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那点事
主要介绍内容“风水”
的基本概念介绍“风水”中的“理论
”怎么看“风水”
什么是风水
“辞海”: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
迷信
“辞源”: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
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式,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风水三大原则
天地人合一
阴阳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
主要风水流派
“形势宗”
–“形势宗”又称赣派、形法派、峦头派和北派。该派学说注重在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上达到天
地人合一。形势法主要作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气宗”
–“理气宗”又称闽派、宗庙派和理法派。该派注重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其考虑的因素包括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八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理气派偏重于室内外的方位格局。罗盘是理气中的主要工具
风水术语(1)——
气
“气”是风水学的核心,“气”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源,“有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为“吉地”,风水最终目的就是寻找能够集聚或生发“气”
的地点
《黄帝内经》中说气是“天复地载,万物具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郭璞《葬经》认为气是阴阳结合体,成为风,升为云,降为雨,到地中就成为“生气”。气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
风水术语(2)——
龙风水学把山脉比喻为“龙”,把山脉的延绵走势称为“龙脉”,山脉的起止形势的考察称作“觅龙”,风水中的“寻龙捉脉”、“寻龙望势”都是“觅龙”
过程
龙有“干龙”和“支龙”之分,有大师认为,中国分“北龙”、“中龙”和“南龙”,三大“干龙”起点均为昆仑山,由“祖山”、“少祖山”、“父母山”、依次传递,越靠近起点生气越老,

越靠近海边生气越嫩。
平地也有龙脉,不如山地明显,利用未地形和水流,“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
”
“觅龙”就是寻找能够传递“生气”的山脉,来龙深远,去脉奔腾的山脉才好,风水对此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细致的规则。
风水术语(3)——
砂
“砂”也指山体,“龙”指高大的主要山体,“砂”是“龙”旁边的小山丘。风水认为仅有“龙”还不能成为吉祥之地,需要各种“砂”来拱卫和呼应,没有“砂”“龙”很难聚“气”
。
“察砂”就是对周围山体的考察,在“察砂”中最重要的为“四神砂”,就是吉祥地的左右前后的四个
小山。以四方星宿(四宫)命名。
青龙(位于吉祥地之左)
白虎(位于吉祥地之右)
朱雀(位于吉祥地之前)
玄武(位于吉祥地之后)
风水术语(4)——
水
吉祥地点离不开水,风水学认为“龙”迎气生气,“砂”聚气藏气,“水”能载气纳气。河流作为传递
生气的通道。
“观水”是风水手法,包括对水的来源、走势和质
量的考察。
吉祥之地的“水”应该与“龙”和“砂”一起,对该地
点造成重叠、内敛向心的作用
“水口”是指两条河流汇合以后从山之间流走的地点,来水的水口为“天门”,去水的水口为“地户”
风水术语(5)——
穴
风水认为吉祥地往往是一个范围,而“穴”则是吉祥地中最吉祥的那个点。“生气”就是从这里冒出
来的。
“点穴”就是指综合考虑山水状况之后,准确找到“龙”“砂”“水”后最完美的那个点,站在这个点
上,人们有丰富的心理感受。
在寻找“穴”的过程中,可以考察土质的好坏判断
该点的旺衰
“穴”一般成为核心建筑的基址,如城镇主街的交叉口,都城的朝殿,周郡的公厅,宅舍的中堂
风水术语(6)——
向“向”就是建筑方向,早期“向”以采光、背风、排水为主要因素,逐步将建筑与五行相生相克引入,并逐步形成将八卦、五行、干支等因素综合起来推算,这种演变形成理气宗。
风水选择条件
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
件。
“得水”为上,“藏风”
次之。
风水师的主要工作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
“风水”的“理论
”
易经与周易
三才学说
大地经络系统
五行学说
中和观
五向、八方、十二宫
风水系统理论——
郭璞《葬书》现代风水观念
一、易经
《易经》传说为伏羲、文王和孔子所作,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八卦,象征万物结构,代表天、地、雪、风、水、火、山、泽。用阴阳对立,相互消长,相互作用说明万物的形
成与变化。
易有易简、变易和不易的意思,传说夏代的《连山》,商殷《归藏》,周代的《周易》都是易经的传本。易经分为“经”和“传”
。
按照南怀谨之说,易经为诸家的理论基础。
二、阴阳学说——
周易阴阳概念体现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影响了医学、哲学、法学、宗教、音乐、政治等各方面。
西周时代的《周易》,集中表现了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极其简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气”的产物,“气”代表能力、力、
本源、元气等。
阴阳学说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互为根基,分两极,两仪立焉”
二、阴阳学说——周易(2
)阴阳关系是辨正的,变化的。古人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话无穷
”
阴阳协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
阴阳生五气,五气化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按照性质分属于水、火、木、金、土。这就是阴阳理论的核心
二、阴阳学说——周易(3
)风水中广泛利用阴阳学说,如山为阳,水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温度高、日照多、地势高的地方为阳,反之为阴;生
为阳,死为阴等等。
《庄子》认为宇宙之中,形之最大者为天地,气之最大者为阴阳。
三、《三才》与天人合一观西方地学认为宇宙间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没有生命的有机界。而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地人之间组成一个整体的循环、轮换、新陈代谢的系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三才
”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大自然的生命在于阴阳结合,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阴、阳结合则为太极,它是生命的种子。
三、《三才》与天人合一观(2
)天地之间关系
–按照《周易》的思想,天地想通,有天理则有地理,如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天有象,地有形。
–风水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地河岳就是天上的星辰,如天东有苍龙在九天,谓之苍天,其下即为东岳。中有北极为均天,其下即为中岳。天上有天河天汉,地下有长江大河。
三、《三才》与天人合一观(2
)天人之间关系
–天人之间关系为“天人一理”
–其一:天与人想通,就好像形与影的关系,“循天理诚为地理之根”,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
–其二:“天人感应”,以汉代董仲舒为主要代表认为,天人一体,相感相应。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现,灾异怪变以及吉利瑞祥都是天受感应后施加于人的奖惩。
三、《三才》与天人合一观(3
)人地之间关系
–人与地的关系最为密切,人本身就是在地上生活,人们择地而居,选择较好的地理环境。风水中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的好坏决定人的荣辱。同时不好的地通过人工调整可以得吉
避凶。
天、地、人之间关系
–“人与天地同”(《吕氏春秋》),人有主动性,能效法天地,但不能改变天地。
三、《三才》与天人合一观(4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想通观点”(知性则知天)和董仲舒的“人副天数”(以类分之,天人一也),到宋代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发展了孟子学说,达到新的水平,主要内容包括:–
–
–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些规律。人性即为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
四、大地经络活体观
经络学产生于中国的远古时代,其后不断与中医
经络学互相渗透。
达到经络活体观,是以大地像一个庞大的生物体一样的认识。“天地一大生命,人身一小生命
”风水中提出“大地有如人体”的说法,郭璞提出“大地生气论”,认为大地中沿山脉的走向有生气流
动,像人体的血液。
目前的地球生物学中认为,大地经络活体观有一定的科学性。
五、五行学说——风水基本理论(1
)五行的起源时间说法较多,目前比较完整的描述在《尚书·
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碱,炎上作苦,曲直作
酸,从革作幸,稼穑作甘。
因此,五行的概念并不是五种基本物资,而是五
种基本的关系程序。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世界万物相生相克思想,是一种世界关系普遍系统论,其中“五”是指五种自然物质,“行”是指运动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物质的关系与运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