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大規模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3,600萬軍民命喪日本軍國主義刀下。這些慘烈的戰爭既編織了無數的悲劇,也昭示中國軍民不屈的反抗精神。如今戰爭的硝煙已經遠離,但昔日以生命換取和平的烈士不應被遺忘,讓我們重回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關鍵戰場,重溫中國軍民70年前如何艱辛走過戰火。本報兩岸組報道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淞滬會戰從侵華日軍軍艦1937年8月13日晨炮擊上海閘北開始,至國民革命軍11月12日西撤結束,是整場中日戰爭中模最大、最慘烈的戰役,標誌全面抗戰的開始。中日在此役共投入約100萬軍隊,其中30萬中國將士陣亡,日軍傷亡6萬餘人,而著名的「八百壯士」就是在戰役後期上演,約400名將士成功堅守四行倉庫掩護大部隊撤退。雖然中國此役以極高昂的代價戰敗,但展現絕不投降的立場,同時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
上海在在淞滬會戰後淪陷後,當時的首都南京屏障頓失。侵華日軍1937年12月1日兵分三路進犯南京,迅速攻擊外圍防線兵臨城下,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保衛戰,8萬國民革命軍殘兵與30萬日軍激戰10日,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攻陷,近半國軍將士陣亡。守將唐生智12月12日奉命撤退,但因突圍未擬定周密計劃,致使大量部隊困於城內,慘遭日軍殺戮,而首都南京最終在翌日宣布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44年8月)
侵華日軍在抗戰相持階段曾四次進犯長沙,前三次均以失敗告終。約10萬日軍1939年9月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被第九戰區代司令薛岳率20萬國軍擊退,傷亡兩萬餘人;日軍1941年9月集結12萬軍力二度進犯,同樣遭薛岳指揮的17萬將士挫敗而退;日軍1941年12月調集12萬三度進犯,薛岳以「天爐戰術」殲敵數萬,取得太平洋戰爭以來首場大捷,日軍此役傷亡逾半;日軍延至1944年5月集結36萬大軍第四次進犯,長沙終在6月19日陷落。
中條山戰役(1941年5月7日-5月底)
中條山位於山西南部、黃河北岸,瞰制豫北、晉南,屏蔽洛陽、潼關,屬於「關係國家安危之要地」。中條山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國軍隊在山西範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日軍1941年5月7日至月底集中了10餘萬部隊進攻晉南中條山地區,結果日軍極小傷亡代價擊潰中國第一戰區近18萬的軍隊。日方戰後統計稱「被俘約3.5萬名,遺棄屍體4.2萬具,傷亡逾十萬」。蔣介石戰後形容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徐州會戰(1938年1月-1938年5月19日)
侵略華東的日軍侵佔南京後,為打通津浦鐵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戰場聯成一片,調集24萬兵力實行南北對進,進犯華東戰略要地徐州。國民革命軍此役調集60萬兵力分守徐州以北和津浦鐵路南段,抗擊南北兩線日軍保衛徐州。知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此役發生,成功殲滅逾萬,取得抗戰以來首捷。雖然國軍在四個月的持久戰中以勝利告終,6.5萬名中國將士陣亡,徐州也告淪陷,但此役遲滯日軍進攻速度,爭取國力重心西移的時間。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1年1月)
百團大戰是由中國共產黨率領的八路軍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間,指揮發動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之突襲作戰,由於參戰部隊達105個團而命名。此役也是中共抗戰期間與日軍正面交鋒規模最大的戰役,作戰地區囊括冀察、晉綏及熱南,投入作戰軍民達數十萬人,與日爆發戰鬥1,800餘次,據稱殲日偽軍數萬。雖然此役獲得豐碩戰果,但以游擊戰術為主的八路軍也因此而暴露,在日軍隨後的掃蕩行動中處艱難處境。
滇西緬北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中國遠征軍1942年入緬與日作戰失利後,中國經濟命脈之一的滇緬公路隨即被切斷。經整頓的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翌年,計劃從印度和雲南西部同時反攻緬甸和滇西的日軍。駐印軍1943年10月率先從印度列多發南地區出發,而中國遠征軍則在1944年5月強渡怒江,從滇西開始反攻,經過八個月血戰,1945年初在滇西畹町與駐印軍勝利會師。遠征軍此役以6.74萬傷亡代價打通中印公路,斃傷日軍2.5餘萬人,收復滇西怒江西岸失地。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938年10月)
國民政府在華東戰略要地徐州陷落後調整部署,調集100萬主力利用長江兩岸天險保衛武漢。雖然當時的戰時首都定於重慶,但武漢實際上是的全國軍政中心。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戰役,中日爆發大小戰鬥數百次。中國軍隊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這場長達四個月的大戰最終以中國軍隊棄衛武漢而結束,國軍會戰後保存了主力,日軍則喪失精銳軍力,將抗戰拖入持久戰。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1941年4月9日)
上高會戰被譽為「抗戰以來最精采的一戰」,與徐州會戰時的「台兒莊大捷」齊名。在百團大戰後,侵華日軍1941年初決定將駐江西安義地區的第33師團調往華北增援,第33師團北調前,聯合34師團進犯上高地區,試圖殲滅駐守當地的國軍第19集團軍,以鞏固華中戰略要地南昌外圍。此役從1941年3月15日凌晨至4月2日結束,以羅卓英為總司令的19集團軍集結11個師的兵力參戰,殲敵1.6萬餘人,最得全面抗戰以來另一重要勝利。
湘西會戰(1945年4月9日-6月7日)
湘西會戰是日軍在抗戰末期最後一場主動發動的大型戰役。日軍1945年上半年在中國戰場已陷入全面被動,中國空軍與美空軍協同作戰,不斷襲擊日本空軍的重要基地。為了爭奪位於湖南中西部的空軍基地,日軍糾集重兵向湘西發動進攻。中國軍隊藉尚未完全換裝美械的部隊火力,以及中美聯合空軍的空中支援,將日軍阻擋在第一線防衛,會戰後期以優勢兵力將四路日軍直接當面擊破,斃傷日軍2.4餘萬,並全部收復日軍所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