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着《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故居_林语堂 -简单介绍
林语堂
林语堂,男,祖籍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今珠里村)。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
(wWW.aIhUaU.com]林语堂6岁时进坂仔乡教会办的铭新小学读书。10岁时,到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13岁小学毕业后进寻源书院读书。17岁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
林语堂1936年8月去美国从事写作活动,1940年5月至8月曾回国。抗日战争期间,林语堂在国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写文章宣传抗日。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日本必败论》等许多著名文章,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起了激励作用。他与旅美华侨一起,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支持妻子廖翠凤参加救亡工作,为她出谋划策,还曾捐款4000多法郎抚养6个中国孤儿。
林语堂在鲁迅生前虽曾和鲁迅交恶,被鲁迅骂过。但在鲁迅死后数十年间,林语堂对鲁迅却一直保持尊敬。林语堂骂过不少人,却始终不骂鲁迅,而且在各种场合都高度评价鲁迅。他曾为文礼赞鲁迅说:“德国诗人海涅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用中文撰写发表了三百多篇文章,其间的作品大多收入《无所不谈合集》。曾先后出席国际大学校长协会、国际笔会大会等重要会议,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并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林语堂故居_林语堂 -生平经历
教育经历
1912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1916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于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
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
1920年与廖翠凤女士结婚,相伴一生。
国内生活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同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林语堂
1927年到武汉任中华民国外交部秘书。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创办多本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对之后的文学界影响深远。
1924年5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有人说这是中文“幽默”一词首次出现,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对译为中文中的“幽默”。
1930年代林语堂所编着开明英文读本,与张其昀所编初高中地理和戴运轨所编着初高中物理教科书鼎足而立,成为全国各校通用之教材。
旅美生涯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1935年)、《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1939年)、《风声鹤唳》(1941年)等作品。 《吾国与吾民》介绍和译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叙述,为当代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着作。他的许多着作都被再翻译成其他语言,作品风行各国。《生活的艺术》更是所有着作中,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1944年到重庆讲学。
1947年林语堂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后到巴黎写小说《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国从事写作。
1954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受聘担任首任校长,但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与南洋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在大学开学前离职。
台湾晚年生活
1966年定居台湾,论古说今的杂文,后来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1967)中。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于1972年和1973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
林语堂故居_林语堂 -学术成就
文学作品
译作汉译英主要作品《咏怅集》《 幽梦影 》《西厢记序》《水浒传序》《华阳散稿自序》《 兰亭集序 》《秋醒词序》《. 齐物论 》《 蝶梦 》《英雄气短说》《黛玉葬花诗》《莺莺札》《 声声慢 》《 桃花源记 》《 石钟山记 》《 愚溪诗序 》《 庐山草堂记 》《 货殖列传 》《 扬州瘦马 》《家书》《园宅》《凤姐说茄子鲞》《 杂事秘辛 》《息机说》《 浮生六记 》《 不亦快哉 》《东坡诗文选》《 冥寥子游 》《 板桥家书 》英译汉作品《卖花女》
小说《 京华烟云 》《 风声鹤唳 》《 赖柏英 》《 朱门 》《 啼笑皆非 》《唐人街家庭》《 逃向自由城 》《 红牡丹 》散文杂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 剪拂集 》《 吾国与吾民 》《欧风美语》《大荒集》《我的话》 (第1卷,又名《行素集》)《我的话》 (第2卷,又名《拙荆集》)《 生活的艺术 》《 孔子的智慧 》《 老子的智慧 》《 浮生若梦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新生的中国》《俚语集》《锦秀集》《中国圣人》《语堂文存》《 讽颂集 》《拨荆集》《爱与刺》《有不为斋文集》《雅人雅事》《 第一流 》《文人画像》《 无所不谈 》《 优游人间 》《道家是个幽默派》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