷脆迅疾、无坚不摧;方法上的神鬼不知、陡然而至、亡魂丧胆、惊心动魄;功效上的入里透内、筋断骨折、傻眉瞪眼、五脏熟烂。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他早年的体会与外功拳的要求基本相同:

“动手要快,要快,要对方防不胜防。要有胆量下手,不能专讲那些规矩。所以俗语云:一胆二艺三下手,缺此何必费功夫!功夫是要有,但仍要配备心胆强壮,否则天大的功夫赢不了人。”

后来,在推手比手的较量中,他的功夫标准有了变化,远远超过了外功拳:

“其节短,其势险,势如扩弩,节若发机。人不能防不能走,此谓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也。等你觉察,早已打上,此所谓摧枯拉朽然。劲去要使其惊心动魄、亡魂丧胆,震动其五脏六腑,使其有顷刻丧命之可能。入里透内,莫此为甚。盖轻如百无所有,重如山岳立崩。迅雷不及掩耳,其急如电,如炸弹之爆发然,令人不可防,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摧枯拉朽,这才是太极拳。记着吧,岂能摸摸索索地糊鬼,等于儿戏也。1971年10月19日悟。”

但到晚年,李雅轩却是让对方捕风捉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未从接触,先持以虚无所有气化一切的神态。在攻守方面,无论对方如何来攻,我总以虚无气化灵感的身势将其化掉于无形之中,使其处处捕风捉影,无用武之地。在进攻方面,要使对方不知如何防守,使其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使小劲不行,使大劲也不行。软也不行,硬也不行。总之是无论如何也不行。若无这种本领,是功夫还欠练。这种劲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这是太极拳法。这种劲冷打去能入里透内,能将对方摧毁,能将人打垮,将人五脏六腑烂熟,能使人惊心动魄,闻风丧胆。1971年5月1日悟。”

李雅轩还记述了他不同阶段推手的故事:

“五九年春节后,我与黄星桥推手,那时我是用捉拿固逮的方法,费劲大而且很吃力。六六年春节后,与黄星桥推手,我用冒失冷打的方法,但是发十个劲,被其化掉了四五。到七三年春节我与黄星桥推手,是十分轻妙摸准的变化虚实的打法,打十个,十个准,黄一手也走不脱。黄星桥云:想不到老师在病这几年里的推手方法反而更神妙了。”

李雅轩已经病了多次,当年已经八十一岁,不禁感叹到:“由此可见功夫无止境,只要肯钻研,人虽老了,还可进步。1973年5月30日”

“幸而动二次手术后,因天天回想杨师在时练拳推手的情形,这才长了些功夫。1975年8月7日悟。”

不同年龄阶段拳风和拳学思想的变化并不是李雅轩的个别现象,孙禄堂之子,武术家孙承周先生也曾自谓曰:“余中年以前之拳术,其霸气雄浑,弥不可掩,挡者皆糜。虽亦有不动而彰之能,然神气威光烁烁可见,非至妙也。中年后的拳术则臻于洽合彼意不失毫厘,举手投足平淡无奇,与日常生活之神态、动作无异耳。然皆从容中道,使彼亦不能胜。至此渐悟中庸之性与中和之用互为作用耳,如是渐臻至妙,技近乎于道。”

两位前贤都不约而同的产生由非常转到平常的这个变化,正是李雅轩不特技精入神,而且抵达由技合道的境界了。这个“技”,就是他不断反省自己也不停要求学生做到的“大松大软”。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半年,还进一步肯定了杨式太极拳“专气致柔”的特点,指出“松软”对练功盘架、推手打斗的绝对意义:

“我这一向练功夫又忽略了我以前想的松软,一松百松的要领了,所以两年来不进步也。推手之要领是要有精细的听劲,如果听劲不细致,不知对方之来力,那就绝对发不出人去。听劲细微全靠一松百松,如稍有力在身上就绝对听不出对方之劲来,此所以练功夫时一松百松。养出这种松来,在推手时才能听对方之劲,去手时,对方不知不觉,化对方之手也使对方不知不觉,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全在松软耳。发冷快绝伦之劲,发入里透内之劲皆须一松百松。如对方用大力来攻,硬手来攻,其来必慢。我以松软冷快之手法将其打出,必百发百中也。 1975年 11月 27日夜悟。”

他经常回忆老师杨澄甫教授他的情形,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就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杨式太极拳功架,到了晚年,他的感悟更有质的变化,一反他过去强调的大步低架:

“不要使大力,不要开大架式,以免费力,以使有恒持久,如此天长日久了,就自然养出手上的灵感功夫来。……所以不必费力练功夫,只是找味道就行了。”“每出势慢慢地摸索,细细地体会手上的感觉,这种练法,又省力,又能耐久,是最好的长功夫的办法。如果每练必下大架式,使大气力,又累人,又不能持久。不持久就长不了功夫的,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切记之。1971年5月14日悟。”

李雅轩传统外功拳的功夫相当深厚,运用力量的观念还是很难消除:

“功夫不只是有轻快,有灵动神奇的变化,还要有气力、臂力、膀力、腰力。不只是有气力、腰力、膀力、手力、臂力,还需要有灵快神奇的变化。两者缺一不可,要紧要紧。1970年9月19日记”

“要想发劲充足,就要天天抖枪。切记切记。1972年11月23日晚。”

抖枪是锻炼力量的重要方式,是杨式太极拳必备的专门功夫。据说,在杨家练拳,每天必用大杆刷树左右各200次。所谓大杆,即太极枪,并无枪头,是一根杯口粗细,长四米开外的白蜡杆,没有一定的力气或内功,要抖动它是很困难的。若每天能抖动数百下,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玩得下来的了。所以李雅轩到了晚年,还要求自己每天抖30枪,以保证发劲充足。

对这种卓有成效的传统练功方法,李雅轩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也有了新的认识:

“这几天来在教枪上用心,以致拳的意思就不上来了,不沉了。要赶快把精神移在练拳上来,否则丢了拳意。如拳意丢了,日子久了,就不好找回来也,要紧要紧。1974年2月15日下午十时悟。”

这个拳意,就是他“千千万万的反复试验,还是不用力才对”,这是李雅轩对太极拳的革命性的体悟,不再跨大步,不再重沉劲,不再抖枪,彻底纠正了他过去认为太极拳必须练一定力量的观点,因为他已经透彻地明白,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的练功方向和方法:

“不是一味的苦练筋骨肌肉。”

大松大软(四)

“已经过千千万万的反复试验,还是不用力才对……今后不可再改,要紧要紧。”

“不可再改,要紧要紧”,说明他是经过反反复复的探索过程。

就是他特别强调的“沉劲”,晚年也有反思:

“我这一向对练功夫(包括练拳推手)在思想上又想错了。有点往沉劲上、开展架子上注意,殊不知这些练法在老年有病的人不相宜也。1974年6月13日悟。”

我不认为李雅轩的感悟是因为老年有病的原因,这恰恰证明了李雅轩对太极拳练功方式有着更深入的体会。放弃一切用力的思想观念,是他由技达道的证明,抵达到了太极拳修炼的最高境界 ——平常。

这个平常其实并不平常。我以为这是革命性的发展,其价值和意义完全可以与杨禄禅在北京改拳相提并论。一般而言,人到老年,气虚力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许多苦练出来的功夫也在一步步退化。当所有的体育活动几乎都不能避免运动生命的限制时,太极拳则不然,而是日益精进。经典拳论早就有记载: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乃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名,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明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李雅轩的自身体悟,以及对学生的教导,类似上述内容有数百近千条,归纳起来不过仅仅是“大松大软”这一句话。假如你自以为是,以为从这些浅显的文字中就理解了李雅轩的拳学思想了,他还需要如此反反复复啰啰嗦嗦吗?要知道,我只是摘录出极少部分,类似的同样意思的词条还多得难数。

聪明的你也不难发现,太极拳并不复杂,它的诀窍不过就是他反反复复体会、反反复复叮嘱的“大松大软”。这句极其简单的话语,是李雅轩几十年来的心血结晶,切莫等闲视之。

另外必须提醒的是,把太极拳的松与其它技艺的松相混淆,这是李雅轩最不能容忍的。李雅轩视走软钢丝的平衡能力和柔软功夫为江湖杂耍,认为不可与太极拳相提并论,就连击人丈外悦人耳目的太极拳发放表演,雅翁亦视同为江湖杂耍。修炼纯正太极拳者,不可不深省之。

魔术(骗人之术)需要不断创新以悦目;真技(合道之术)需要逐渐平常以修身。



(待续《太极拳是“太极”吗?》)


 

版权

声明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8951/733183864300.html

更多阅读

今日“天姥论坛”发贴:悟道大和尚四十六了字见性歌

  悟道大和尚驻锡新昌大佛寺十多年,实在是新昌人民之福。但老方丈西去已快三周年了,不知有多少新昌人民还会想到他。今发上大和尚之《三十六了字见性歌》,以志纪念。  缘起:10月19日贵宾报到的晚上,与同道在佛心广场拜见了小老(净友)法

雷诺卡缤最大质量问题 质量门已是中国房企的最大软肋

     今天,我看到《恒大华府楼裂裂被指装修质量差遭投诉》的消息,并不诧异,我觉得,质量门仿佛就是中国房企的最大软肋。  据2012年的半年报,中国销售额房企大哥大是万科,中国销售面积房企大哥大是恒大。  我曾经应邀被一些房企做

声明:《大松大软(四)》为网友冷心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