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德文化价值取向 德学者看中日文化:日本不向中国认罪原因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恩恩怨怨,历史上的文化关系,以及中日两国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走上的不同道路,都为两国所热衷讨论的问题。那么,在外国人看来,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何异同?德国著名汉学家恩格尔对中日不同发展道路给出了他作为德国人以及文化学者的双重解读。

中国人是“异治”民族,认同日本的城邦制度


中国历史上多次受外族侵略在德国人眼中国人一直是个鞑靼帝国统治下的“异治”民族,她缺少真正的主权意识,缺少民权意识,缺少独立人格,如此等等,中国文化在德国人眼中更接近于“古董文明”,就如埃及文明那种,但属于“活化石”文明。德国人欣赏中国的先秦文化和社会精神,因为那时中华大地也是由城邦国家组成的,人与天,人与人,人与邦国等关系都类似于过去的德国。德国人甚至认为如果从战争角度看,真正的中华文明从秦朝开国就没有了,而后来的中华文明“复兴模式”到宋朝崖山战役也结束了。德国历史上是城邦国家,由许多城邦大公国结盟而成,因此德国人喜欢那种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忠诚关系,贵族与庶民之间存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崇尚自我牺牲精神,但缺点是城邦主义严重,直到俾斯麦时代才真正统一起来,但始终保持着某种部落精神意识,因此各类行会、宗教团体、文化组织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因此德国人对于中国式的大一统帝国感到陌生而且难接受,对于日本那种武士道精神和城邦制度传统非常习惯。

Page-1 ↑

大一统模式导致中国丧失民主意识,日本的城邦制度容易实行民主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后世影响深远德国人对于后来中国历史中的少数民族城邦国家依然非常有兴趣,从战争历史看,蒙古与西夏之战在德国被看成是中国古代最英勇的战役。另外,蒙金战争、蒙宋战争等都是德国军事学院历史系所感兴趣的题材,尤其是崖山战役这样一场蛮族和“初级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决战,它让中国人从此走上了没有主权精神的历史轨迹,令德国人叹息,甚至有德国人建议中国在崖山修建纪念碑。有个别德国人偏爱藏族也出于这种情趣。也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德国人心中当然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耻辱,德国人选择了复仇主义,由此产生了纳粹主义,最后,德国在把血流干后重新做人,经历了分裂和统一,这就形成了现代德国。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德国是战败国,其实德国人的精神没有溃败,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德国没有被异族统治过,没有被“异治”的民族就不会丧失独立意志,也容易保存公民共治意识。同样,日本没有被外族“异治”过,因此没有中国那种服从大统天下的概念,搞民主制度比较容易,但问题是如何不搞军国主义,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中国很难做到实行民主制度,秦国大统模式注定了所有中国统治者都必须压制地方自治权力,方法就是剥夺民众的独立人格,先是搞法家专制,后来添加了儒家等级伦理统治,如同一个“少数民族贵族”统治整个“中华苍生”,产生了皇权与民权,“外族”和“本族”之间的永远对立,即使汉族皇朝也把自己当成“异族”看待,这可以是“八旗”也可以是“党派”,永远保持自己高于民众地位,这在全球是罕见的。

Page-2 ↑

日本具有普世价值观;中国人有伦理,无信仰

由于“异治”造成了中国和日本乃至德国之间不同的现代化轨道,如日本天皇历史接近两千年而不断,中国则经历了数十个不同朝代和王朝。另外,日本神道虽与德国基督教不同,但也具有了某种普世价值特征,比如“忠”的精神内核,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贵族与庶民之间,都具有忠义的相互依托情感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儒家那种繁杂重复的说教,而是一种思想和情感方式,不因为地位不同而有差异。相比之下,中国没人信仰,但却有伦理,信仰是发至内心的感情感念,而伦理是大家遵守的规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差距,日本的“忠”可以让日本人感到自我牺牲是一种绝对崇高,具有审美意义,而中国人的“孝”伦理却是嘴里说的,职位需要的,是做给别人看的。当八国联军打到中国时,大批义和团和民众投靠外国军队,这让德国部队十分惊讶,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恨满族统治,希望洋人解放他们。德军攻打北京最英勇的就是胶东华人先头部队,不惜流血牺牲为德军立下汗马功劳,这让德国人后来常用华人部队打主攻。德国人在天津驻扎一年,建设了中国最早的西化管理体系,后来被推广了全国,可见中国人看重实惠,而不是愚忠。

Page-3 ↑

中国人对于“德国法西斯”没有特别痛恨,希特勒看不起日本

德国在青岛统治十七年,当地乡绅大多拥护德军临时政府,市政建设一片欣欣向荣,后来日本人来攻打,青岛民众踊跃支持德军抵抗。当年青岛人欢迎德国人治理有几个原因,一是德国建立了一套平等的司法制度,德国人和中国人按同一个套规则管理,治安良好,中国人第一次发现了“法律平等”的实施过程,二是德国人在青岛建立教堂和学校,德国教徒和中国教徒平等,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天赋人权”的信仰,三是德国人在远东建立设想是“百年计划”,不惜血本搞建设,青岛经济大大受益。德国在青岛的经济发展当时远远超越英国的香港,后来日本人和英国人攻入青岛也自叹不如。德国人在青岛的治理给后来的中国领袖人物一个良好印象,包括蒋介石也非常崇拜德国治国治军文化。希特勒这个人十分看不起日本人,认为他们不配和德国争夺天下,因此支持中国多于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武器和教官,甚至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时,只有德国人敢于相救,所以中国人对于“德国法西斯”没有特别痛恨

Page-4 ↑

中日美德文化价值取向 德学者看中日文化:日本不向中国认罪原因
亚洲没有忏悔文化,日本不会向中国人认罪

日本在西化启蒙阶段依靠与中国文化划清界限搞起来,通过对中国文化贬低而全力搞西化,因此现代日本人一直对中国文化有偏见,同时,日本被美国“和平”后一直无法摆脱“异治”感觉,没有自己的民族本体发展战略,必须依附美国战略,因此养成了依赖心理,像个不成熟的人,不成熟就不会感到有认罪责任。日本一位著名学者曾说:日本可以向美国人认罪,可以向英国人认罪,可以向澳大利亚人认罪,因为英美都具备了忏悔文化,这种文化圈内的人有自我认罪的信仰,认罪是一种自我强大方式,但日本人绝不敢向中国人和其他亚洲国家认罪,因为一旦认罪就会被当成未来报复的理由,亚洲人没有忏悔文化。


根据《中国旧文日报》对德国汉学家恩格尔采访整理。恩格尔教授专精欧亚文化比教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9851/417484044408.html

更多阅读

戴荣里:从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

从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戴荣里《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0日06版)图为中国的茶艺与日本的茶道。 资料图片新书《汉魂与和魂》以一个学者的视角,运用比较文化的研究方法,对中日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比对。

兴教育才、德学昭远的哈德成阿訇 阿提哈德航空 官网

哈德成兴教育才 德学昭远达慧中哈德成(1888 - 1943),名国桢,字德成,经名希拉伦丁,陕西汉中南郑县人,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大阿訇、学者和伊斯兰教育家。哈德成出身于虔诚的伊斯兰世家,其父哈希龄早年因战乱从陕西迁居上海,在上海浙江路

营销管理学下载 营销管理中的“厚德学”

  前辈学者李宗吾有一本脍炙人口的奇书,名曰“厚黑学”,认为古往今来之英雄豪杰,与一般民众相比,不过面厚心黑而已。并将厚黑的程度分为三等,把那三国人物对号入座,读来让人拍案叫绝。暨南大学营销学教授-张计划受”厚黑学”影响也提出

文化价值取向 饭店营销的文化取向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饭店的营销策略日益多样化。目前,许多饭店的营销过程中注重文化含量,把象征人们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饭店的产品中,以此满足顾客的精神文化需求。饭店营销活动的文化取向,可以减轻营

职业价值观取向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价值取向

系列专题: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发现,很多企业的问题都是由不良企业文化而导致的结果,例如员工工作积极性低、留不住人才、工作效率低等。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价值取向,一个

声明:《中日美德文化价值取向 德学者看中日文化:日本不向中国认罪原因》为网友少年不知秋衫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