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甘露之变 唐朝甘露之变是怎么回事?甘露之变结果怎样

唐朝甘露之变 唐朝甘露之变是怎么回事?甘露之变结果怎样

  甘露之变指发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势力得胜,造成朝廷中许多官员被杀。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

  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

  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

  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二人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九月李训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目标便是郑注。

  过程

  李训和郑注本来约定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带数百精兵前来,趁宦官们参加葬礼时一网打尽,但李训后来又不想郑注因此领功,便以自己亲信出任一些节度使和京中重要职位,暗中招募士卒,并提前行动。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廿一,文宗与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夜生甘露,为祥瑞之兆。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到含元殿,命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前去左仗视察,众人回报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众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杀宦官。文宗也命王璠、郭行余分别领河东、邠宁军前来,但河东军来了,邠宁军却不敢上前。仇士良抵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惊慌,又发现周围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内殿。李训见状,叫金吾军上前护驾。金吾军及其他举事兵卒虽然杀了少数宦官,却阻止不了宦官带走文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0451/60990167088.html

更多阅读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唐朝历史小说

2011西安世园会开幕第21天李唐皇朝有国近300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

甘露之变 唐文宗与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太和九年,李训和舒元舆等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试图将宦官一网打尽。唐文宗是由宦官从十六王宅中迎出而立为皇帝的。文宗的祖父宪宗

甘露之变 唐文宗和甘露之变的故事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貞獻皇後蕭氏,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公元826年12月登基,年僅18歲,公元826―840年在位,在位14年,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

声明:《唐朝甘露之变 唐朝甘露之变是怎么回事?甘露之变结果怎样》为网友充不满电的眼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