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的时候,袁世凯的权利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曾国潘和李鸿章,可谓权倾朝野。
1901年,李鸿章病逝,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初的时候,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大臣,并在保定创立监督办北洋军政司,开始编练北洋军,与此同时,京城的警卫权也牢牢在他手中。在此之后,袁世凯势力继续扩大,兼任了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位,一人身兼八大臣。势力范围从军事扩张到了政治和经济上。 清末改革维新的时候,袁世凯起初是支持立宪的,后来由于革命党爆炸事件又变得犹豫不定。五大臣考察归来,都同意立宪,袁世凯一看,立宪似乎是事实了,又开始积极拥护。他立即上奏慈禧太后要组织内阁,管制改革。待清朝政府宣布实行仿宪制,设立编制馆后,袁世凯将自己的亲信孙宝琦,杨士琦 ,张一膳,金邦平等安插进去,控制了政体改革的权利。不久后,袁世凯又提出设立责任内阁。照这样来说,皇帝发布谕旨必须要经过内阁同意,说白了,就是由总理大臣、副大臣代行皇帝权。而袁世凯的野心是在控制京津的军警后,拥立奕劻做国务总理大臣,自己做副总理大臣,控制权证。防止万一慈禧归西,光绪帝对其出卖戊戌维新的行为做出报复。
守旧派和维新派意识到危险,开始了对袁世凯的猛烈攻击。皇室贵族得知袁世凯不让他们参与政事,太监们得知袁世凯要对太监裁员,一时间,纷纷加入讨袁的队伍中,消息一传出去,讨袁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袁世凯感觉形式不对,接连上奏慈禧太后,可慈禧太后怕军权旁落,对袁世凯也生出疑忌,不同意设立责任内阁,保留了军机处。袁世凯不仅没有捞到副总理大臣的位置,反而于1906年被迫辞去兼职,并将北洋军交给陆军管理,1907年,又被朝廷明升暗降,从北洋军调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相继去世,宣统继位,摄政王载沣监国,载沣和袁世凯积怨很深,即下谕罢免袁世凯。
虽然被免职,但是袁世凯利用新政时期急剧扩张军事和政治实力,渗透了整个大清,遍布爪牙。
首先在军事上,1895年,袁世凯奉命赴天津小站接任训练新军。经过他的改制扩充,改名为“新建陆军”。新建陆军的主要骨干分别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袁世凯的老部下,二是袁世凯的亲信,如徐世昌;三是袁世凯为消除满族权贵疑心,请来的军事骨干,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冯、段、王三人后来成为袁世凯的心腹,人称“北洋三杰”,有“龙虎狗”之称。不管是来自哪一方面的军属人才,袁世凯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拉拢关系,建立类似湘淮军的宗法关系,袁世凯与徐世昌是结拜兄弟,又收段祺瑞为干女婿,收段芝贵为干儿子。
李鸿章病故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将张之洞的创办的“自强军” 部分交由袁世凯训练,从此袁世凯的军事实力进一步提升。1904年,朝廷设立练兵处,袁世凯担任练兵大臣,其心腹徐世昌为总提督;王士珍为军政司正使;冯国璋为军学司正使;段祺瑞为军令司正使。从此以后,新兵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天子。同年,袁世凯改“武卫右军”为“北洋新军”,成立三个镇,计63营,扩兵到两万五千人。1905年又改为“北洋常备军”,又新建三个镇,人数达到八万人。除了第一镇是满族人铁良统率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的嫡系,主要将领都是小站练兵出身,著名的北洋六镇就这样形成了。这也是清朝末年的新式陆军的基础力量,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来源。 袁世凯在淮军多年,深知“兵为将有”的重要性,想方设法的把军队变成私人武装力量,全听命他一人。在新式陆军各营里面都要供袁世凯的长生禄位牌,每天操练的时候都要问士兵:“咱们吃谁的饭?”士兵回答:“咱们吃袁宫保的饭!”又问:“咱们应该为谁出力?”士兵回答:“替袁宫保出力!”而将领也是都听从袁世凯的指挥,后来大都成为袁世凯的亲信和北洋军阀集团的骨干成员。这就是小站系北洋军阀。
看到这里,也就知道为啥袁世凯被罢免后,北洋军阀还听命于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