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西北部的桑顿布里奇镇每年11月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吹牛大王,他们聚集在布里奇酒馆参加一年一度的“世界大话王”比赛。每位参赛者最多有5分钟的时间大吹大擂,评委根据其想象力、表现力和厚脸皮程度评分,选出最终的获胜者。据《中国日报》
世界吹牛大赛
这项赛事的创立是为了纪念19世纪一位名叫威尔·里特森的酒馆老板,他在镇上经营着布里奇酒馆,并因擅长吹牛而出名。各地的“说谎好手”都经过精心准备,以便让评委对他们说的话深信不疑。
有人曾7次获得冠军。
坎布里亚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山区,比阿特丽斯·波特(Beatrix Potter)笔下的彼得兔故事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醉人诗篇都是诞生于此地。
今年第一位外地参赛者是丽贝卡·珀维斯(Rebecca Purves),她是来自英格兰西南部的一位经济学家。她说,“女人不会说谎,也从不说谎。”然后她编了一个关于购物和错误价签的故事。
给珀维斯的微弱掌声很快就被欢迎约翰·格雷厄姆(John Graham)的大声欢呼取代,他是当地的农民,曾七次获得这项吹牛大赛的冠军。这位自封为“吹牛大王约翰”的人一共参加了24场吹牛比赛,他说他的“谎话已经用尽”,但随后他便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曾和海鸥一起飞翔,和鲑鱼一起游泳,并射中一只他错以为是鬼魂的猪。
格雷厄姆认为,当外地人把这项比赛变成职业化喜剧秀,而不是传统上“善良诚恳”的吹牛大赛时,它就已经变了味。他说,“他们是喜剧演员,不是吹牛大王。”他的指甲缝中还残留着白天耕作留下的泥土。
当地的农民约翰七次获得大赛的冠军
吹牛心理学
关于吹牛,中国有一本专门讲述的书叫《舌华录》,里面记录了各种说大话的人,在中国吹牛即便不是被鄙视的也是不被推崇的。不过名人传记里面好像很多人都吹过牛,奥巴马小时候说自己是非洲小王子,李开复说当过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李敖大师、尼采这些就更不用说了,没听说过他们吹牛,但看他们的诗词就知道也不是低调的人,宋词里面但凡是豪放词,其精髓不都在于吹牛嘛。
吹牛跟骗人不是一回事儿
先说明吹牛跟骗人不是一回事儿,英文里面,吹牛应该用boast of这个词,这个词组的意思是炫耀自己有的东西,而骗人就应该用deceive这种词。吹牛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坏的影响,无非就是自己分泌一些多巴胺,爽一爽,骗人一般都有目的的,所以本文探讨的吹牛不应该跟骗人混淆。
吹牛者心里是怎么想的
那么吹牛者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大家都觉得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我觉得太狭隘,在我看来吹牛可能是人的一种需求,并且吹牛者必是要有一定的资本的,否则吹牛之前就知道大家不信,那还吹得什么劲儿?意思就是太监可以说自己是男人,穿上裤子粘上胡子谁也看不出来,紫薇怎么会说自己是男人呢?在很多时候,当吹的牛成为现实以后,吹牛便不能成为吹牛,正如乔布斯传里面说乔布斯小时候老说自己比这个强比那个强,大家觉得他吹牛,但今天看来好像也不太算吹牛。
吹牛的本源之一是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只是很多人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这种处理方式佛洛伊德命名为补偿。佛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你所缺少的东西你必会想方设法得到,哪怕是梦中,哪怕是意淫,而吹牛就是把意淫从心里搬到嘴上而已。
而且当现实里无法弥补这些缺陷的时候心理防御机制使他必须想个办法补偿自己的缺陷,那么,补偿自己缺陷的方式就有三种了,一种是佛洛依德认为是现实欲望的满足的做梦,如果认为佛洛依德的想法很正确,那么这样的方式每个人都有,第二种是意淫,堂吉诃德是很典型的代表,虽然很多人认为堂吉诃德式的人格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格的拼凑,或者理想主义和禁欲主义大拼盘,这样的人极少,但至少这些被用来拼凑的拼凑的人格里,存在着这一因素,第三种就是吹牛了。
如何吹牛
但是吹牛者当前的境地跟自己所吹嘘的场景也不应该差距太大,正常的吹牛应该是把70%的事实说成100%的事实,不会是把没有的事当有的说出来,当然这样的吹牛也有,但是已经不能算是吹牛,应该算是骗人了。
吹牛吹破了怎么办
如果说每个人必须有缺陷,并且心理没有强大到无须心理防御机制能自行克服自卑,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吹牛,吹牛的时候分泌的多巴胺,能使人兴奋,或者暂时弥补大脑的缺失感。多巴胺能使人兴奋并且上瘾,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因此上瘾,比如你吹牛被人点破了,那么肾上腺可能就要分泌令你忧伤的皮质醇激素,那么如果这种场景遇到的多了,你便下定决心以后不再吹牛,注意,吹牛这一毛病的改变,并非你道德提升所致,而是你的生理需求,正如吹牛是想享受多巴胺带来的愉悦,不吹牛则是想避免皮质醇所带来的痛苦。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是天生的,而抑郁是习得性的,也就是说大家能在吹牛被点破的时候习得抑郁这种感觉,所以当大家在克制自己想吹牛的思想的时候,一定是用这两个理由说服自己的:你看那个吹牛的人多讨厌,如果吹牛被人点破那多丢人。这就是说大家不想成为被人讨厌的人和吹牛被点破的人,因为一旦得知自己是那种被讨厌的人或者是吹牛被点破的人,皮质醇将带来痛苦。
不敢吹牛怎么办
如果佛洛依德心理防御机制真的存在,那么不吹牛,必定要通过另外两种方式弥补自己所认为自己的缺憾,做梦和意淫。
我觉得做梦无法真正地起到补偿作用,当美梦醒了之后人会更加地失落。只能在做梦的那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多巴胺的分泌。人在睡的时候当然可以用梦来弥补自己的缺憾,但醒的时候心理防御机制是否允许我们直面自己的缺憾呢?事实上有那么多的安慰剂效应心理摆效应,巴纳姆效应,和瀑布心理效应,这显示着我们的心里如此脆弱,那么一定难以每天十六个小时一秒钟想一遍我缺少这个,我缺少那个。于是就有了意淫。意淫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改改名字,有时候叫目标,有时候叫愿望,有时候叫理想,但无非是穿上西装的农民,本质上都没变,看上去文雅了一点而已。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难认识到为什么说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因为天天分泌皮质醇,心里难受,什么也不想干,也就干不了什么大事。也就是说一个不吹牛的人,他就只能意淫。意淫也能分泌多巴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意淫所分泌的多巴胺必定少于吹牛。因此只意淫不吹牛的人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有理想,又低调的人,用生物学家的话说,就是为了避免皮质醇的分泌而宁可少分泌多巴胺的人。
自负也会催生吹牛
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都会骄傲,因为骄傲是自信的扩大化,如果每个人都会自卑,那么骄傲的人必定是非常矛盾的。
其实,很多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自卑,因为《自卑与超越》中说的自卑是潜意识的自卑,这种自卑不像显意识里那么明显,所谓潜意识里的自卑,就是你每天去吃饭的时候潜意识告诉你应该去食堂,而不应该去香格里拉,因为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去不起那地方,但你并没有觉得自己自卑;显意识的自卑就是你看到开保时捷的人,看到自己的奥拓心生痛恨。解释清楚这个就应该很容易理解,骄傲的人其实是潜意识自卑而显意识骄傲的,这样的矛盾如果能和平相处,便可以相安无事,当他们互相质疑的时候,便出现了尼采这样的情形。哲学家都是骄傲的,他们认为自己是最接近大智慧的人,科学家中只有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才会拥有自信去找寻宇宙中的统一规律,而哲学家不都是在寻找世界通用的东西吗?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认为疯癫是哲学家最后惟一的出路,而疯癫本身可能根本不具备问题,只是一个人的思想超越了一个社会的普世思想之后,对众人的骄傲和鄙视使他们的行为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法律和和约定俗成的行为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的希腊,苏格拉底没有被当成疯子却被法律制裁。骄傲是很复杂和矛盾的一种状态,吹牛只是骄傲的一种表现,而骄傲的人并不一定会去吹牛,但他们的内心却波澜起伏。(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