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发现可能患上一种疾病后,通常会出现两个疑惑:为什么会患上该病?这病能不能治好呢?
那么对于儿童性早熟的诊疗情况,目前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有一份指南,或许可以解决我们心中的一些疑惑。
一份诊疗指南的出现
为了科学、规范地做好性早熟诊疗工作,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卫生部在2010年制定并发布了《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虽然,这份指南的目标受众是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而并非一般的公众,不过,指南的出现还是为一般公众了解儿童性早熟的诊疗情况,提供了一个窗口。
关于儿童性早熟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该指南将儿童性早熟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种类型。下面是相应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读者可以进行参考。
(一)中枢性性早熟
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符合定义的年龄),并按照正常发育程序进展,女孩:乳房发育,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乳房开始发育2年后初潮呈现。男孩:睾丸和阴茎增大,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睾丸开始增大后2年出现变声和遗精。
2.有性腺发育依据,女孩按B超影像判断,男孩睾丸容积≥4 ml。
3.发育过程中呈现身高增长突增。
4.促性腺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
5.可有骨龄提前,但无诊断特异性。
不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表现为只有乳房早发育而不呈现其他第二性征,乳晕无着色,呈非进行性自限性病程,乳房多在数月后自然消退。
(二)外周性性早熟

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符合定义的年龄)。
2.性征发育不按正常发育程序进展。
3.性腺大小在青春前期水平。
4.促性腺激素在青春前期水平。
关于儿童性早熟的诊断和检查
该指南指出,要确定儿童性早熟,除按临床特征初步判断外,还需做基础性激素测定、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子宫卵巢B超、骨龄鉴定等4项的辅助检查。
另外,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后需做脑CT或MRI检查,外周性性早熟患者按照具体临床特征和内分泌激素初筛后进行进一步的内分泌检查,并按需做性腺、肾上腺或其他相关器官的影像学检查。
关于儿童性早熟的治疗
性早熟的治疗目标是为了抑制患儿过早或过快的性发育,改善因骨龄提前而减损的成年身高,并防止或缓释患儿或家长因性早熟所致的相关的社会或心理问题。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多数性早熟可以治好。性早熟的患者也可以获得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期望达到的成人期身高。
在治疗方法上,中枢性和外周性性早熟也是各有不同。
(一)中枢性性早熟
目前,主要选择曲普瑞林和亮丙瑞林缓释剂等GnRH类似物(GnRHa)进行治疗。该指南强调了几个治疗中的问题:患者首次注射后可能发生阴道出血,或已有初潮者又见出血;为改善成年身高的目的疗程至少2年,具体疗程需个体化;一般建议在年龄11.0岁,或骨龄12.0岁时停药,可望达最大成年身高,开始治疗较早者(<6岁)成年身高改善较为显著。
另外,该指南特别指出,有中枢器质性病变的中枢性性早熟患者应当按照病变性质行相应病因治疗。
(二)外周性性早熟
对于该型性早熟,指南提出,要按不同病因分别处理,如各类肿瘤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予以皮质醇替代治疗等。
小编寄语:
这份指南发布已经有5年时间,儿童性早熟的发展情况也可能出现了一些不同,所以,关于儿童性早熟的诊断和治疗,最终要医生结合实际病情为准。
责任审稿:健康科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