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马英九先生之抗战纪念文章。也想表达一下大陆青年之看法。
首先,两岸一直以来的对日态度,差异不大,战前战中战后,对战争之记忆,互为补正,趋于全面,且历久弥新,这是一个前提。谁是本家,谁是异族,谁是战友,谁是敌人,也清晰无误。至于谁是家中老大,谁是老二,在拒绝更进一步对话的前提下,探讨意义不大,且略显低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且属自家事务,可多协商,家丑多不外扬,谨防在日本人面前让这成为新笑柄。历史遗留问题,交给历史去解决,起码不新生事端。相信21世纪之华人素养,尤其是政治能力,化解此矛盾并非难事。同根相生,揖让之间,尽显风度智慧。
您在此文中所提之诸位英烈,对于大陆年轻人来说,多为初识,但相信通过您之绍介,会有更多人去关注和了解。相信不管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不管是牺牲了数百位将领的国民党军队,还是牺牲了相对较少高级将领的共产党军队,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如果非要以数量来计算,是要得出什么结论呢?当然,作为历史研究,应该在证据确凿基础上,不断提醒当政者更新认识。但在历史研究上,两岸也不应各搞各的,面对的是同一历史,谅解与共识是大势所趋。
当然,马先生文中所提到,国军在抗战时期受到了来自多方的攻击,想必也非空穴来风,但以此并不能说明大多数的情况,在具体战斗的部署和行动中,总会有一些掉链子的人,也会有一些听信谗言的人,相信熟读史书的你我,并不感觉惊讶,比如汉奸卖国贼,一直都有出现,这才是真该反思的,并不应指桑骂槐,事后诸葛。 时过七十多年,重提此事,虽显必要,但不合时宜,作为学术研究之成果,必然应一板一眼,不容搬弄是非,至于从政客口中说出,还是增添了几分别样气息。在纪念文章中,提及这些,恐怕会喧宾夺主,有失风度。
探讨谁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大,谁的付出多,谁的牺牲大的问题,首先要端正态度,非要逼另一方去承认什么,非明智之举。但也不必过多担心,事实胜于雄辩。毛公和蒋公二人的理念和态度,修为和胆略,差异较大,但也有多次愉快接触和会心合作,可各自歌颂,各得其所。的确,在大陆出现之蒋公形象,与其事略原本,或有出入。不能完全表达史实,但也不要完全责怪,事出有因,且这个因作为政客的您更心知肚明。其实,熟读史书之后,会发现历朝历代此种现象或多或少,均有发生,所谓成王败寇,所谓“隔代修史“,历史局限性总是难以摆脱。

具体抗战实力之悬殊,抗战之艰难,损失之惨重,是今日之华人悲痛之源,也正可借此酝酿成为民族空前团结和前进发展之动力,所谓福祸相依,祸中生福。至于对抗战之态度与能力,大可不必怀疑,也不必过分清晰,非要分你主我次,三六九等。站在对方角度一想,心情释然很多。但应据当时之时势,各种记载,详细考察,两岸专门研究机构或应借此加强会商研判,摈弃成见,以史为鉴。但你我非在当时,以今日之安思当时之危,可取其意但不可夺其旨。今日我辈,多数乏亲身参战之经历,仅以道听途说和部分档案来臆断当时之情况,或又加上部分影视剧之改写渲染与夸张,导致戏说成分过重,而令人哭笑不得,这是两岸同感,也实为不幸。唯有摈弃一些低级做法,真正将力量用到沟通对话与互促互进上,才是正道。
如所批评,大陆方面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疏漏和偏颇,人为因素占一部分,客观情势也绕不过,总之对对错错,分分合合,走到今天,这正是摸石头过河,机遇与风险并存。但如马先生有所耳闻,自习近平主席上台之后,大陆所发生之风气变化,是中华民族之喜之福,于此次阅兵也能感受一二。大陆情况之复杂,马先生可能未有亲身经历,习主席之重担与操劳,相比你我绝对是数倍之重。身担华夏民族之复兴大业,我们当相心比心,互相勉励,更要心平气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信您表达的真知灼见和善言善语,大陆也正在仔细思忖,着力改善。
今日之两岸青年,或有遵从某些教科书,或从影视剧中的画面和桥段,去肤浅认识和理解当时之境况,浅尝辄止者多,以为了解到了史实的全部,实则是破碎和歪曲的史观,这是危险的。部分青年,所作之判断,多有偏颇,又加上出语迅速,途径多元,不加深思,好打嘴仗,隔阂加深,这才是我辈更应该大力防范和着力解决的。我想此问题,对于两岸之历史文化研究者、媒体从业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来说,尤应该冲在前面,率先垂范,改善积弊,引以为戒。必须保证不再新生事端,而在旧有恩怨上,逐渐达成谅解。借此日隆重纪念之契机,刷新一些认识才能达成更多共识。破除此弊,须在宏观正确的主旨下,排除新生枝桠,以矛盾为焦点,直击要害,多进善言,同力化解。
至于马先生所讲抗战中之具体细节或者个别人士之表现,如有充足史实辅证,相信不会被忽视,我们对外邦的历史研究都讲究证据确凿,何况本邦呢?中华民族之事业,伟大光明,任重道远,须合力而为,互帮互助,共赴前程。但实际上70年前,两党力量之对比,尤其是军事之强弱,经验之多寡,人财物力均不对等,但同仇敌忾,能者多劳。至于非要分个百分比,或者要将贡献比重和名声旗号做个一百八十度回转,我看也未必聪明。原因在于,解放战争之恩怨直接会影响到抗日战争之恩怨,因为两者相连,由抵御外侮到内战,都属民族不幸,当时你死我活之劲头,埋下了很多难以言说的“禁区“,站在不同立场上,结论自然不同,这部分并不应强求,政党之间有恩怨,这在世界大局中亦属常事,但应该保持适度原则,并坚持对话。
马先生所作之文,令大陆青年视野又开,会增加新粉丝。晚辈在此希冀,应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面对新的挑战,以更大的合作和更深的理解,来消除此前不快,相信两岸一心,大业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