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人舞曲 鞑靼舞曲 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

[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
霓裳,六幺,玉树后庭花,词牌(临江仙,菩萨蛮,虞美人)
这些都是古诗词里记载的
中国的古典音乐,都遗失了吗?

看了几个答案,都是谈理论、谈曲。想了解下词是否属于音乐范畴?原题主提到临江仙、菩萨蛮、虞美人,我想了解现今是否还有这些类似格调,韵律的东西在传唱?

我确实记得老师说中国民乐团表演的曲子好多是现代作曲家根据西方音乐理论写的

——————————————————————————————————————
冒昧的侵占一下题主的地盘,给个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337557
因为根据题主的最后一句话俺们有了一些有趣的思考和问题,希望楼里面的大神们不吝赐教/>下面就看看www.niubb.net的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蒙面大侠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中国的古代音乐大部分是流失了,留下的只有古琴谱、燕乐半字谱、工尺谱记载的很少一部分的音乐。

那么音乐学家在谈音乐的时候都在谈什么?
谈思想。因为中国古代典籍中对于音乐哲学的记载非常多。而乐谱很少,可见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都是考口传心授,在记载方面确实比较落后,以至于我们现在无法听到古代音乐的原貌。
古琴谱只是记载了音高、大气息和演奏法,节奏和小乐句是没有记录的,所以需要后人打谱(即编订成现代谱式),而不同演奏家打谱的结果都很可能大相径庭。燕乐半字谱和工尺谱应该算是一脉相承,他们节奏的记载会比较详细,而且不同年代的样貌都会有些许差别,前者从唐代大曲就开始使用,目前基本上已失传,其中代表是敦煌乐谱,当然现在学界专家已经破译了不少;后者主要用于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记谱。
还有不得不说到姜夔,写了很多歌曲和琴曲,不过这些乐谱是如何记载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对乐谱的记载稍作解释之后,我们可以想到中国音乐它不同于西方的是什么。
从记谱看出它对具体的节奏形态没有太多追求,但是它追求发声的过程、发声的状态和变化,而通过对这些遗留的乐谱来看,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演奏技法都是非常发达的。所以我们不必拿中国音乐和同时期西方音乐相比。
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全面进入繁华时期,通常认为是1600-1750年,而这时中国已经是明清时期了,西方走向开放、中国走向闭关,所以这没有太多可比性。

总之中国音乐就是一个韵字,每一件乐器都有它独特的发声和装饰特点,每一种戏曲的演唱也都有它无可取代的声腔,还有体系繁多的锣鼓经。

如有谬误,请指正。
--------------------------------------------------------------------------------------------------
有两个问题要向 @圭多达莱佐 请教一下:
1、“因为文化这个东西,越成熟越发达越高级,就必然会越流行”。
那么按照这个道理,学院音乐和先锋音乐是发达还是衰落?

2、“中国古代音乐本身就没有同时期的西方音乐在理论上、演奏上、普及上、市场上(中国古代音乐本身就根本没有市场化)成熟”。
既然是古代音乐,我认为在西方中世纪复调音乐繁盛以前(大约14、15世纪),应当还是中国音乐相比更加繁荣的。唐朝的宫廷音乐非常发达,宋元明代的市井音乐发达的程度绝不是中世纪音乐的影响力所能达到的。

个人的一点想法。

网友匿名用户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实际上,传统乐器的曲谱有很多都流传了下来,因此不能说古代音乐已经消失了。古琴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古琴琴谱的记谱方法是减字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下图为琴谱
减字谱主要是记录每一个指法。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琴曲都有曲谱流传下来: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等。问题中诗词唱诵的曲子当然也有流传下来的,古琴里的《阳关三叠》可以当作一个例子。虽然《阳关三叠》唐朝时的曲谱流失了,但是《阳关三叠》琴歌在明朝被记录下来了。明朝相对于现代也是古代,因此,现代人演奏的《阳关三叠》仍然可以被归为古曲。减字谱主要是记录每一个指法。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琴曲都有曲谱流传下来: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等。问题中诗词唱诵的曲子当然也有流传下来的,古琴里的《阳关三叠》可以当作一个例子。虽然《阳关三叠》唐朝时的曲谱流失了,但是《阳关三叠》琴歌在明朝被记录下来了。明朝相对于现代也是古代,因此,现代人演奏的《阳关三叠》仍然可以被归为古曲。
当然,因为古琴琴谱是记录指法,每个音节的节奏会随着演奏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古代,演奏也会随着演奏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强求现在的演奏和曲子最初创造出来的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而现在,古琴曲也有许多人在欣赏和学习。现代比较有名的古琴演奏家有龚一,李祥霖等。这些人不是正传承着古代的音乐吗?

网友安宁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不请自来,and上赶着召唤来我的小神龙 张小小童鞋,她的答案被我带的略跑题,可是我觉得我应该裂墙推荐下~
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
个人背景是琵琶十级,古筝也过得去,在华乐团(中国民乐团)有过三年的训练和演出的经验。

-----------首先回答关于中国民乐团表演曲目的问题-------------
首先,我不是作曲系的,对于作曲的乐理知识和理论了解的非常少。不过在三年的民乐团经历中,我有幸接触了几位著名的华乐交响乐的作曲家,比如徐志远老师和陈能济先生。
(打个宣传:陈能济先生的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陳能濟 )
今年三月份,我曾在的华乐团有幸首场表演了徐志远老师去年五月份刚刚写就的《梦之舞》柳琴协奏曲,据他说,这首曲子确实融合了很多西方音乐理论的知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基础上的一次改革,尤其是一些难度很大的音节和琶音。但是这首曲子完全没有古曲的韵律和格调么?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徐志远老师在指导曲子演奏的时候依然提到了很多古典音乐的理论和中国古代情怀的部分。我认为,这是在基于古曲的基础上借用西方音乐理论的一次升级,至于这次升级成功与否,大众是否喜欢,专家是否认可,这就不是我一个外行人能评判的了。
再比如,我个人最喜欢的民族交响乐的作品是陈能济先生的《赤壁》,这个曲子巧妙运用了古琴,埙,笙,号角,口簧,三弦(和一些我也叫不上来名字的东西)等等现今不是很流行的古典乐器,以及男低音的吟唱,女低音吟诵古词,和京剧戏曲脸谱化的描绘手法,变成了一个将近半个小时、内容丰富意境深远的曲子。每次排练我都会深陷其中热血澎湃。若不是亲自被陈能济老师指导了两个多礼拜,我一定会坚定的认为这是一首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曲子,而并不是现代人,甚至是一位香港音乐人的作品。
还有一些充满古风甚至异域风情的叙事/写景/抒情的好作品,比如《鞑靼舞曲》,《秦兵马俑幻想曲》,《嘎达梅林交响诗》,和《莫愁女幻想曲》等等。这些虽然不是很大众,但是在华乐圈我相信依然是耳熟能详的、占据中流砥柱地位的经典曲目。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古曲。

虽然我觉得中国在民族交响乐上面扶持的力量远远不够,甚至不如香港和新加坡,但是这些曲子的存在却让我觉得,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其实在一些乐坛大师那里得到了传承发扬和升华。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是更多的弘扬“中国的民族交响乐”这个品牌,把更多更经典的作品改编成华乐团的曲目(目前来讲,我个人贪心的觉得民族交响乐曲谱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并且创作更多的大型曲目,多举办音乐会,宣传给更多爱好中国古典音乐的人。

啊啊啊,关于对华乐团宣传和扶持这方面,允许我跑题吐槽一下!
现如今,中国的有多少大学有交响乐社团的,民间又有多少专业的或业余的爱乐乐团?很多是不是?!可是华乐团呢?华乐团呢?!!!据我所知,就只有三大民族乐团,一个军区民乐团和几个歌剧院保留的民乐团。
相比之下,香港,台湾都有很不错的华乐团,维持着每年几次的固定商演和文化交流。新加坡华乐团也是水平非常不错的专业性华乐团,有很多国内上音和中音的人过来考取席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加坡,每一所大学甚至几乎每一所高中(当地叫Junior College)都有自己的华乐团社团,并且拥有完整的乐器和人员配备,全职的指挥和教练老师,和每年固定两次的大型表演以及每年一次的大型比赛。比赛成绩甚至直接和高中的全国排名挂钩,试问学校能不大力扶持学生能不可劲儿的练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华乐团水平也非常不错了,每年在新加坡艺术会展中心汇报演出,票价不菲,并且经常有出国表演和宣传的机会,还跟很多中国一线的作曲家合作。国大华乐团在波兰的世界音乐节获奖的时候我就在想。尼玛,我们国内自己的华乐团呢?怎么能让这些对中国古典文化一知半解的人抢先了呢?我那个痛心疾首啊……
这些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成功的例子都证明了,华乐团其实是有市场的,有听众的,也有好作品的,可惜我们国内对他的了解和接受度太低了。
跑题完毕我回来了……(不好意思这些话我都憋了好几年了)

—————————————再是关于题主提到的那些古曲—————————————————
我用自己的个人经历肯定的说,《小霓裳曲》,《六幺(新番羽调六幺)》,《菩萨蛮》,《塞上曲》,《陈杏元和番》等等古曲并未遗失,大多依然流传琵琶,古筝,古琴甚至笛子等乐器改良版本的曲谱。你随便去到书店翻一下这些乐器的入门曲集,这些曲子大多都在目录里。要说是否完全按照古曲谱的方法弹奏,应该还是会有差别的。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很多乐器(比如琵琶)在外观、制作工艺、以及演奏流派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个人觉得这种变化是一种良性的进步。

可是很多人会发现,这些古曲在表演技法和感染力方面有自身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很少作为现在广为流传的表演曲目被人熟知。用琵琶作例子,《小霓裳曲》是二级的曲子,《阳春白雪》是四级,《塞上曲》和《菩萨蛮》如果我记得没错大多归在五级,《平沙落雁》和《大浪淘沙》都是五级,《六幺》是六级……。而真正的十级或专业的“大曲子”,大多是一些近现代作曲家完成的曲子(比如《草原小姐妹》,《狼牙山五壮士》,《天鹅》,《老童》等等),或者属于武曲范畴(比如《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它们在表演技法上有很多突破,乐器的特性被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难度大大增加表现的空间也大大增加。现存的琵琶指法据不完全统计可以归类出近百种,但是大部分的指法都是在近现代的演变中才被发明出来的。我经常会有一种感慨:“哦,原来琵琶还可以这样”。所以一些古曲的“不被传唱”,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必然的随着经济发展的优胜劣汰。(我不是说它劣啊!它的价值大大的,奈何市场没有这么评估它,商业价值很低)

家里有一本林石城先生整理的《林石城曲集》,里面大多是一些古曲,比如《 小十面》,《滴水摆莲》《随手八板》等等。留存下来的古曲的数量之多曾经让我大开眼界(比我曾经想像的多多了),并且林石城先生也遵循这些格调和韵律谱写了很多古曲风的作品,也整理了很多民间音乐,我现在还能记得的有一首叫《龙船》。
(这里回答题主说的词的问题,我个人的了解是词分为古词文和词牌子两部分,大多数人都知道词牌子就代表着一首曲子,而这个曲子是与古词相对独立的,而现今依然有很多以词牌子明明的古曲存世。至于这些是不是当年真正的词牌子,我不了解考古方面的知识,也并不了解了。)
其实这本书的曲子当年我弹过一遍就放下了,因为大多难度系数低,练起来没干劲儿,再加上曲子的旋律平淡节奏变化小,弹的多了就会觉得大同小异。(不过后来越悟越觉得曲子的境界和描绘出来的画面比旋律和华丽的指法本身重要多了,其实是越品越有滋味的。可惜我的境界有限,所以并不能很好的享受,当然就觉得枯燥了,我相信大众基本上都与我的想法差不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曲的普及难度很大的原因)。

-------------随手这么一更新(当然这个更新的内容已经完全跑题,涉及了好多新的点了,原谅我一生不羁最爱发散思维^_^)------------------
IvelliosZ
“就说一句, 难度跟音乐之美以及传承性本身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个观点我很同意,但是没有必然联系也不能否认难度的提升是无可避免的。

单指演奏技巧方面。以琵琶为例,古曲并不完全是简单的,事实上武曲如十面埋伏等现今依然属于最难把握的演奏曲目里。但是由于古代人审美的局限性,曲子的难度也很有局限性,基本上就在那么两个区间。现代人的发展更加巧妙的发挥了乐器的特长,发明出了更多的演奏手法,而这些基于古代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指法往往更细腻更讲究火候也更有难度。举个例子,推荐你对比听一下《平沙落雁》(古曲,五级)和《天鹅》(现代作品,十级),同样的有类似的描写成群的大雁or天鹅扑扇翅膀落地的场景,但是表现手法非常不同。事实上,我觉得前者的表达非常抽象,而后者的表达就生动优秀的多。看到表演的手法时(比如左手的运用,三指轮,用右手拍打琴弦等等),我真心的发出感叹:我擦,琵琶还能这么玩儿?
虽然音乐之美未必取决于难度,但是想要达到一些非常美妙的音色常常非常需要基本功和火候的把握作为基础。古人必然没有我们的条件去系统规范的学习训练甚至研究,那么在以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指法往往也更苛求难度。

或者说,对于音乐美的更高追求造成了难度提高的副作用?

这里要继续跑题多吐槽两句(没办法,憋的啊),恕我直言,现今确实有学者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一味的追求难度和不和谐的音阶,有些音阶甚至是用数学矩阵计算出来的?虽然并不能说它完全失去了音乐性,但是古曲讲求的和谐被破坏了(大家都知道,古曲经常使用的是12356,当然4和7也存在,降7也有。可是若是一段琶音充满了升4和降7,弹的人痛苦听的人也必然会非常痛苦)。我有一个在上音学音乐学的好友,她曾经给我听过某教授近几年作的某个琵琶协奏曲(不敢提名字啊),虽然在专业的角度这可能是个厉害的伟大的甚至实验性的作品,我一个小兵必然不敢评论大家之作。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听众,我只能说,我只听到了一股浓浓的汽车尾气味(原曲子是赞扬近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我想这种创举或许并不适合琵琶。

还有关于华乐团。在外人眼中,一首华乐团的作品是很多人集体合作完成的,而作为很多人中的其中一个,我无可避免的重复一些简单的音阶和旋律,甚至有大段的留白,为了烘托主旋律和气氛。所以很多人以为,与曾经独奏的训练比,我在华乐团里的训练必然是相当轻松的。
其实不然。
这里可能要涉及到作者和华乐团这个表现手法的局限性了。华乐团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西方交响乐,体系上有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托于西方体系的。而且,目前的作曲家一般也是学习的西方交响乐的作曲,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华乐团里的乐器。不熟悉乐器的特性就不能理解并且充分应用每个乐器的优点、规避其缺点,我觉得这是一个挺严重的盲点。而且,华乐的总谱是用五线谱写就的,并且单独拿出每个声部由人翻译成对应声部的简谱。所以我们经常无奈又头疼的拿到经常在奇怪的地方变调,充满了升号降号,并且经常出现降b调的曲谱。而且,常常会出现的情况是:作者想让我们演奏某个和弦,但是但凡对琵琶演奏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和弦的音域跨度或组成方法,完全不能由一个人演奏出来。所以我们商量着,只能四个人合作,每个人演奏和弦中的一个音,那么作者想要的强弱就完全打乱了。
所以说,我们经常要练习一些高难度的琶音,和弦、大跨度的音域和奇怪的变调,而且这种难度跟独奏的难度完全不是一种,就算是再优秀的独奏者也要适应好长时间训练过才能掌握。我觉得这种难度的出现是不必要的,而且音色效果往往很不好,我相信乐队中很多其他的乐器演奏者也面临这个情况。所以有朋友在听了华乐团的曲子之后感觉就是非常粗糙甚至嘈杂,完全没有做到西方交响乐的和谐。若是作曲家对中国乐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或者不再用西方音乐的方法来发展华乐,其效果会不会好一些?(以上绝对是我没什么见识的一家之词,喵)

在这个时候,难度与音乐美和传承性就不再是正相关的关系,它反而拖了其发展的后腿。

网友匿名用户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弱弱说一句。。。日本雅乐可以看作是唐代古乐的遗存。


=========================================

像这样

网友RAX XU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中国古代音乐的整个时代或者说环境已经遗失了;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些作品、体裁和琴谱书籍遗留到了现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些具体的元素(乐器与其演奏法、调式、唱法等等)被现代的一些音乐风格所继承。
CCTV音乐频道我记得也有一些民乐的节目吧,那些题主喜欢听吗?还有凤凰传奇这样的歌曲,虽然你觉得很low,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的“民族性”比一些流行歌手真的要高哦!

所以其实不是遗失了,而是有一些古代音乐传承到现代的影子,部分,题主没有去察觉,或者说真的不喜欢听;我这还没谈及专业领域对古代音乐的研究成果。

这不能叫崇洋媚外,崇洋媚外是当下对听西方音乐更多的人的一种非常愚蠢且实为偏见之批判。这个应该牵扯到陌生化美学,牵扯到人类共有的一些审美倾向,很复杂。审美这个东西不应该被历史政治束缚,听众爱听什么听什么,如何引导音乐的发展是音乐人的责任。

其实古代音乐有个很宽泛的范围,它也不能和现代音乐割裂开来。一些传统音乐元素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玄幻,把它和现代音乐结合形成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也不是什么难事。

民国年间事实上有过这样的尝试之萌芽,即便我们经历了西方文明的入侵,同样可以以我们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加以结合,这凭借我们今天的作曲技术、数字音频技术等等来看实在是太正常了。

我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还不多,不过我能肯定的是诸如流行音乐界的黎锦晖和他的后代,严肃音乐界的黄自、谭小麟、马思聪、贺绿汀等等都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即便我们经历了战乱,延缓了这一进程,那么在那之后依旧有喘息和恢复的能力与理由。

但是今天为什么我们面临的是这样的现状呢?问题出在哪儿呢?大家都懂的。

网友王闲人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百度百科:泉州南音_百度百科
说起古代音乐的遗存,真的不能不说南音,因为在泉州,这些调子每天晚上都还能再街头巷尾耳闻,一直以来都习以为常,但是某次一日本朋友来泉州的时候,一起去一个南音茶馆喝茶,日本朋友突然深表震惊,说和他们的“国宝”雅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泉州的老人家的票友团这么牛逼。

。。。。。。。。。。答题。。。。。。。。。。。。。。
遗失了嘛?应该说遗失了大部分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是一些。只是完全消失不见了嘛?这个肯定不是,至少我知道的现在泉州已经有专门的南音学校了,只是招生比较困难。

网友蒙面大侠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有人在做这种复原工作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唐诗宋词那本后面有个姜夔“好花不与殢香人”的曲谱
不过中国的记谱法真是...诶。姜夔好像是用的自创的记谱法?其实工尺谱也令人头大,没节奏。
古代(包括现在农村什么莲花落啊凤阳花鼓啊)都是师傅教唱这种,根本没有谱的,也可以按个人喜好跟学生的程度增减。
霓裳是有的,今人修订版。

网友枕水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我一直在关注词牌的唱法是否真的失传了。从一直以来得到的信息,似乎文艺作品里提到这个事的时候都很肯定的说没有,学术类文章里都很肯定的说失传了。我想大概是真的失传了吧。
不过词牌只能算古音乐的一支(虽然是很大的一支),中国古音乐还有很多,不可能都失传,那叫断层,中国五千年历史里断层很少,所以应该很多古音乐是传了下来的。

网友蒙面大侠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卸 @韩肇珩 腰

话说,我对中国古代音乐实在是几乎没有任何了解。一般情况下,我不了解的东西,会选择忽略邀请不去回答的。但是我觉得正好可以借这个问题说一下我对一个观点的看法。

我看到过很多人对本民族的音乐的音乐文化衰落抱有一种痛心疾首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灭绝,是一个伤心的事情。其实我倒觉得没有必要这样看。因为文化这个东西,越成熟越发达越高级,就必然会越流行。音乐上来说,中国古代音乐本身就没有同时期的西方音乐在理论上、演奏上、普及上、市场上(中国古代音乐本身就根本没有市场化)成熟,事实上,前者和后者的差距非常远。所以,后者超越前者,取代前者,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总体趋势必须是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的。所以,文化的更迭,某种文化的强盛,某种文化的衰落,其实都是一个客观中立的事件,对全人类也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为了防止有爱国主义青年们过来盲目喷,我还是强调两点吧,以免引起误解:
第一,我上面说的意思是说:强势文明、高级文明一定须要、也一定会代替弱势文明、低级文明。不是说西方文明是高级文明,一定要代替低级的东方文明。我没有这个意思,你们不要想,啊,弄个大新闻,然后把我批判一番。

第二,为什么说西方音乐强盛,中国音乐衰落,或者说西方音乐文化代替中国音乐文化我又不伤心不惋惜呢?因为从音乐这个文化总体中的一个小分支来说,的确是西方的体系更加优于东方的体系的。不论是从音乐理论、音乐学、音乐演出的市场化来看,都是如此。所以,单从音乐这个角度来说,更加高级的西方体系代替不高级的东方体系,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当然,也有些学者认为东方音乐也有很完整很强大的理论体系什么的,那他们也是有权去论证和进行文化的加强的。然后最终东西方的音乐体系谁能取代谁,我们还是可以拭目以待。

第三,其实音乐这个东西,纯粹就是一个个人喜好的问题。没有人有权告诉你说:你是某国人,你就一定要喜欢我们本国音乐,一定要为它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否则你就是汉奸。任何把类似的集体意志、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强加在个体身上、强奸个体的自由意志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网友蒙面大侠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我知道我跑题了,我就是想来说最近听了一首现代人写的雅乐,叫《莛瀛》
其实挺好听的,不过看着歌词我真的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莛瀛兮
天倪兮
妍蚩覶缕
暗昧施袭
覛赜兮
星离兮
觿岁衣枲
彼阿薿薿
肸蠁茝菁
擥瞢者惄
謇媕娿猗屿
芊眠翳翳唏
巀嶭兮
盍固龢弥


我顿时觉得这么多年中文白学了……
→_→作为一个音乐史废柴我就知道《广陵散》是真失传了,然后《华胥引》好像也是失传的

网友Kanato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神马最炫民族风都弱爆了。什么是中国古代音乐?这才是:

网友蒙面大侠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啊..貌似没法给你发这么长的评论,所以我只能回答在题主下面了….其他朋友们看到了不要说我答非所问啊啊啊….我是回复给安宁小盆友的啊啊啊啊!!!!!!!



咳咳…文中某只音乐学好友看到你在博客上的召唤就来了…冲着特意为了你注册知乎是不是应该先给个赞再往下看啊…


如上面那位仁兄说的,您这回答里的点也忒多了,不过完全是你风格,早就习惯了呵呵呵。而且,您这回答让虽然是学音乐学但是从小受西方音乐体系熏陶的中国传统音乐白痴的我肃然起敬自愧不如啊!斗胆跟您讨论讨论..嗯



首先,“我确实记得老师说中国民乐团表演的曲子好多是现代作曲家根据西方音乐理论写得”这句话,我觉得稍微换个词就可以用绝对句来说了,就是“中国民乐团表演的所有曲子都是近现代作曲家借鉴西方音乐理论写的。”而这些作品一部分出自对原有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是新的创作。因为民乐团这个东东本身就算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产物。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宫廷音乐挂主要是雅乐合奏(铙钹钟磬那类乐器);文人音乐挂一般是独奏和重奏(琴箫合奏啥的);民间音乐挂在各地有各种不同的小型民乐合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这种,主要来自于各种地方戏的器乐伴奏)。到了近现代(音乐史通常也以1840划分),西方音乐进来之后开始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各种冲击,然后20世纪初五四时期就开始有各种社团致力于改进国乐,理念大概都是学习西乐来改造旧乐,创造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的音乐样式之类的,比如大同音乐会改编了《春江花月夜》,借鉴西方管弦乐队编制,创立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就是由现在说的吹拉弹打四类乐器组成的民乐队(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最早的,不过就做这种新型民乐队的尝试来说应该是很早了吧)。然后就新作品来说呢,可能还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法比较传统的,基本是把中国五声调式和西方和声体系结合起来,听上去旋律优美结构清晰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比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之类的;另一种是手法更现代的,调性跟和声都比较模糊的,更注重写意留白的,听上去没有很完整的歌唱性旋律,也许有人会觉得“难听”的,这种作品在近二三十年比较多吧,谭盾《火祭》秦文琛《唤凤》等等等….(你那个汽车尾气可能属于两者之间吧…额..反正我已经觉得那个挺传统的了..而且那个特殊点,乐队是西方管弦乐队,只有独奏乐器是琵琶,所以写法肯定不一样)



So…我balabala说这么一堆的意思就是…你说的徐志远那个《梦之舞》是“基于古曲的基础上借用西方音乐理论的一次升级”,这种中西合璧的做法是贯穿近现代的。至于它升到啥级别了么..我只能说..我..没..听..过…哈哈~不过我稍微查了下他,之前主要是写戏曲音乐的(或者只是重名?),那么估计应该不会升级的特别远吧,或者你有音频么?给我听听?



然后嘞,关于古曲那部分…我汗颜地表示自个没你知道的多….受教了!抱拳!就像你说的,的确那些个古曲现在正以改良了的版本存在着。不过稍微换个角度看,现在的这些改良版也的确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古曲”了。因为那些古曲的流传主要是减字谱或者工尺谱或者另外一些非主流记谱法,这些传统记谱法记载的不是音高,而是演奏方法,比如按哪个弦怎么弹之类的。并且跟现在的五线谱、简谱最大的不同是它们不记载节拍和节奏,只标注了大致的速度。所以现在的谱子都是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打出来的,不一定完全还原古乐。



再然后嘞,您随手更出来的那个部分,演奏技巧之类的,太专业了,恕我也不懂,当年这方面问题我还请教你来着。不过么..你吐完嘈把它跟音乐美联系起来了,我觉得可能就可以转化成“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追求‘难度’的做法?”吧….再因为当中的这个‘难度’是因为作曲家故意用一些怪怪的技法难为你们,所以再转换一下,变成“我们改如何评价这种用新技法创作民乐的尝试?”(我也不晓得你有木有这层意思,唉算了,就发扬你的跳跃式思维乱想了怎么地吧)



咳咳..要说这个么…先限定下对象,大概就是前面说的新作品当中的第二类吧,调性跟和声都比较模糊的手法更现代的那类。这种做法从大的音乐创新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必然的。就像西方勋伯格抛弃调性写无调性音乐或是各种先锋派的音乐实验一样,是因为音乐的表现力在一种体系内已经发展到极致再没什么前进的空间了,所以需要突破传统去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力可能性。对于民乐来说,如果一直停留在前面那第一类作品的范围内,作曲家和听众都会欲求不满,于是不断寻求新的技法。但是这种创新尝试带来了一些你所谓的“副作用”,其一就是你说的演奏难度,有些不存在与传统民乐规则中的新的音符组合的出现使得没法演奏(当然,也可能是作曲家不了解个别乐器演奏法的个人原因导致的,所以汽车尾气作品的大师是一直跟一个琵琶演奏家交流着创作滴),另外一个你也说到了,就是听觉上难以接受。(所以我是在整理你的思路吗尼玛????另外,原谅我纠结病又犯了,这里的听觉接受度也是相对的,人对于创新式作品总是不能马上接受的,但是随着审美的耳朵的不断发展,原来觉得难听的会慢慢能接受甚至觉得好听,这就是为什么巴赫的作品在同时代也不被接受但是我们现在觉得好好听!by the way,我其实还不知道你的听觉尺度在哪呢…你说的奇怪的变调和效果粗糙嘈杂到底是什么程度的)



你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用的句子是“对于音乐美的更高追求造成了难度提高的副作用?”….好吧我总算发现了,刚才我说的那么一堆其实是在帮你解释这句话,来证明的确是这样的。不过稍微调整下吧,改成“对于音乐表现力可能性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使得演奏难度提高,但是对追求音乐美也许会起到副作用。”你是这个意思不?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追求音乐美?这个问题太大了又太难讲清楚,我想等我再念几年研究生再回答吧哈哈哈(如果能顺利过关的话)。不过我前面提到的那俩作品,《火祭》和《唤凤》,是这种新尝试中很成功的作品,差不多算是音乐界内的共识看法吧,你可以听听然后找找自个的尺度哈~~~~~



嗯..就这样…相信你能理解我混乱的思维………..

鞑靼人舞曲 鞑靼舞曲 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

网友徐小U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蒋勋说宋词有提到,姜夔的《长亭怨慢》在广东地区被整理出来,用粤语唱,还有古谱(虽然很可能已经过种种修改)。

网友匿名用户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貌似大家都忽略了一個方面,而我恰好知道,我也只知道這個。

《三字經》曰:“爲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古代的“小學”既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總稱,可見,音韻學是古代文人必備的基本技能。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吟誦”沒有,所謂吟誦,就是古代的讀書方式,只不過1920年左右大家都學西方的朗誦,造成了千百年來中國傳統讀書法——吟誦的失落。

來一段今人的吟誦 陳涌海 吉它 《將進酒》

网友黄毅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我是外行,不过也曾心慕过音乐界。

古代音乐也分的
我觉得大部分都失传了。因为音乐不仅需要乐器、乐谱这些硬件。而且最重要的是口耳相传。
这点在少数民族中表现的相当好。
现在中原不少古音乐其实也就是“复原”的,具体有多少“保真度”这个就难说了。
比如胡笳十八拍。
有些甚至多次失传,多次复原。

诗词算音乐的,因为诗词讲究格律。轻吟慢诵,在我看来是有节奏性的。
而且很多诗词都需要伎女(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词)在酒席间弹唱。实在认为不算音乐的话,那就当是配乐诗朗诵吧。
百度音乐盒
这首歌是现在伪托古词调的,可以借鉴一下。

网友张大山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来福建漳州看南音,有霓裳羽衣曲

网友蒙面大侠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泉州的南音啊=-= 现在去泉州还有很多表演的 在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的泉州南音艺苑

网友沈sarah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大家讨论的好像都是宋词或者宫廷音乐这类的。
那个我提个外行话,宗教类的应该也算音乐吧 ,如果算的话,这部分的缺失应该相对上面2个要好一点吧 至少有个传承啥啥的。
还有一个就是戏曲了,应该也算吧。
还有当初很喜欢阿炳的原声的二泉映月 严格算起来这首曲子也不算他百分百原创 也是传下来的调子,应该也能算的上几分古乐吧

网友恒笑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个人比较喜欢古风音乐。对于古风,有古风诗词,古风文章还有古风音乐等等。而古风音乐对于流行乐来说,有属于比较小众的音乐,但是自从06年网络音乐开始,尤其是经过5sing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的推广以后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古风音乐虽然也有很多现代流行乐的元素,但是其中大部分的曲调是用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西方乐器只占了小部分,因而我觉得 古风音乐也可以算是中国古典乐的一种另类传承吧。再说了,古风音乐很多歌词是很古典而文雅的,也有直接用诗歌来做歌词的,比如:相和歌.子衿,就是用诗词作为歌词的。在古风音乐中,还有念白,文案等等,这些网上都有,题主可以自行查找了解。

网友蒙面大侠对[鞑靼舞曲]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给出的答复:
据我这个初级民乐爱好者所知,还是保留下来了一部分。
题主可搜索纳西古乐(唐宋风)
试贴一曲《水龙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1151/3850206342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参观记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是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过古动物博物馆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进一步了

博物馆奇妙夜:探秘中国古动物馆

博物馆奇妙夜:探秘中国古动物馆图文/米小妈妈 带着女儿走遍北京的大小博物馆是我和女儿的约定,零零碎碎的走了一些,因为各类准备不足,大有走马观花之意,孩子也只是沉浸在和妈妈一起玩耍的短暂娱乐之中。 很多父母心态应该和我大致相似

中国古城墙大全中 中国古城墙 纪录片

中国古城墙大全(中) 12,潮州城墙广东潮州市的潮州古城墙,始建于宋代,但为低矮土城;皇五年(1053年)重建,实际仅用了8个月时间。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将外城改用石砌,潮州的城墙始有子城和外城之分。从三阳门之南,环绕西、北一直延伸到金山后,全

海角亭—广西合浦—中国古亭7 广西合浦县属于哪个市

海角亭—广西合浦—中国古亭7亭——定义:有柱有顶无墙的建筑物。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亭以海角为名,是因此地当年滨

声明:《鞑靼人舞曲 鞑靼舞曲 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为网友醉南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