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关于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子贡问时说的是什么 子贡问时

  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子贡的真实名字端木赐,因为他的字子贡,所以别名叫做子贡,子贡不但在成绩和政绩方面有着不小的成就,而且在理财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绩,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学术授于老子,他经常带领子贡去周游列国。

孔子与子贡

  子贡那张嘴能言善辩,所以为自己争取了不少的机会,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而且子贡对孔子十分的谦虚,每当孔子拿他跟颜回比较的时候,由于子贡对颜回有着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颜回,所以每次孔子说这个问题,子贡总是谦虚地听教。

  有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的柜子里有一块美玉,我是继续把美玉收放起来呢?还是找一个有眼光的买者把美玉卖掉呢?孔子不懂得经商,为什么子贡还要问孔子这种问题呢?子贡的心里认为,像孔子这样学术渊博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贪官,但是却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个个都配有美玉,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贡就借物喻人。孔子回答子贡说卖掉吧,要是打算把它卖了的话,一定要等遇到欣赏他的人再卖。于是子贡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赏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识货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优秀,等遇到欣赏你的人,再去为他服务,如果是不懂欣赏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适的时机即可。

  子贡问时

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关于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子贡问时说的是什么 子贡问时

  有一天,有一个人到孔子学堂看到一个年轻人在院子里打扫落叶,他便问那个年轻人你是孔子的弟子吗?年轻人就是子贡,他很得意地说是的,你有什么指教?那个人又问,听说孔子是很有名的老师,那么您也是其中的一个高徒吧?子贡回答惭愧惭愧。那个人问,那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呢?子贡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那人又说,不过我有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您说得对的话,我会向您磕头三个。如果你回答的不对,你就应该向我磕头了。子贡为了自己和老师的名誉勉强答应了。

孔子像

  陌生人说,我的问题不难,你就说一下一年有几个季节吧。当然是四个季节啊!子贡毫不犹豫的回答。不对,是三个!就是四个!三个!他俩在辩论。子贡大声说四个,陌生人紧随其后大声说三个。

  就在这里讨论的时候,孔子出来了,子贡仿佛看到了大救星,赶紧和孔子说明情况,想让陌生人下不来台,让孔子为自己撑腰。但是孔子却说,一年有三个季节,是你输了,快点给人家磕头吧。陌生人大声笑着说,快来磕头啊。

  子贡虽然不解但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认输了。陌生人心满意足的走了。他走了之后,子贡忙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和您平时教的不一样啊。我平时总说你笨你还不承认,你看这个人穿着一身绿衣服,又坚定的认为一年有三个季节,他就是个蚂蚱!它在春天生,死在秋天,没有看到过冬天,所以它当然认为只有三个季节啦。你再和他争辩,也是不会赢的。如果你不能依照他的意思认输,他就不会走的。所以这次你上当了。

  孔子骂子贡

  端木赐,别名子贡,字子贡,他是孔子七十二个领教到孔子学术的弟子之一,他生于公元前520年,什么时候去世的历史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道子贡去世的地方是齐国。

孔子与子贡

  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渐渐强大了,但是很多的鲁国人在别的国还在做苦力,鲁国的人就提出规定了,如果谁在别的国发现鲁国的人,请把他们赎回来,我们会给赔偿和奖励的。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让很多在别国做苦力的人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后来子贡去别的国家时赎回了很多的鲁国人,因为他是一个特别有钱的商人,所以在政府提出给予奖励与补偿的时候,子贡拒绝了,因为他宁愿不要这笔钱财,希望留给自己的同胞。孔子知道这件事,就愤怒不已大骂子贡,孔子对子贡说,世上的任何事,不过就是义和利益,子贡的所作所为虽然让他得到了赞扬,但是提高了大家对于义的要求。以后有人赎回自己的同胞,不仅没有得到赞扬,还被嘲笑了,嘲笑他们为什么不像子贡那样淡漠名利,于是有人说,子贡把义和利对立了起来。

  从子贡做出这件事以后,很多人在异国看到落难做苦力的同胞,都假装看不见,因为他们没有子贡有钱,如果赎回自己的同胞,再送到自己国家的政府,要求给奖励与补偿的话,就会被人责怪,所以很多鲁国人因为这个都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

  子贡问,如果有人既能给老百姓谋取利益,又能帮助所有的人,这算是仁人吗?如果放在当今社会,这岂止是仁人,可以称之为上帝,菩萨,能够解救世人。

子贡与孔子

  现在有一些被称为父母官的人却不做为人父母的事情,在百姓心里地方官员就是天,可是这个天却不能给百姓们带来更多的福利。现在有很多人见到马路上摔倒的老人不敢上前扶一把,难道只是大家都冷眼旁观,觉得事不关己吗?现在有多少人看到歹徒行恶时能够奋勇向前,见义勇为呢?这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现在社会,博施于民者不多,博施于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不是所有的官员都不为百姓做事,只是一部分官员的行为让百姓寒心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想去扶路边上跌倒的老人,只是碰瓷事件太多了,大家都不敢上前了;不是所有人都不想见义勇为了,而是很多人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了。这是现在的现状,这也是子贡所说的博施于民的困难所在。

  当想起中国传统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时,我们就想到了中国著名大思想家子贡提出了“如有博施于民”的仁的思想。可是,这仁义道德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又有多少人心里想的和实际行动相辅相成呢,只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做仁字记心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子贡问为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上之仁者。”其意思是:子贡问该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孔子说,木匠要做好工事,必然要先使工器锋利,住在一个国家,需要与士者的贤者以及士人中的仁者交往。

子贡图

  从浅层看,提高道德修养和木匠做工是没多少关系的,可是往深层次想,木匠要做好工事,得有好的工器,同样地,君子要提高道德修养,就得和道德修养高的人交往。这就是子贡问为仁这句话中两个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了。

  其实,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证明了子贡问为仁的这句话的道理,为了孟子的教育,孟母几次迁家,不让他跟随外界而荒废学业,最后选择了学习气氛浓厚的地方安家,所以,要想做好事,你得有好工器,而要做好君子,你得有像君子一样的朋友在身边。

  古时类似于子贡问为仁这样的话很多,都是关于交往的,只不过有些复杂,如上面论语中的这句,但也有比较浅显易懂的。如宋朝欧阳修:君子与君子以同道而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这话有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味道,但也从侧面反应了和思想道德高的人交往,那么你也会是道德高的人。还有西晋的付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颜回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都同样的阐述了子贡问为仁的这句关于交往的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9551/193051657220.html

更多阅读

易拉罐与易拉环的故事 关于瓶盖的网名

茶壶与茶杯是相爱的,所以,你与我应是相爱的。可惜,一个茶壶总是爱着四个茶杯的,这不适合比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所以,我更喜欢可乐,一个拉环只与一个拉罐相配,多么的惬意。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生来就与你相连,我们生活在爱中,很久才呼吸一次。直

关于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流传广远的故事,竟然发生在汝南。  在清朝嘉庆元年汝宁府知府德昌总修的《汝宁府志》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中有如下记载: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汉末奉父避兵,寓居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钟子期死后伯牙写的诗

近来老是感慨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我好羡慕在山花,绿草,流水汇聚的地方,伯牙等到了一场千古的约定!五月的江南,看窗外的叶子无声飘零,看水池的莲花寂寞开着,我也暗自在期待一个莲荷般淡雅的知已!他(她)的思想闪烁自然的澄澈,荡涤世俗的尘埃,拔亮我

与健康有关的故事 关于健康小故事

  故事能告诉我们的一些深刻的道理,健康的故事更是能伴随我们健康成长,下面看看健康故事都有哪些吧!  精选的关于健康小故事  抉择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

声明:《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关于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子贡问时说的是什么 子贡问时》为网友阿迪达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