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辫子理论:并非为了复辟而是种生活习惯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他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次母亲事情忙了,或有什么事烦心,就嘀咕他说:人家的辫子全都剪了,你留着做什么?他的回答很值得人玩味,他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当时有不少人被北大的学生剪了辫子,父亲也常出入北大,却是安然无恙。原因是他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外貌,学生们认识他的也不少,大部分都是仰慕他、爱戴他的。对这样一位不只是一条辫子所能代表一切的学者,没有人会忍心去侵犯他的尊严。

  由于他的辫子,有人将他与当时遗老们相提并论。他不满于当时民国政府政客及军阀的争权夺利而怀念着满清皇室,也是实情,至于有人说他向罗振玉汇报消息,最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维全集》之书信部分中,可以说明一二。像其中所收民国六年六七月间致罗振玉的书信即是一个例子。但在同书一九四——一九五页,即民国六年六月三十日致罗函中谓:沈曾植北上参与复辟活动,其家人对父亲伪称赴苏。以父亲与沈氏间私交之深,其家人尚加隐瞒,足见父亲与民六张勋复辟,并无关联。至于热中参与政治活动之说,更属无稽。

  近来罗振玉的长孙罗继祖,极力强调父亲的死为“殉清”及“尸谏”,其立论的根据是父亲的遗折,但是遗折是罗振玉所伪造的,故其说法的可信度是可想而知的。溥仪后来也知道遗折是伪造的,罗继祖引了溥仪一句话:“遗折写得很工整,不是王国维的手笔。”他还添了一句“这话倒是说对了。”不知他指的是“字”还是“遗折”本身。

  其实罗振玉与父亲,在学术上的成就,罗王齐名,但在人品方面,却褒贬各异,其中也有不少是凭个人的好恶、恩怨,信口开河,甚或加以渲染,使身为长孙的罗继祖,不得不借二人间的共同点,找出接近、类似之处作对比,来替乃祖辩解。

  父亲对仪表向不重视,天冷时一袭长袍,外罩灰色或深蓝色罩衫,另系黑色汗巾式腰带,上穿黑色马褂。夏穿熟罗(浙江特产的丝织品)或夏布长衫。平时只穿布鞋,从来没有穿过皮鞋。头上一顶瓜皮小帽,即令寒冬腊月,也不戴皮帽或绒线帽。那时清华园内新派人士,西装革履的已不在少数,但父亲却永远是这一套装束。辫子是父亲外表的一部分,他自日本返国后,如在其中任何一时期剪去辫子,都会变成新闻,那决不是他所希望的。从他保守而固执的个性来看,以不变应万变是最自然的事。这或许是他回答母亲话的含意吧!

王国维的辫子理论:并非为了复辟而是种生活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0451/191020637503.html

更多阅读

体会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清朝时期的国学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提出了境界之说。这位南方的秀才对中国诗词研究很有造诣,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特别是他提出的“三种境界 ”,让后人评论众说纷纭。原文是:“古今之成大事业、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

今天跟朋友聊天,提到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以前对它的感触没有那么深,今天突然间,觉得真是写的神了,心里也就在希冀着自己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三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2008-09-29 22:08:05)转载标签: 杂谈开卷有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凡事不必斤斤计较,要虚怀若谷,取长补短,做一名有良知的人,有修养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想起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声明:《王国维的辫子理论:并非为了复辟而是种生活习惯》为网友烈酒配孤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