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蜗牛去散步的启示
XXX,是非常聪明但也是极其调皮的孩子。每乐课总喜欢跟我唱反调:叫他把书放在桌角,他偏偏拿它当话筒;叫他拍节奏,他偏偏趴在课桌上;叫他轻声读,他偏偏大声叫嚷??越是拿眼瞪他,他越时不时地发出几声让大伙儿捧腹大笑的怪叫,制造一些状况影响其它同学上课。然而稍稍严厉地批评两句,更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倔强神情;有时还一幅吊儿郎当的样子,侧着身子一只手靠在椅背上,身子富有节奏地一晃一晃??忍无可忍之时,难免在头脑里蹦出放弃他的念头,不理他。可哪知其他的学生有样学样。这不,这段时间,我没来教室,他们就叽叽喳喳,看到我的身影又立马闭嘴。于是,每次一来教室,我就板着脸严词厉颜地训斥一番再上课。可收获甚微,即使这一秒他遵守了,下一秒某个角落又开始“骚动”。我生气却无良策,心里别提有多郁闷。无奈之余,我觉得这个孩子简直是我的“克星”,纯粹是个“小神经质”。我想,如果我再这样下去,我也会成了“大神经质”。想到这,我仿佛看到他此时就站在我的面前,一股无名的火立刻窜上心头。
翻着手中的书努力平息自己的火气,这时,一则故事吸引了我的目光: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看罢文章,我陷入沉思:“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两者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似乎后者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与爱心”,允许蜗牛以蜗牛的速度爬行。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让蜗牛获得成功的机会。而前者的“我”,似乎恨不能让蜗牛健步如飞,反而陷入“蜗牛不肯爬行”的尴尬境地。
反思自己,似乎我常常有前者中的“我”那样的迷茫与急噪,看到学生的不良表现,我总是及时地采用严厉的方式纠正,不是根据早已定下一大堆的规矩进行处罚,就是“怒发冲冠”。尽管如此但收获甚微,我似乎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那么用“蜗牛牵我去散步”的
耐心与爱心对于XXX行吗?试试吧,就当他是自己的孩子,耐心地试试吧。
我终于深刻地理解了高尔基说的话:“爱孩子,母鸡都会。所不同的是教育,它是人类的专利。”学生不好,那只是我们教师带着有色的眼镜,从而漠视了他们的闪光点。其实正是那些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当你出于爱,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出于从心底里的赏识,有意识地夸赞他,夸到他灿烂发光,有时真的能奏奇效。这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从这一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来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密汁。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学生、赏识学生,就像喜爱自己的孩子。不但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对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和蜗牛去散步”,我们要有“让蜗牛牵着我们去散步”的耐心与爱心。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等待,允许“蜗牛”以“蜗牛”的速度爬行。不制约“蜗牛”,不打击“蜗牛”。因为“蜗牛”是可爱的,我们的微笑是免费的,而“蜗牛”的进步更是常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