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小吃一条街 福州特色小吃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台湾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1997年福州市饮食(集团)公司美食园制作的“扁肉燕”和“太极芋泥”被中国 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1、鱼丸
  福州人最常吃的小吃。以包心有馅为特色。制作以鲨、鳗的鲜鱼肉,剔骨、洗净,剁成鱼丸酱;后分次加入盐水调和,再加入干淀粉,拌成鱼羹糊状。同时,选取猪五花肉剁成酱,虾干切碎,调入酱油、味精、葱白等作馅。包制时,应用特造鱼丸勺,取馅包在鱼羹糊里,用手捏成球状,放在清水盆中,安放冷水锅以微火煮熟。捞起晾在竹筛里待食。鱼丸汤十分讲究,佐料调味,有葱白、麻油、虾油等配料。鱼丸浮在高汤上,一清二白,星星点点,世誉“七星鱼丸”。
2、肉燕
  燕皮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人常将“扁肉燕”与去壳鸭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平安之意,故称“太平燕”,“燕”与“宴”同音,又称“太平宴”。
  
  “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庆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时鸣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长辈即席致谢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
3、燕皮汤
 4、芋粿
  芋粿,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以早米、白芋为主料,故名“芋粿”。做法是,将糯米浸泡后磨浆,白芋刨成细丝,调和搅匀加花生、芝麻、盐巴等配料上蒸笼蒸熟,切成小块,下锅油炸而成。皮呈金黄色,外酥香,内软嫩,味美适口,多与鼎边糊、肉粥、鸭羹粥、豆浆等配食。
5、太极芋泥
  福州传统风味甜食。每逢吉辰喜庆,熟猪油和水拌匀,装碗上笼用旺火蒸1小时取出,淋上熟油2两,并用红枣、瓜子仁、樱桃(各3钱)在芋泥面上装饰成太极图案,把红枣碎米及发成米粒状的冬瓜条糖(1两)分别撒在芋泥上即成。此菜细腻软润,芋香浓郁,香甜可口,看似凉菜,实则烫嘴。
  
  关于太极芋泥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即流传甚广的“福州冰淇淋”的故事。福州先贤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硝烟的壮举为世人所熟知。福州名小吃“太极芋泥”就因为他的逸事而增色不少。据传,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美、英、俄、德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冰淇淋作冷餐宴请林则徐,企图让他出丑。在宴席上,初见冰淇淋的林公见其丝丝冒着白气,以为是一道热菜,放在嘴边吹了又吹才送入口中———谁知那冰淇淋却是冰冷的。在座的列强领事们哈哈大笑。
  
   不久,林则徐备宴回请。席末,林公上了福州名菜“太极芋泥”。这是用槟榔芋蒸熟后除去皮和筋,压成细泥状,拌上红枣肉、冬瓜条等果料再蒸透取出,加白糖、猪油等拌匀成芋泥,然后再用瓜子仁、樱桃在芋泥上面装饰成太极图案的小吃。才出锅的热芋泥滚烫之至却并不冒热气。外国领事们一见这道菜颜色暗红发亮,油润光滑,犹如双鱼卧伏盘中,色香俱全,却不识其名,便问翻译。来自北方的翻译却也不识这道福州街头巷尾的小吃,灵机一动说,这是林公招待的“福州冰淇淋”。领事们迫不及待地想先尝为快,结果可想而知。这则小故事传到民间,更增添人们对这道美味的“福州冰淇淋”的喜爱。仔细想想,两者的外观还真有几分相似呢。
八宝芋泥,以芋头烹制的芋泥,以独特的味道而脍炙人口。原料可选:竹芋、红芋、猴头芋等,但以槟榔芋最佳。将芋头蒸熟,去皮碾压为泥,拌上猪油、白糖、香料、芝麻等在旺火热锅上翻搅均匀后装入盆中,并用红枣、山揸熟莲子、冬瓜糖等在芋泥面上装饰太极图案,淋上一层熟猪油,上笼用旺火蒸熟透即可上席,此菜香郁甜润,细腻可后,是闽菜的传统甜食之一。每当宴席接近尾声时,上的最后一道“压轴”菜,通常都是芋泥。传说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督办禁烟时,洋人曾设宴以外国人不知冰淇淋(冰冷而冒气)吃法而奚落中方代表。事后林则徐也备盛宴回请,几道凉菜过后端上芋泥(温度很高但不冒七),洋人不知芋泥为何物舀起来就吃,满嘴烫的哇哇直叫。林则徐风趣地说:“这是中国福州名菜八宝芋泥”
6、肉丸
  肉丸,是福州民间传统食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各种肉丸中,以南后街澳门路的木金肉丸最有名。
  木金肉丸是由姚木金于1921年创办的,以芋头、薯粉、猪肉、芝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蒸熟的肉丸,每粒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馅,肥而不腻,吃起来香喷喷的。由于木金家住在城内后街澳门路营房里口,地处偏僻,故每日头顶着小甑子沿街叫卖。“木金肉丸真好吃!”那富有韵味的叫卖声,在街头巷尾拉得很长,抑扬顿挫煞是好听,直叫得人心甜神迷,一时人们争相购买,成为榕城一道风景。木金肉丸除了流行于街头巷尾外,还远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许多海外游子,几十年后回到福州时,仍然思念此物,叫家人买来。 

  现在,在三坊七巷已听不到那韵味悠长的叫卖声了,可能再过几年,木金肉丸也吃不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7、烰油
  “烰”(音pu),福州方言,用大量的油炸食品称为“烰”。“烰油米时(烰栗)”色泽金黄油亮,皮馅分离、外香酥,内甜软。
  
   将糯米洗净浸泡4-6小时后,磨制成水磨粉团。红糖加水熬成糖浆,去渣待用。豆沙加入糖浆、精盐,制成豆沙馅。糯米粉团加入糖浆,反复揉和制成坯。用坯包上豆沙馅,成为油 生坯,面贴花生仁1粒即成。把生坯放入油锅,用铁勺轻轻翻动,等油皮亮膨胀似球形,色呈焦黄时,即可捞起沥干油。
8、蛎饼。
福州小吃一条街 福州特色小吃
  蛎饼,福州传统风小吃。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风味佳美。
  
  砺饼的制法:用黄豆三斤、大米七斤、盐二两的比例为皮,以牡蛎、瘦肉为馅精制而成.先将大米,黄豆在清水中浸约二三小时,然后沥干,加水磨成浆,调入精盐,用木棍搅拌.把大锅放在中火上,下花生油,烧至六成熟时,在 凹铁勺里放入米桨,再放上海蛎、猪瘦肉、芹菜调成馅,再盖上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面呈金黄色时,捞起把油沥干。
  
  蛎饼为何这样制作?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清初有一位年青入,继承父业在闹 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9、千页糕
  “千页糕”为选用中筋面粉制成的甜点。多层美观,油香软润,入口溶化。 将面粉加入酵母、白糖、清水和成面团,饧面约2个小时,加碱水再揉匀。肥膘肉切块放入汤锅,用旺火煮熟捞起,然后切成细肥肉丁。将面碾成薄面片,对折,一边撒上1层肥肉丁,再撒上1层白糖,形成1层面馅,如法制作可得4层面3层馅。千页糕一般做成8层~12层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  
10、锅边
  清代郑东廓《福州风土诗》中有“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说明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配料多样,质地软嫩,美味可口,经济实惠,深受人们的欢迎。
  
   将大米用清水浸泡2-3小时,加清水磨成米浆,加精盐待用。香菇、紫菜水发后,香菇切成细条,葱切葱珠,蒜切段。将葱白、蒜头下锅稍煸,再将猪肉糜、水发香菇、紫菜、虾皮一起下锅,加清水烧到七成熟起时,在锅边抹花生油,用碗舀米浆沿锅边均匀浇一周,盖上锅盖,见锅边米浆圈起时,用锅铲将米卷铲入锅中,再掺入适量清水,依上法分3-4次浇完。当浇完最后一次米浆前,调入鱼露,煮熟后投入味精、葱珠、蒜段即可起锅。
  
  锅边,真正的老福州小吃!只要是福州人就人人爱吃,许多华侨回福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吃锅边!
11、春卷   春卷,又名春饼、薄饼,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菜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菜。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福州人春节期间常食用,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蔡襄曾写诗赞说:“春盘食菜思三九”。
 
  现在春卷皮已改用面粉,馅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干,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黄色,外酥内燃,又称为“炸春”。
12、光饼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举侵犯福建,戚继光奉命入闽歼敌,大获全胜。当戚军南行前,为使行军迅速,以面粉制成圆饼,中打一孔,串挂在战士身上,作为行军干粮。福州人民为了纪念戚公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称之为“光饼”,相沿成习,成为福州人喜爱的食品。制作光饼开始时用锅煎,以后改为贴炉,制出的光饼香松好吃。
13、线面
    线面,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线面粗细0.7毫米以内,有的能用1斤面粉制成6米长的线面近1000根。福州线面具有煮时不糊,柔韧滑润,咀不粘齿,牵丝缕缕等特点。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待线面上浮后捞起,倒入炖好的羊肉、鸡肉、或猪上排汤中,调些福建老酒、葱花等,芬香味美。福州风俗,过生日要吃线面加上2个鸭蛋,称“太平面”,寓意平安长寿。
14、寿迈
    寿迈,或叫烧麦,传统风味小吃。将肉泥、笋干、虾干、韭黄切碎,加油、味精、芝麻酱拌匀成馅。面粉擀成薄园片,装馅捏成花瓶形,瓶口点缀虾米干,用旺火蒸,撒上油水混合液,再蒸即成。成品皮薄嫩鲜寐,荤香不腻。
15、葱肉饼
    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以面粉为主料,以猪肥膘肉、葱花、生芝麻为辅料制成的一种烤炉酥饼。做法是:把面粉揉成饼皮,肥膘肉丁用白酱油、味精、精盐、五香粉或椒盐、胡椒粉等佐料腌醉做成馅料,包馅时塞进大把葱花,饼面上撒入生芝麻,贴炉烘熟。 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中还有一种叫虾干肉饼,制法与葱肉饼相似,形状大小与光饼相同,加虾干碎、肉丁、椒盐等为馅,贴炉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16、菠菠粿
    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扫墓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成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点心。
17、鱼滑。
  鱼肉加淀粉勾芡,再放一些调味进去,汆出来的。很嫩。
18、牛杂
  牛杂很有特色,放有枸杞的高汤,给人滋补的感受。
19、碗糕
20、马蹄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0151/268254566479.html

更多阅读

上海小吃街有哪些? 上海小吃一条街在哪里

吴江路小吃街 卢湾区 吴江路七宝小吃街 闵行区 七宝镇黄河路美食街 黄浦区 黄河路乍浦路美食街 虹口区 乍浦路云南南路小吃街 黄浦区 云南南路牯岭路小吃一条街 静安区 牯岭路

饕餮美食 上海小吃一条街大全 广州美食街小吃一条街

上海小吃以它的精致细腻闻名于世,去上海小吃街吃小吃才能吃到正宗的上海小吃,下面就来为您介绍一下上海小吃街的地址等详细信息。上海小吃街——城隍庙一条街上海城隍庙可谓名扬天下,与豫园毗邻,又称老城隍庙,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

见识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 寿宁路小龙虾哪家好

文章的标题是关于上海的一条美食街,叙事却要从就医说起,或许本人的就医过程对他人有所帮助。今年6月,因十多年的慢性肾病,第一次到曙光医院看中医,挂肾病科何立群主任的特许门诊。何主任如同“中国好声音”的指导老师杨坤。杨坤以“32场

西安小吃一条街组图 西安特色小吃一条街

1.给大家带来小吃啦2.这是中式汉堡,有朝一日变成麦当劳式的快餐就爽了3.丰简由人啊,上学上班的随便买个烙饼豆浆什么的,搞定4.烤羊肉串哪儿都有,香飘四溢5.这就是雁子推荐的老孙家的羊肉泡馍,这是馍6.把馍由客人自己掰碎了,用羊

声明:《福州小吃一条街 福州特色小吃》为网友預約幕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