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频道《舌尖上的中国》将以从日本归来的“世界中餐大师”、“淮扬菜大师”居长龙作为纪录片主角,在央视的平台上展示淮扬菜的风采。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自然的馈赠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转化的灵感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聪明的中国人对一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时间的味道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人们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厨房的秘密
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的秘密是门很深奥的学问。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时间的精妙运用;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都是这厨房里的学问。所以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
五味的调和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我们的田野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重磅回归,本季主要讲述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这部纪录片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脚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本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心传
本集将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出场的人物既有殿堂级的知名大厨,也有普通山村的挂面师傅。他们不为人知,但高超的手艺令人惊叹。陈晓卿透露,分集导演陈磊为了拍摄本帮菜大师李伯荣的“扣三丝”,曾连续工作了27个小时。
时节
中国人对于时节的关注,首先着眼于粮食的生产。依存于土地的人们世代春种秋收,而时节囊括了农业文明的24节气与72物候。“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本集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家常
本集《家常》,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所展现的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相逢
《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秘境
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三餐
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本集《三餐》,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
花絮
本集将为您呈现《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您别样的欣喜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