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闵维方书记畅谈人生与理想
文/ 陆烁
4月4日晚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教育学院院长闵维方教授受邀来到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朗润园万众楼里,为CCER以及北大其他院系的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学习的力量”的主题演讲。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的万众楼礼堂里座无虚席,同学们专程赶来,聆听闵书记人生旅途中的心得体悟和他追求理想的经验之谈。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林毅夫教授热烈地欢迎闵书记的到来。他首先介绍了CCER举办“人生·理想”系列讲座的背景和初衷。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经28年至今,已经取得了可以称之为奇迹般的成果,各方面的成绩都振奋人心。可以说,这28年是中国近现代史里最好的一段时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眼下,原来的社会价值观已经明显的不适应现今的经济状况了。由此带来的是,社会中很多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迷惑。北大的学生们作为时代的先锋,不仅身负推动国家经济腾飞的责任,更应积极地致力于整个社会思想精神的振奋和引导。所以,CCER策划了“人生·理想”系列讲座,邀请一批有经验、有思想的知名学者和老师来畅谈人生,与北大的学生们分享他们追逐理想的心路历程。
林教授高兴地说,在“人生·理想”系列讲座进行到第十讲的时候,能够请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作讲演,CCER的师生们都感到非常的荣幸和鼓舞。闵书记人生追求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闵书记本人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专家,他对人生的学习和追求历程更是有其独到的深刻体悟。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闵书记开始对他的人生理想之路娓娓道来。
学习改变命运
“我17岁离开学校到600米深的矿井下挖煤的时候,从未想到我今后会走到这样的道路。”闵书记回忆人生的第一句话就让在场的同学们吃惊不小,没想到堂堂中国最高学府的领导人的奋斗之路竟是从矿井开始的。
闵书记介绍,1968年,他高中毕业被分派到北京门头沟煤矿作采矿工,一干就是六年。他担任的任务是矿区最危险、最辛苦的掘径工作,需要深入到煤矿最深处,开辟采矿的通道。虽然很艰苦,但是他当时工作很认真,就是一心一意地做一个采矿工人。为什么后来能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呢?闵书记感慨地说,就是因为自己“爱学习的习惯”。受当教师的母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喜欢接受新知识。所以当时每天下班以后,虽然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他却没有像其他工友一样去打牌聊天来消遣时光,而是拿一本书,找一个角落静静地看书。在兴趣的指引下,他读了很多数理化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这为他以后在恢复高考时成功的应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这段经历,闵书记总结说,成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机遇,一是准备。让自己做好准备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学习。人不管要做什么,都要保持学习。学习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时,学习也能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闵书记引用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开篇第一句话:“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以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的突然兴起了。”何以古希腊能突然兴起?因为“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 闵书记讲道,古希腊文明兴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希腊人的善于学习,他们创造出的灿烂文明都是基于向亚非其他民族的学习。
学什么的问题
谈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闵书记接着就学什么的问题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首先,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学一点哲学。闵书记解释说,因为“哲学能提高一个人的品位。”哲学是对人类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一切智慧的起因与果实。青年学生们学一点哲学,可以提升思维的高度,拓展认识的视野。
闵书记还特别推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不是老生常谈,也不是政治宣教,”闵书记诚恳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套极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当之无愧地达到真理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有机统一。他还举了钱学森的例子来说明,钱学森海外学成回国后在科技领域获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他在一封信里说到,“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如果我早一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相信我在科研上获得的进步会更大。”
所以闵书记建议同学们不要被现今形形色色的世态所迷乱,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读一些哲学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对提高自己的素质以及未来的人生奋斗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要学习一些伦理学。闵书记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一个人的进步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曾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悼词里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还要大。即使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所以,闵书记建议在场同学们了解一些伦理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个人发展的根基。
再次,了解时事政治。闵书记引用古语:“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眼界开阔,思维才能开阔,才能有开阔的发展道路。在当今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必须关注时事,把握时代的动向,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抛弃。
另外,闵书记还建议大家多了解历史。历史不仅仅是可供聊天的谈资,闵书记说,它是你必备的一项修养。学习历史既可以增加人文素养又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明智,很多时候,它能教给你怎么做事,怎么做人。
最后,闵书记又强调同学们学好外语。当前社会和学校都很重视外语学习,但是,闵书记说,“实际上,我们很多学生的外语学习并未达到时代要求的程度。”他还指出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学外语的一个重要意义:了解不一样的思维方式。闵书记说,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那么简单,它还是使用者思维的载体和工具,会反过来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模式。所以,同学们掌握一种外语时,要注意体会它的内在逻辑和思维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这种语言,更能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种快乐
回忆自己的求学历程,闵书记觉得那都是美好的快乐时光。“我觉得捧一本书,静静地读,真是一种享受。”针对当前很多学生厌学的状况,闵书记认为,“这是因为你静不下心来。”当前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即使是校园里,学生们也难免被各种潮流、各种诱惑所左右。然而学习是需要静心的。你要凝神静气,摒除杂念,才能接受知识,获得头脑的改变。

而且,学习就像旅游,走得地方越多,越觉得世界之大。学习的东西越多,越能感觉到自己所学的有限。闵书记讲,他总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自己未知的知识和领域,于是产生浓厚的兴趣,按图索骥,继续探求新知。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比责任更有推动力。闵书记建议同学们要“善于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一定要以兴趣为先导。这样的学习发展之路才能走得远,走得好。
闵书记真诚恳切的讲座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头一次了解到闵书记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世界,听到他个人进步追求的心路历程。闵书记的经验之谈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和激励。同学们获得了很多学习发展的经验,也更加坚信学习的力量。
闵维方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教育学院院长。1968年8月至1973年8月,任北京门头沟煤矿井下采矿工、。矿团委干部。1973年8月至1978年2月,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干部。1978年2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学习,1982年1月赴斯坦福大学深造,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组织社会学第二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1987年6月至1988年8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任校长助理。1988年8月后,回国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曾任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常务副书记等职,并兼任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