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机食品

现代商业社会里企业都在争取利益最大化,推销一个商品,一定会把它的特点、优点说出来,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名头的食品,比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等,可以说食品的叫法现在已经琳琅满目。
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比较规范的食品叫法,老百姓接触比较多的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管理部门对相应食品也提出了要求,制定了各自相应的标准。当然也有一些是概念炒作,并没有法定的定义。也许今后发展了,可能会把每一种提法都制定相应的一套标准来对食品的品质等内容进行规范。
通常来讲,有机食品是标准最高、最苛刻的食品,它是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化肥等的可食农产品(初衷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少用化肥、农药)。有机食品在国际上有标准定义,是指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不管是植物性的粮食、蔬菜、水果,还是动物性的鸡、鸭、鱼、肉、蛋)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化学兽药等,而用有机肥来保证产品的质量,所以,可以料想它的成本一定高,而产量一定较低。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一样,也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概念。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两个档次:A级和AA级。AA级有点类似于国外的有机食品,严格禁止化肥、农药的使用;A级,有限地使用一些化肥和农药,档次稍微低一点。绿色食品是国家农业部推行的,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安全性,促进食品安全的一个措施,和环保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绿色食品的价格不像有机食品那样昂贵。
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讲,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不能说绿色食品就更合格一点,不绿色就可以不合格,所以,无公害食品是基本要求,是最起码的标准。可食农产品首先应该是无公害的,对健康有基本保障,才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可以使用化肥、农药,但是要按照规范使用农药和化肥,要杜绝使用我国明令禁止的有机磷、有机氯这类剧毒农药。
商场里有不同档次的食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去选购。有少数人处于信念、愿意或别的理由,愿意选择有机食品,我们当然应该提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有人可能会想:让全国都不要用化肥、农药,全国人民都去吃有机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有机食品绝不是解决中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保障的一个有效途径。有这样的3条理由:
第一,有机食品成本高、条件很苛刻,而且产量相对要少得多。在超市里,食品价格的对比非常明显,同样是番茄,有机的要比非有机的贵上好几倍,价格差至少5倍,甚至8倍、10倍。现在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我们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还不太久,我们怎么能够靠有机食品来解决所有吃饭问题?假如全国都去生产有机食品,可能我们就要回到以前去,老百姓就该拿着粮票、蔬菜票、水果票、油票去买东西了,所以,要继续解决温饱问题,就得让食物供应很充足、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第二,有机食品本来也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即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所谓的极少数,一种是很讲究健康意识的,宁可在别的地方少花钱,也要买有机食品。以我们中国现在一般的生活水平来看,即便你很有健康意识,恐怕你也付不起买有机食品的钱——偶尔尝尝新鲜的有机食品还行,不大可能所有时间吃的所有食品都是有机食品,那就解决不了食品安全这个每天要碰到的问题。
第三,有机食品和所谓的“回归自然”完全是两回事。有的人认为不用化肥、农药就是回归自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要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社会是发展进步的,我们不能逆社会发展潮流,假如农产品生产不用化肥、农药,那我们就会倒回去重新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食品加工时对粮食类的制品,加工的程度应该粗一点,而不是越细越好,这个观点非常对。我们提倡全谷类,加工越少越好,加工程度越粗,它的营养物质保留越好、越多。
关于纯天然食品
很多人对食品还有另一种误解,认为纯天然的、传统的食品就是安全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比如有的人觉得吃传统的腊肉、烟熏肠就安全,因为它们肯定不含食品添加剂,殊不知这些食品的亚硝酸盐含量更高,跟食品添加剂比起来,安全性更低。所谓的纯天然食品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