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钊同学用粤语朗读《满江红》
用广东方言来念,就能感受到这首词的音韵之美,可以说中国所有的方言当中,粤语是最好听的之一。
中国人必须知道的诗词常识之六:
诗有古今,词没有古今。
唐代只有曲,没有词。
宋朝时,词才叫做词。
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严格的字数、平仄和押韵。
词既要讲四声,又要讲五音。

什么是词?
经常有一个说法,说某人是写古诗词的,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在概念上就是一团浆糊,一听就知道这个人完全是外行,我们有古诗,但是我们没有古词。我们之所以有古诗,是相对近体诗而言的,因为唐代产生了讲格律的近体诗,所以我们才有了古诗。但是词从古以来,只有一种。
隋唐之时,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品种,是施用在宴会之上的,叫做宴乐,亦称燕乐。与宴乐的曲子相配合而写成的曲词,隋唐人叫作曲子词,或直接叫作曲子。到了宋代的时候,才名之曰词。
词也可以叫做乐府、琴趣、渔笛谱等。也有人把词称作为长短句,比如辛弃疾的词集叫做稼轩居士长短句。它强调词的文体学上的句法特征。诗一般来说,句子都比较整齐,而词的长短则参差不齐,所以称之为长短句。
每一个词都有它的词牌。词牌就规定了你在这首词哪个位置该怎么押韵,在某个位置是平声还是仄声。每一句有多少字,这都给你规定好了。你必须按照这个来。
我们当年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邓拓同志,就说过一句话,你要填写满江红,你就要按照满江红的格律来。你不按照满江红这个词牌的要求去写,你可以叫满江黑啊,没必要叫满江红。
那么我们就需要讲一讲什么叫做词牌。词牌,本来的意思是指词的乐曲部分,最早的词牌同时就是词的题目,如《浣溪沙》咏西施,《江神子》咏江神。后来词的内容可以与词牌名没有太大关系,于是很多人做词,又会加上题目。有的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仍然去用浣溪沙咏西施,更漏子咏更漏,就是用的词牌的本来的意思,叫做本意。
懂音乐的文人,按照乐曲的旋律,填进字句,给歌女演唱,便叫作填词,或者叫倚声。
不过,后世大多数文人的音乐素养不够,音乐素养高的人,是屈指可数的。
比如北宋的柳永、周邦彦、李清照非常懂音乐。南宋的姜夔、张彦、吴文英这些人,非常懂音乐。
但绝大多数人不懂音律。那怎么办呢?找范本,找懂音乐的人写出来的范本,照着范本逐字逐句的扣平仄。
根据平仄来确定,怎么写。所以后来就产生了一种参考书,叫做词谱,就是把古人的那些词的平仄归纳出来,做成了一个规定好了平仄的谱子。它不是音乐的谱子,是平仄的谱子。
李清照批判过这个问题。
李清照说,词和诗不同。
诗是只要讲平仄的,词是既要讲四声,又要讲五音的。
平上去入四声,有的地方是用仄声字,但是你用去声字,用上声字,都是不一样的,唱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个就需要你懂音乐。还有讲五音。
什么叫做五音呢?
唇齿牙喉舌。
就是你的声母的发音部分在哪里,你的韵母的韵头的发音部位在哪里。
比如说,z,c,s这是舌音。j,q,x 这是齿音。
李清照有一首声声慢,头十四个字,大家都很熟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徐老师演示宋代“寻、觅、冷、清、凄、惨、戚”这些字的读音)
寻、觅、冷、清、凄、惨、戚,全部是用唇齿之间发音的字。如果用李清照那时的读音来读,就可以感觉到,仿佛所有的舌头和牙齿都是黏在一块的,张不开嘴。
太了不起了。这个女诗人藉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很多话想说说不出来。
这就叫讲五音。
可是这个太麻烦了,只有真正懂音乐的人才能做的到。
所以后来的文人,就把词当作是一种新的格律诗,还是按照诗的平仄要求来写词,但是词的平仄要求比诗还要严格。
所以他们是根据这样的平仄去填的词。
PS: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讲座有很多需要发音的部分,比如伟钊用粤语朗读《满江红》,比如徐老师对一些字的古代发音的演示,比如徐老师演唱辛弃疾的《水龙吟》,包括给现场观众演示吟诵,这些需要去感受声音的部分,以及徐老师生动演绎的诗词之美,我们的笔记里无法展现。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