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盘老槊解《手臂录》
译文解析目录:
《手臂录》一 自序
《手臂录》二 石敬岩枪法记
《手臂录》三 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
《手臂录》四 枪法圆机说
《手臂录》五 枪式说
《手臂录》六 六家枪法说
《手臂录》七 杨家枪说
《手臂录》八 竿子用法说
《手臂录》九 枪根说
《手臂录》十 闪赚颠提说
《手臂录》十一 脱化说
《手臂录》十二 短降长说
《手臂录》十三 临阵兵枪说
《手臂录》十四 “古论”注
《手臂录》十五 二十四势图说
《手臂录》十六 戳法
《手臂录》十七 革法
《手臂录》十八 步法
《手臂录》十九 行着
《手臂录》二十 枪法微言
《手臂录》附一 峨嵋枪法
《手臂录》附二 梦录堂枪法?
《手臂录》一 自序:
用兵以戚南塘之旗鼓为初门,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击刺抑末矣!然不能此末艺,则不敢身至阵前,无以定将士勇怯,而行不逾时之赏罚,人无畏心,战何能胜?况又平日所用教师,多被诱于花假,以误士卒乎!
虽然,殳何人而敢言此?唯以壮年所广集,汇为一编,以定其邪正浅深,贻之子孙而已!
余所得者,有石家枪,敬岩也;峨嵋枪,程真如也;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枪,其人不可考;少林枪,余得者洪转之法;汊口枪,则程冲斗也,有《耕余剩技》、《少林阐宗》、《长枪法选》诸书刊印行世。此七家者,其法俱存,余若金家枪、拒马枪、大宁笔枪等,尚有十余家,名存而无徒,书又不传,无可考据。应由技术浅小,虽取名一时,不足以传久故也。
今就七家言之,真如一门而入,一师而成,一于纯者也。敬岩遍历诸家,年将四十,始遇德长,重下本源工夫,而得返正,及乎晚年,棍棒刀牌,皆成枪法,化杂以为纯者也。二师身二,而法则一也。沙家竿子长软,别为一门。杨家器在长短间用之,亦兼取长短之法。此三家皆不杂棍法。
马家以杨家为根本,而兼用棍法。少林全不知枪,竟以其棍为枪。故马家法去棍犹有枪,少林去棍则无枪也。然少林刚柔相济,不至以力降人。冲斗止学少林之法,去柔存刚,几同牛斗。而今世冲斗之传,江南最盛,少林犹不可得,况其上焉者乎?
总而论之,峨嵋之法,即精既极,非血气之士日月之工所能学。沙家、杨家,专为战阵而设,马家、少林、冲斗其用于战阵,皆制胜之具,惟江湖游食者不可用耳。
钟王之手,亲纸以成字者,毫端也。为毳(cui细毛)、为苘(qing捆绑笔毛的细绳)、为胶、为管,皆所以成此者也。善将将之君,敌忾以奏功者,击刺也!为旗鼓、为队伍、为虚实,皆所以成此者也。闻击刺而小之者,在武乡、谢艾、韦睿,余乃心伏。取子恒《典论》之语,而名为《手臂录》。
时戊午八月,沧尘子吴殳修龄撰
译文:行军作战,以戚继光擅用旗鼓指挥而名列第一,以孙武操控军队虚实兼备而达到极致,至于士兵所用的劈刺技法,不过是最下等的技艺。
然而,如果不能掌握这类下等技艺,就不敢亲临战场,也就无法判定将士是勇猛还是胆怯,以及适时地施以赏罚。将士不明白何处危险,作战又岂能胜利?何况日常雇用的教师,无不被其华而不实的技艺所诱惑,从而深深地误导士卒!事实就是这样,可我吴殳算什么人?怎敢说这种事?我仅能将年轻时大量搜集的劈刺技法,编汇成书,来论定哪些技法是邪说,哪些是正道,哪些肤浅,哪些深奥,从而流传后世子孙。
我所搜集的技法有:石家枪(石敬岩枪法)、峨嵋枪(程真如枪法)、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枪(杨、沙、马的枪法鼻祖已无从考证)、少林枪(我学自洪转的枪法)、汊口枪(即程冲斗枪法,有《耕余剩技》、《少林阐宗》、《长枪法选》等书刊印流传于世)。这七家枪的技法都流存至今,其他的像金家枪、拒马枪、大宁笔枪等还有十余家,枪法之名虽在,但实际上已失去传承,更无枪谱流传,已无法考据其真正的技法。其原因应是技法紧密难练,虽然在一段时期内有名,长久下来还是不易流传。
目前仅就七家枪法而言,程真如仅学自一派,始终是一位师父传授,故尔真如的枪法很纯正。石敬岩学遍各派枪法,年近四十,才遇到刘德长,即而重新从基础练起,得以回至正道。到晚年的时候,长棍、大棒、长刀、藤牌都能用作枪法,将所学杂项化作纯正的枪技。二位师父,二个身躯,而枪法却同为一种。沙家竿子长而腰软,另成一派。杨家枪长度在长竿、短枪之间,选取长竿和短枪的技法进行应用。这三家枪法都没有掺杂棍法。
马家枪吸收杨家枪法,作为本派的枪技,并兼用棍法。少林根本就不懂枪,竟然把自家的棍法当作枪法。所以说马家枪去掉棍法还有枪法,少林去掉棍法的话就没有枪法了。然而少林枪法刚猛与阴柔互补,还不至于光靠蛮力来赢人。程冲斗止步于学来的少林枪法上,并抛掉阴柔,仅图刚猛,如同斗牛角力一样。现今程冲斗枪法的流传,以江南最为盛行,这些后学之徒,连少林枪法都没有完全掌握,何况程冲斗改造过的少林枪还会有枪法吗?
总而言之,峨嵋枪法,精细至极,并非莽撞之人花上几十天几个月的工夫就能学成的。沙家枪、杨家枪专门为对阵作战而设置,马家枪、少林枪、程冲斗的枪法如用在战场,也都能成为克敌取胜的军用技法,唯独走江湖校技的人不能使用。
钟鹞、王羲之手贴宣纸能写出好字的原因,靠的是笔峰。而笔头上的根根细毛,绑扎细毛的纤绳,笔头与竹管的粘合,竹管的加工,都是造就好笔峰的必备条件。善于带将出征的皇帝,遇到劲敌仍能打胜仗,靠的是将士的劈刺技术。而旗鼓指挥得当、队伍实力强悍、作战虚实结合,都是促成劈刺技术得以在战场施展的关键因素。要说擅用劈刺技术以少胜多的将帅,当数诸葛亮、谢艾、韦睿,我对他们由衷地佩服。选用曹植《典论》里的话,将此书命名为《手臂录》。
解析:
吴殳将枪法上升到关乎战争成败的高度,是之前所没有的,可以说是对大枪的崇拜。字里行间,看出吴老是个对枪法实事求是的人。
《手臂录》二 石敬岩枪法记: 枪旧有峨嵋、杨家、沙家、少林、马家之名,然文章家莫或留意于小技,而精于枪者,大抵无文,故不能考杨、马、沙为何时人。其制,则沙家竿子长一丈八尺(按明营造尺,约5.76米),竹枪也;杨家长一丈四尺(约4.48米),峨嵋、马家长九尺七寸(约3.1米),木枪也。竿子长,腰软头重,其势阔大而疏迟,用处在足,以腾挪进退、足如奔鹿、身如电光者为善。马家枪身重而短,腰劲头轻,其势紧密而迅疾,用处在手,以吞吐变化、身如轻云随风、手臂如生蛇渡水者为善。杨家杂出于马、沙之间,学问(通“闻”)以谨严为基,故必先学马家枪,既熟既精,然后学竿子。马家与竿子既熟,则杨家枪不学而能矣!兹所记者,马家枪法也。短枪之近祖,有刘德长,初为少林寺僧,又遍游天下,而后枪技特绝。受边帅之辟,弃其方袍,仕为游击将军,真定巡抚中丞韩公皛(xiao)宇延教其部将。常熟石电,号敬岩,与少林僧洪记往见。洪记,少林推第一,意殊傲蔑。及校技,而杖物为德长所拨去,乃心折,与敬岩百拜,请授教。德长曰:“二子之技非不善也,然见我立败,址不极固也!譬于筑室,隆其构,弱其堂,风雨大至,有弗圮(pi倒塌)者乎?二子能从我言,悉去旧构,更其堂址。堂址既固,我不加寸木,以子旧构,构于新堂,无敌于海内矣!”洪记、敬岩受命而为之者二年,乃许入室。惟时德长之徒,最高者山东王富,次则敬岩与韩二公子,又次者韩仆来子,又次者为中丞公云。余少时见中原多事,倘得见用,必与兵事,故常与里中诸少年驰射于郊,习读孙武、戚继光之书,考求其故。崇祯癸酉,敬岩至娄,寓报本寺,余约同里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拜学焉。玉如、桴亭与余同辛亥生,君宣长二年,二夏之居,与余家止隔一墙,三人晓暮习练。桴亭居稍远,数日一来习,手脚稍疏于三人。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伐”字在此疑为方言量词。按吴殳等人初学枪时分析,分早晚各训练一次,合计扎500下,取平均值,即早上扎250下,晚上扎250下。鉴于马家枪10斤的重量,明代重量值跟现代差不多,而古人通常比现代人劳动强度大,力气大,故而取每次训练最多五伐,则每伐应是50扎,最开始练的戳法应是单杀手,也是初学者的入门技法)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为度。戳不力竭,则手臂油滑,初址不固,临敌无以杀人矣!以渐加之,必日五百戳,几百日而戳址固焉。四人之中,戳手惟君宣最劲最疾。戳之后,乃教以革,革者垩(e划白线)地置后踵,不得移动,移动则手不熟,乃使善戳者如矢如电以戳焉。革稍不合法,则杆必及身,颠扑于地。杆以革絮封其端,而又缚厚纸竹于前臂,然犹左腕、右臂青紫流血,恒不绝见。练戳、革无终期,十年、二十年益善。余本书生,不能专其技,仅得三年之工。戳、革既熟,然后教以连环。连环者,一革一戳,互为主客,欲相杀如仇怨焉。宗门重涅磐堂里禅,为临死时有用者也。枪亦重临阵有用者,习时稍容情,即临阵无用矣!玉如力大,革与连环,三人皆不及。戳、革、连环既熟既精,然后教以破法、夜叉探海等势、“中平枪,枪中王”等诀,百日事尽。始终凡三年,余戳不及君宣,革不及玉如,然见徽派程冲斗之徒,气力愤发、殆(dai几乎)同牛斗,绝无名士风流。石师交手,意思安闲,如不欲战,俄焉枪注人喉,不敢动而罢,微乎微乎,近于道矣!盖戳、革、连环、破法,皆下学事耳!其上达之径,唯孙子所谓“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多方以娱之;后人发,先人至;致人而不致于人”,乃为枪之精微也,予所心悟,则在于此。二十年前,好与四方枪师为戏,绝少当意者,每欲觅二三少年传石师之技,使无断绝,而皆欲速见小,不能下海枯石烂之工,是以无可与语。今则五十之年,倏然已过,笔情枪兴,一时俱尽。呼德下谓余曰:“敬岩之技,人无可传,何不著述以垂后?”余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言语文字。”荏苒久之,又思石师虚实变化之妙,不可言传,而下学之事,笔所能述,且欲使刘、王诸师及同学诸友姓名不泯,故作此记。司空表圣诗曰“谁料生平臂雁手,挑灯自送佛前钱”,咏之怆然而已。辛丑冬,沧尘子吴乔修龄记
译文: 枪法历来就有“峨嵋”、“杨家”、“沙家”、“少林”、“马家”之称谓,而工于文章者对此微末技艺多不关注,且枪法精湛者有哪些人,大都没有文字记载,故而无法考证杨家、马家、沙家枪法之鼻祖是什么时代的人。各家枪的规格:沙家竿子,长一丈八尺(按明造尺,约5.76米),竿为竹制;杨家枪,长一丈四尺(约4.48米),峨嵋、马家枪,长九尺七寸(约3.1米),杆皆用木制。竿子最长,枪腰软,枪头重,动作扩展大开,行枪粗疏缓慢,强调步法的运用,以跳、闪、进、退、步法迅如奔鹿、身法快如闪电为极致。马家枪,枪身短重,枪腰刚劲有力,枪头轻巧,动作紧密迅速,强调手法的运用,以杆子吞吐变化、身似轻云随风、手臂如同活蛇凫水为最极。杨家枪,是从马家枪和沙家枪中分化出来,其从中学到听到的东西都以严谨为基本。所以学枪者应先学马家枪,后学沙家竿子,马家枪、沙家竿子练熟了,则杨家枪不用学就能融会贯通。《手臂录》一书主要记述的枪法,是马家枪。短枪技法的近代鼻祖,或许是刘德长,他本是少林寺和尚,又游学天下,此后枪法出类绝伦。受边陲长官征召,脱却袈娑,做官当了游击将军,真定巡抚中丞公韩皛宇聘请德长教授其部下将士的枪法。常熟石电,号敬岩,和少林僧洪记前往拜谒。洪记的枪法在少林寺首推第一,其性情孤傲,瞧不起人。跟德长比试枪法,杆子竟被德长从手中拨去,方心中叹服,与敬岩百般拜揖,肯求传授枪技。德长道:“你二人并非枪术不佳,然而遇到我立马败阵,其原因是枪址不固!好比建造房屋,构架高大,地基虚弱,暴风骤雨来袭,哪有不倒塌的?你二人若听我的话,须将旧构架全部拆掉,更换地基。地基牢了,我不需添加寸木,就用你们原先的构架,在新地基上建造房屋,到那时你们的枪技就无敌于天下了!”(德长喻指洪、石二人应在枪根的把持运用上下足工夫)洪记、敬岩按德长的教诲研习了两年,德长方答应收他们为正式的弟子。当时德长的门徒中,枪法最好的是山东的王富,其次是敬岩和韩晶宇的二公子,再次是韩仆来的儿子,再次之是中丞公韩晶宇。我年少时看到中原战事纷争,倘若一旦被朝廷任用,定要许身征战,故经常与邻里少年到郊外骑马射箭,并研读孙武子、戚继光的兵书,验证书中范例。崇祯癸酉年间,敬岩来到昆山,住在报本寺,我约了邻居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前去拜学。玉如、桴亭和我都是辛亥年出生,君宣比我们大两岁。君宣、玉如的住处和我家只有一墙之隔,我们三人早晚习练枪术。桴亭住的稍微远些,几天来习练一次,其手法、步法较我们三人略显粗疏。石师父教枪,首先练戳法。开始戳次不能太多,四组、五组戳法过后即会喘息汗流,此时暂停练习,稍作休整。再练四五组,以练到没有力气为标准。如果戳法不练到没有力气,就会手掌、胳膊油腻滑杆,使初学者对于枪根贴离腰部的位置把持不定,面对敌械无法杀人。戳次逐渐添加,一定要每天戳枪五百下,几百天过后,枪根位置才能把持牢固。四人当中,唯独君宣戳枪最有力,速度最快。掌握戳法以后,师父再教革法。革枪的人先在后脚下画条白线,不准后退,后退则手上革法不熟练,即让戳法好的人似羽箭闪电般戳刺。革法稍有不当,则戳枪者的杆子必然刺及己身,跌倒在地。戳枪者的杆子是用皮革和棉絮包裹着杆头,革枪者也是在前臂上厚厚地绑扎了棉纸竹片以作防护,即便如此,革枪者的左腕和右臂往往被戳作青紫色,流血不止,清晰可见。习练戳革没有时限,能练上十年、二十年才好。我本是个读书人,无法专工于枪技,仅仅下了三年的工夫。戳法、革法都练熟了,师父再教连环。所谓连环,就是一方戳,一方革,分别充任主客,双方要像有私仇旧怨般拼杀。佛门特别重视在佛堂内诵念超度的禅经,以备临死时有所用处。枪术同样注重临阵时为我所用,所以练习时稍留情面,则一临阵枪就无用了。玉如力气最大,革枪、连环之法,三人都赶不上。戳法、革法、连环都练得精熟了,师父另教枪的破法、“夜叉探海”等二十四势、“中平枪,枪中王”等枪诀,百日内破法、枪势、枪诀传授完毕。石师父由最初教我们练枪到传授结束,总共用了三年时间,而我却戳枪不如君宣,革枪比不了玉如。但看到汊口枪派程冲斗的门人比试枪技时气壮力猛,如同斗牛般厮杀,一点名家风范都没有!而石师父与人交手,气意淡定,倘若不想致敌死地,则突然间枪尖直抵对手咽喉,令其不敢再动而罢手。此类细微紧小的技法,几使枪技脱化作枪道!其实,戳法、革法、连环、破法都是学枪的基本技能,而枪的上乘境界则是孙武子所说的“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多方以娱之;后人发,先人至;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才是枪技的精华微妙所在,我内心所悟出的枪法最高境界,尽在此处!二十年前,我喜好跟天下练枪的师傅戏耍枪技,其间很少有令我中意的人。每当碰上二三个少年想传授石师父的枪法,以使流传不致断代,但他们都觊觎短时间内速成枪技,事实上却进步迟滞,不愿意下海枯石烂般的工夫,因此无法跟他们交流。现在我已是五十岁年纪,岁月一晃而过,对笔的情致和枪的兴趣,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全都荡然无存。呼德下曾对我说:“敬岩的枪法,没有可以传授的人,何不写本专著以供后人研习?”我说:“我派枪法,以心传心,不记录言语文字。”很久以后,又想到石师父枪法中的虚实变化之妙无法记述流传, 但基本技能笔还是能够写出来的, 而且也能让刘德长、王富等先师和同学、朋友的姓名不致于泯灭,故而写下此篇《枪法记》。唐代司空图有诗写道:“谁料生平臂雁手,挑灯自送佛前钱”,读之何其怆然。辛丑年冬,沧尘子吴乔修龄记
解析:本篇对枪式、枪法传承、训练计划做了详尽的介绍,重点是枪式和训练计划。枪式一定要选好杆子,按照上述规格定作,否则永远练不出石家枪的内涵。白蜡杆放弃吧,现在都是速生的,长了太软易塌腰,还轻的很,必须找硬重而有韧性的杆子,好杆难得,相信真正好枪的人定会找到!对于初学者先练戳,每天至少练单杀手扎枪500下,可分早晚进行,也就是一天能扎上10伐枪是最起码的标准,每伐50下。单杀手是最入门最实用的扎枪技法,强调枪址的牢固,即手能把住枪根,使扎出去的枪不致于轻浮无力,不能手臂抬不起来,扎出去要在短时间内能够固定停住,充分考验单手持枪的平衡度。这一阶段要训练一年,枪址才能固定。次年练革,即封闭的各种变化,练一年。在对戳革有些基础后,第三年可以练连环,目的是专项训练实战攻防,一方革,一方戳,互换角色训练,革手要在后脚下画趟线,不能后退,随着戳手水平的提高,用子午枪,革手能够化解,即算出师。练熟连环以后,再练行着破法、马家枪二十四势以及熟悉各枪诀。这些相较戳革、连环都是补充性的东西,关键还是戳、革训练,戳革的练习是没有时限的,练上十年、二十年最好。此后就看自身的悟性,向着万派归宗而努力。
一圈分形入用说
特(公牛)豚(猪崽),一物而已。四剔之,则为肩、为髀、为脂、为蹄、为脊、为脾,种种登载。
若唯用一物而不四剔,则惟有前斋郊禘之礼,而立饫、房俎、燕饮、肴烝皆废,岂可谓之礼哉?
唯枪亦然!
总用之则为一圈,剖其圈而分用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斜或正,或单或复,或取多分,或取少分,或取半分,以为行着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
是以练枪者,唯下久苦之工于一圈,熟而更熟,精而益精!
其于分形之法,一览而全备矣!人食一口,而五官四体皆受其益,理正同也!分形非笔所能述,故作《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于左方:
重轮形也,缠枪等皆作此形;
上偃月形,乃用圈之上半也;
下偃月形,乃用圈之下半也;
左偃月形,乃用圈之左半也;
右偃月形,乃用圈之右半也;
此纤月形有六,诸法轻用之巧也;
几望形,亦用圈之右半而加深者也。
此七圈不由师传,偶见屋瓦之仰覆而思悟得之者也。
知此,则知枪之万变不出于圈!圈则枪之自下而上者,还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者,还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者,还自右而左;自右而左者,还自左而右。如转圆石于万仞之山,以守以攻,唯我所欲。
棍以劈打为用,一直向下,无返上之机,不能发扎,非枪法也!
圆圈分形详注(略举二三,可知诸法矣)
望月形也,凡封、小封、闭、圈、摩旗、叶底藏花、旋雷霹雳、月下梨花等,枪尖作此形;
重轮形也,凡缠、月藏星、串等,枪尖作此形,枯藤绕树刀痕在枪上亦作此形;
几望形也,凡裹、月儿侧、白牛转角等,枪(尖)作此形;
仰月形也,凡穿指、穿袖、双头枪;
覆月形也,凡拿、拖、大反卷;右偃月形也,凡迎、砑、跌落金钱;
左偃月形也,凡提、掳、海马奔潮;纤月形也有六,此则梨花三摆头、扯枪;
掳,手、腰摆时,枪尖作此形;
挤,此形左半少,纤月形也,近身处关系重,不可用巧法也,只用左偃月;
革圈里扎头,半摩旗;革圈外扎头,半摩旗;砑向下、皵向上,皆有此形,左半亦缺。
译文
公牛和猪崽,不过是个整物,将其四面分解,即可作成肩、髀、脂、蹄、脊、脾等等菜谱中的食物。
如果仅用整物而不四面剔开,只有先斋戒后于城郊祭祀之礼才会使用,而立饫、房俎、燕饮、肴烝的礼节都不存在了,又怎能称作礼呢?
枪法也是如此!总体而言,枪法之应用就是一个圈,将枪圈剖开,分成几段弧来运用。可用左弧,可用右弧;可用上弧,可用下弧;可斜用弧,可正用弧;可一个圈使用,可两个圈连用;可多选些弧段,可少选些弧段。恃此用作行着的各种技巧,而后枪法之道才能完备。
因此练枪之人,必须在枪圈上肯下长期苦功,使圈枪熟得不能再熟,精得不能再精!
至于枪圈分化成的各种形式,一看图就可全然明白。好比人吃一口饭,五官四体都可受益,其道理是相同的。枪圈的分化成形并非文字所能表述,故而在左方绘制了《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
重轮形(即双圈交叠),缠枪等法是此类形状;
上偃月形,即使用枪圈的上半弧;
下偃月形,即使用枪圈的下半弧;
左偃月形,即使用枪圈的左半弧;
右偃月形,即使用枪圈的右半弧;
纤月形(即细月形)有六种,都是轻用的巧法;
几望形(接近圆形),也使用枪圈右半弧的空缺处,且需加重力度。
上述七类圈形从没有师父传授,是偶然间发现房顶上瓦片上下朝向而思考悟出的,熟悉了枪圈的分化成形,就会通晓枪的万般变化出不了圈。
圈枪发扎时,枪头由下向上旋转,收枪时就要从上向下旋转收回;
枪头由上向下旋转扎出,收枪时就要从下向上旋转收回;
枪头从左向右旋转扎出,收枪时就要从右向左旋转收回;
枪头从右向左旋转扎出,收枪时就要从左向右旋转收回。
就好比以万丈高山转动圆石,或守或攻,随我所欲。
棍法主要以劈打为主,棍头一直向下,没有旋转向上的机巧,无法发扎,并非枪法。

圆圈分形详注(略举二、三,即可了解枪圈的各种用法)
望月形:凡是封、小封、闭、圈、秦王摩旗、叶底藏花、旋雷霹雳、月下梨花等法,枪尖的运转轨迹都是此种形状;
重轮形:凡是缠、月藏星、串等法,枪尖的运转轨迹都作此形,刀法中的枯藤绕树,砍在枪杆上的刀痕也是此种形状;
几望形:凡是裹、月儿侧、白牛转角等法,枪尖的运转轨迹为此种圈形;
仰月形:包括穿指、穿袖、双头枪;
覆月形:包括拿、拖、大反卷;
右偃月形:包括迎、砑、跌落金钱;左偃月形:包括提、掳、海马奔潮;
纤月形有六种,
图1所绘为梨花三摆头和扯枪;
图2为掳,手和腰须摆动,枪尖运转轨迹为此种形状;
图3为挤,此种圈形是缺少左半弧的细月形,敌方枪头迫近我身时,严重危险,不得用此种巧法,只能用左偃月形;
图4为革圈里扎头的圈形,即半摩旗;
图5为革圈外扎头的圈形,也是半摩旗;
图6为向下砑枪和向上皵起的枪法,都作此种圈形,也缺左半弧。
解析
此篇的重点就是告诉你怎样转枪圈,平常人只看文字很难理解他的意思,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明白其中的奥妙。转枪圈就好比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时候,自身也转动。因此,枪头在画圈的时候,枪头本身也是转动的,而吴老画的月牙即是枪尖滚转的轨迹。
要想使枪头滚转着画圈,就必须两手阴阳互换拧转枪杆,扎出去的杆或者枪头永远是旋转的,如果杆是顺时针扎出的,收杆时就要逆时针收回,也就是吴老所讲的扎中有封闭、直力中有横力。
现代很多练枪者只知道枪杆不转动用枪尖来划圈,划的比锅盖还大,那叫摩旗或者团牌变都太牵强,甚者只能划简单的弧,外行人看去误以为是,网上更有烟灰级翻译者说月牙的粗细是用力浅深的意思,真是滑稽可笑。
吴老的圈要求开始练时,要大力训练,圈如鸡蛋大小,三五年苦练下来,力度渐小而脱化,练到枪圈如铜钱般大小,才能应用纤月形的技巧,如迎枪、子午枪方会使用。说白了,这种圈就需要两手的拧杆旋转,而枪圈如此小,足见峨嵋枪法的紧密并非吹牛。
根据《手臂录》、《无隐录》相关文字,事实上,马家枪、沙家竿子、杨家枪都是跟峨嵋一样枪头转动着划圈的,只是圈的大小不同而已。这才是真正的枪法,现在失传的太多了,网上还能见到个别人应用此技的,算是懂枪的,但大多数枪师根本不懂,早已混入少林、冲斗的棍法或者大封大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