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与房颤患者对所患疾病了解有限,尤其对潜伏在房颤背后危害性极大的脑卒中这只“猛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吴书林指出,通过认清房颤真面目,提高房颤患者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意识。
房颤,通俗来说就是心房颤抖。正常的心脏是有规律地跳动,“颤”就是心房跳得不规律了,两个心房不工作了。原先心房、心室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只能由心室单独完成。
房颤患者的心房就像生了“抖抖病”,每分钟颤动的频率高达300次—600次。这种极不协调的“乱颤”,会使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导致心悸、眩晕、晕厥、气短、胸闷等症状。
吴书林提醒,房颤有一定的隐匿性,当发生心慌、心悸等疑似症状,需及早到医院做个心电图,就能确诊是否有房颤。
有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过往,房颤大军以老年人为主,可近年来,门诊上中青年患者并不鲜见,尤其是高节奏工作状态的白领人群,更容易中招。
“抽烟、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不断加重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使房颤提前发生。”吴书林指出,中青年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调整饮食习惯,定期体检。
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会淤滞在心房,会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脑部供血,就会导致脑卒中,即人们常说的“中风”。
房颤是脑卒中这头“猛虎”的诱饵,会将脑卒中的风险提高5倍,且房颤相关性卒中会比其他病因引起的卒中危害更严重,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据调查,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所以,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减少中风的风险和危害。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
谈到预防血栓形成,不少人以为阿司匹林是“首选”。但事实上,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效果较好。“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有限。《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更推荐像华法林、达比加群酯这类作用于凝血因子的口服抗凝药物。”吴书林说。
吴书林指出,在选择房颤抗凝药时应注重的是所选择的抗凝药对缺血性脑中风的预防效果是不是好,药物能否持续24小时稳定地保护房颤患者免于中风威胁,以及它的安全性,不要只图一天一次用药方便。服用抗凝药时可采取一些小技巧,如以整杯水服下、与食物同时服用等,以减少和消除消化不良,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

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 我国将建三级防治网
6月24日是世界脑卒中日,新近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显示:脑血管病已居中国居民因疾病死亡原因首位,如果不加以控制,中国第一个出现“井喷”甚至“海啸”的慢病可能就是脑卒中。
近日,由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以下简称“脑防委”)主办的中国卒中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透露,脑防委将联合各省区市卫生计生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成包括十余家“国家示范卒中中心”、百家“高级卒中中心”、千家“卒中防治中心”的三级卒中中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