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霍去病
国籍:西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出生日期: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逝世日期: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职业:大司马,骠骑将军
主要成就:抗击匈奴,封狼居胥
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爵位:冠军侯
谥号:景桓
葬处:霍去病墓(陕西省兴平县东北)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霍去病的忠君爱国,从一件轶事中可以表露。相传汉武帝看到霍去病讨伐匈奴驰骋沙场,立了大功,为了犒赏霍去病,特地指派了工匠修建一宽敞华宅。竣工后,汉武帝让霍去病先去过目、了解是否如意,但是霍去病却向汉武帝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爱国忘家,壮志凌云,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
然而霍去病也有缺点,他少年新贵,有纨绔习气,不爱惜士兵。史书上说汉武帝专门令宫中服务部门为他准备饮食,竟然有十多辆车之多。还军时,“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色”。在塞外时,战士缺乏粮食,霍去病却在军营中踢蹴鞠的游戏。但是,将士们仍然愿意为其效命,漠北大战之后,因汉朝军功封侯制度,许多卫青的部下都来投靠霍去病。
《史记》记载,霍去病在一次打猎中,射死李广之子、李陵的叔父李敢。历史记载,是因为李敢曾经刺伤霍去病的舅舅卫青。李敢击伤卫青的理由为:李敢的父亲是老将军李广,在西元前119年出征匈奴漠北时,卫青因为汉武帝密信不要让李广打先锋,遂安排李广领兵到东路支援,但是李广在沙漠中迷路,延误了合围单于的战机。后来,卫青使人查问李广失期的原因,好上报天子,但是李广因为失期,将会受到军事制裁而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属,认为是卫青陷害李广,动手击伤了卫青。虽然卫青对这件事情没有追究,但是他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够原谅下属冒犯舅舅,论公是以下犯上,论私是打伤亲人,没过多久霍去病在甘泉宫射猎时将其射杀。汉武帝事后用“李敢被鹿撞死”了结此事。汉代最年轻的战神霍去病:试论霍去病的几次战役
导读:西汉名将霍去病数度出塞痛击匈奴的赫赫武功,因而被封为西汉战神。然而这位汉代最年轻的战神成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一直以来都想写一篇关于霍去病数度出塞、痛击匈奴的文章,因为历来评说此人时都由于其浓重的传奇色彩、显贵的身份而让我们忽略了其成功背后的客观规律,但霍去病的胜利就是摆在那里,六击匈奴、每战皆捷,你说他天幸也好,说他处处有优先权也好,但请不要忽视他每一次孤军挺进,每一次面对强敌,每一次以少战多时所承担的凶险、困难和艰苦卓绝。这绝对是需要大决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能做到的,而我对霍少历次战役的总结就是六个字―玩的就是心跳。
一.初战-小试锋芒、崭露头角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尚不满十八岁,以骠姚校尉衔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即历史上的漠南之战),由于霍的一再请战,卫青挑了八百名勇壮骁骑归其指挥,初披战袍,霍少没有任何实战和指挥经验,凭一腔热情和血气之勇带着八百精壮离大军数百里,偷袭得手,“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大胜而还,战果空前,消息传来汉武帝十分高兴,赐封“冠军侯”,取其勇冠三军之意。
此战,霍去病年青、骁勇,没有经验,能一战封侯确实有运气的成份,八百骁骑虽然悍勇,但大漠中敌我不明,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之、血本无归,(汉匈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苏建、李广都有这样的经历,赵信也是在寡不敌众部下将尽的情况下复归匈奴的),而且出发时也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处女作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
但是此战对霍少和整个汉军来说意义重大,那就是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路、摸对了门,对于霍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太多了,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这里也总结一下长途奔袭战法的基本条件:部队必须骁勇,要求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行动迅捷,出击凶猛、号令严明、整齐划一,几百人乃至数万人进退有如一人,机动性强,快打快收,决不恋战。而长途奔袭战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必然是以少打多,人多了,部队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闪击战的迅疾和暴突威力就发挥不出来,所以观霍的以后几次战役虽然统兵越来越多,但其以少打多的性质从来没变过。
一代名将横空出世,这位大汉朝最耀眼的将星甫一出场就以其势不可挡的锐气、充满新意的战法、崇尚进攻的风格昭示了汉匈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击阶段,汉军横扫大漠,称雄塞外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二.首战河西——一战功成,铁军立威
初战令霍去病脱颖而出,所以在下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中他成为汉武用将的首选人物,在这里与其说霍去病喜欢冒险,不如说汉武本人更喜欢冒险,骠姚校尉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汉武的这次河西之征任用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为主帅单独统兵一万进击河西多少有些试探的成份,让霍去病去放手一搏,碰碰运气,很同意他的观点,汉武急于打破双方各占胜场的胶着状态,渴望均势的突破,放眼朝中诸将,最能贯彻他战略意图的恐怕就是这个天赋极高而尚缺火候的冠军侯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出发,攻打匈奴。霍去病果然不孚众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逾乌盭,讨脩濮,涉狐奴,历五王国,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
这是霍少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大兵团试验战,结果大获全胜,战果辉煌,一扫过去与匈奴战争的颓势,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少终于有机会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在他之前恐怕没有哪一次的战役,哪一个将领以这样的大兵团打过这样的大穿插、大迂回战,六天中转战五国,长驱直入,高歌猛进,集中优势兵力在连连攻破河西的五个部落后,避开浑邪、休屠二王的正面防御工事,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东急驰1000多里至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合短兵与卢候、折兰二王鏖战于皋兰山下。
霍去病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军无定势,不按常理出牌,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对于其神出鬼没的运动战很不适应,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河西大捷为汉军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术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机会,也证明了该战术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汉军因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相应的后勤补给、粮草武器运输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初步获得了解决方案。
霍去病简介 西汉武帝刘彻的冠军侯霍去病生平
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怀孕后发生了馆陶公主绑架且欲杀卫青一事,事情败露后卫子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卫青被任命为建章监,与长兄卫长君一起加官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秦只能寄希望于修筑长城进行消极防御而汉朝却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时任太中大夫的卫青。
前130年(元光五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出身“骑奴”,第一次出塞领兵的卫青,出上谷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敌七百。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前123年(元朔六年),卫青领军二出定襄,史称漠南之战。十八岁的霍去病第二次跟从卫青出征。卫青任命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带领八百骑兵,做为一支奇兵脱离大军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奇袭匈奴,打击匈奴的软肋。此仗霍去病斩敌2028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食邑二千五百户。
前121年(元狩二年)的春天,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此战后,汉武帝加封霍去病二千二百户。
霍去病和卫青是什么关系? 霍去病和卫青谁厉害
导读: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朝著名大将,两人多次征战,打败匈奴,保卫了汉朝不再受匈奴的侵略。那么,卫青和霍去病有什么关系,两人都是怎么死的?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找不到象卫青和霍去病这样一对名声显赫的名将组合了。两个人既是舅甥,又同为大汉帝国的将军,都在征伐匈奴的战斗中立下丰功伟绩,两个人就象双子星座一般,在名将的银河中格外引人注目。
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是舅甥,但两人的出身却截然不同。
卫青是私生子,自幼和生父后母生活在一起,后母及家人都不喜欢他,"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少年时的生活比较困苦,成年后还因为武帝的皇后阿娇嫉妒卫子夫受宠,差点被当成出气筒而死于非命,幸亏被公孙敖冒死救下,不过也算因祸得福,武帝为了这件事大发雷霆,赌气似的将卫青破格提拔,卫青就此走上了一代名将的漫漫征途。可以说,卫青的发迹可以说是非常偶然的,虽然卫青和卫子夫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但能受到武帝的提拔,感觉上武帝有赌气的因素:你陈阿娇不是要置卫青于死地么,我就偏偏要提拔他。不管如何,卫青就这样被推到了历史的舞台前。
[img][/img]
而霍去病则不同,按现在的话来说,霍去病是含着银钥匙出身的,霍去病也是私生子(看来这是卫氏的传统8-P),但他却是跟着母亲一起嫁到了詹事陈掌家,一直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的贵胄生活,"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可以说顺利的不要再顺利了。同是私生子,境遇两重天,不同的生活经历给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卫青为人恭谨谦和,沉稳如山;霍去病为人豪爽张扬,性烈如火。两人虽同为名将,但个性迥异,这在各自的带兵风格中体现的尤为清楚。
霍去病和卫青谁厉害
就他们参加的战斗来说,卫青大局观十分强,很会指挥大军团战斗,属于大元帅的性质;霍去病战术观比较强,适合小规模的军队战,属于大将性质。
霍去病的妻子是谁? 关于霍去病的妻子的传说
霍去病是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的儿子、孙子史书上都有详细记载,但是霍去病的妻子史书上却没记载,所以关于霍去病的妻子有着种种的传说。
关于霍去病的妻子传说一:霍去病的正妻霍嬗,(?-前110年)字子侯,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子,生年不详,生母未见史书。霍去病死后,霍嬗袭冠军侯爵位,为侍中,颇受汉武帝疼爱,有意等他长大以后用为将军,继续霍去病的功业。《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但是,六年以后的元封元年(前110年),霍嬗从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史记·封禅书》“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后不久暴卒,谥号为哀。霍嬗死时可能只有十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嬗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为奉车都尉,从封泰山而。无子,国除。
霍嬗是霍将军的嫡子,霍去病肯定娶了正妻的。
关于霍去病的妻子的传说二:霍去病的妻子估计是一位地位卑微的女性。
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霍去病无妻,但死后由其子“霍嬗”继承爵位.霍嬗的生母只字未提,所以霍去病的妻子估计是一位地位卑微的女性。
关于霍去病的妻子的传说三:霍去病有没有妻子,霍嬗是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去病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日景桓侯。子嬗嗣。嬗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为奉车都尉,从封泰山而薨。无子,国除。
[img][/img]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身旁的一个近身侍卫,也有传说是一个太监,因为想得取功名,所以利用汉武帝思念霍去病的感情,自己对汉武帝说请旨作霍去病的儿子.汉武帝很是感动,就封了他功名.他的年龄估计跟小霍也差不多,却因这层关系得以享受荣华。
关于霍去病的妻子的传说四:霍去病喜欢卫子夫的大女儿,但是他英年早逝,天妒英才!
霍去病是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两人抗击匈奴功绩显著,并称为“帝国双壁”。他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谥“景桓”。霍去病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并立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关于大英雄霍去病的妻子的传说也众说纷纭,但是历史无法还原,霍去病的妻子只能留待大家猜测了。
霍去病怎么死的 霍去病为什么24岁就死了?
霍去病之死:霍去病(前140-前117),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为什么24岁就死了?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他?朝廷又为什么要掩饰?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谜!
霍去病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十七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霍去病,一个代表着青春、勇武与奇迹的名字。
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
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划上了生命的句号。仿佛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耀眼夺目,但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千百年来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西汉战神少年英雄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为什么24岁就死了?
与霍去病同一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死后的葬礼描述的十分详细,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再到墓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及为什么这个威名赫赫的无敌战将会在风华正茂之时早卒。
如果有人认为霍去病去世时匈奴已经无力再战,霍去病的死对历史进程根本没有影响,所以史官对他的死可记可不记。这个说法真是大错特错。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漠北大战后,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遗使和亲,汉朝派任敞出使,与匈奴谈条件。然而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决心发动又一次的对匈战争。“汉方复收士马”,积极的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这次很可能彻底摧毁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战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离世,对汉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会对外公布一个死因,否则怎么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交待。然而司马迁居然将此遗漏掉了,他不厌其烦的详述霍去病的葬礼,却单单漏掉了最关键的主因,简直是不分轻重之至。
纵观司马迁论述汉匈战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他从底层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这些消息大多只是肤浅的,琐碎的。真正对战争起作用的决策谋略和大政方针司马迁没有记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分轻重,偏激狭隘。
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没有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获知这些重要消息的途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记录历史。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只能记轻,无法写重,因为很多重要的事,隐讳的事根本不是他这个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谜!
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说。
汉代名将霍去病死亡真相:并非瘟疫是自杀?
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薨逝,时年23岁。关于他的死因,流传较广的说法主要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退隐三种,但是都经不住推敲。
首先,史书中从未见霍去病身体有何不适的记载,而且与霍去病同一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关于此事的记载也颇值得玩味。他在《史记》中只用了一个“卒”字来写霍去病之死,却详细记载了汉武帝为霍去病举行盛大葬礼的全过程。以其写史的态度,这只能解释为他根本就不知道霍去病的死因,也就是说官方有意隐瞒或者封锁了消息。至于病死之说,只怕司马迁本人也是不相信的,所以才没有将这种说法写在《史记》中。
其次,霍去病之死是在元狩六年,而漠北大战是在元狩四年,什么样的瘟疫能有这么长的潜伏期?如果是死于瘟疫,那么沾染上瘟疫的人自然不可能是霍去病一人,但是史书中并没有将士因为瘟疫大面积死亡的记载。
最后,漠北大战后,汉、匈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遣使和亲,汉朝派使者与匈奴谈条件,可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于是武帝决定再一次发动对匈战争。在这个时候,三军主将霍去病退隐,无异于拿军国大事当儿戏。
而通过对从漠北之战到霍去病死时的两年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的分析,就会发现霍去病之死另有隐情。这期间发生的事主要有以下几件。
第一,汉武帝尊霍抑卫。
自霍去病受封冠军侯起,汉武帝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军中培养霍去病,同时打压卫青的地位。汉武帝的这种行为在漠北大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史记》载,在汉武帝的战略决策中,迎战匈奴大单于的任务原本是落在霍去病身上的,只是阴差阳错,大单于却与西出定襄的卫青军团遭遇了,一番恶战之后,匈奴败退。之后东出代郡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追亡逐北,才创下不世之功。在战后的封赏上,汉武帝尊霍抑卫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跟随霍去病出征的将士大多都得以封侯,而大将军卫青不得加封,军卒皆无封侯者。
作为汉武帝朝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卫青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重情重义,众人都乐于听命于他。那么汉武帝为何要借助扶植霍去病来打压卫青呢?因为卫青身居高位,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妻子是长公主,这些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尽管卫青本人一直谨小慎微,但是其集团的势力实在庞大。所以汉武帝必须想办法来抑制卫氏集团的势力,这个办法就是尊霍抑卫。卫青与霍去病是何关系 卫青与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卫青和霍去病: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朝著名大将,两人多次征战,打败匈奴,保卫了汉朝不再受匈奴的侵略。那么,卫青和霍去病有什么关系,两人都是怎么死的?
卫青的母亲是卫媪,卫媪跟第一任丈夫卫姓男子生下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者三个女儿是卫君孺、卫少儿、卫子夫,儿子就是卫青。
卫青姐弟四人,少年时都是平阳公主府的仆人。卫少儿,原平阳公主府的侍女,和平阳县小吏霍仲儒私通,生下儿子霍去病。霍仲儒不敢承认自己与公主府的女奴私通,并不承认尚未出生的孩子,回去后另娶妻生子。所以霍去病的身份是私生子。霍去病少年有成,卫少儿才告诉霍去病他的身世。
卫少儿也后来嫁给了詹事陈掌。
由此可见,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子夫当上汉武帝的女人以后,卫青不断的征战天下,建功立业。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从此,霍去病便跟随卫青一起领军出征,打败匈奴。
[img][/img]
霍去病打败匈奴跟随卫青一起班师回朝以后,公元前117年,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因为打仗时身体受伤没好,病逝了。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公元前106年,卫青也病逝了。
霍去病杀李敢之谜 揭秘霍去病为什么杀李敢?
一:李敢伤卫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记》记载: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从这一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敢获封为关内侯,出任郎中令,“顷之”李敢因父仇击伤卫青。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敢因为父仇所以不顾性命的去找卫青拼命,这符合一个刚从沙场上下来的军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质朴的个性。卫青事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将此事隐瞒,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让的个性。
二:漠北大战后武帝为何尊霍抑卫
霍去病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梦魇。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3场战役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漠北大战后,霍部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卫部日渐裒落,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日薄西山,照此发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卫青之势。卫霍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对家人重情,对朋友重义。看看漠北大战时他身边的将领就可知其为人,公孙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孙贺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继子,李广是皇帝派给他的……
这就是他的个性,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从来不会说不。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家族利益,是卫氏家族最理想的保护神。
反观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的得力手下几乎全是匈奴降将,选的将士都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一切只着眼于战场,没有一个沾亲带故的亲友,没有一丝人情可讲,甚至连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
这种方式保障了他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但是他却失去了以卫氏为首的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们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卫氏家族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可以说,霍去病虽然出自卫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着卫氏的利益。
武帝为什么要暗中尊霍抑卫?就是因为霍去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赐予的,他没有形成一个利益群体,跟着霍去病而获得荣华富贵的都是底层之人,大多数还是匈奴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没有拉帮结派的可能,不构成政治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