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江(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总策划)
1998年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毕业后,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他的履历里已经有从教、从商、从文三段不寻常的经历,“历史”是贯穿其间唯一不变的一条主线。而每一次的职业身份转换,都让他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历史该记住什么,又该呈现什么?十五年来,无论是教书还是采访写作,李远江都无法绕开这两个问题。对他而言,组织“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不仅是探索答案的过程,更是弥补正史空白抢救个体记忆的尝试。由上万学生写就的家族往事,拼接出的不再是教科书里的宏大叙事,而是有温度、可触碰的历史记忆。
当下人都活在“自我”认知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走入他人的世界认识他人”,似乎很遥远。大家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如此。2011年发起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现名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他就是想把学生们带入“他人的世界”。
如果你没有一次走进别人内心世界的机会,你就永远不会理解历史和个体的复杂性。因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世界,看不到别人经历的东西。但只要他进入过一次,再看待他人时,他会去思考:该不该继续把我的观点强加在人家身上?”
家史,给孩子们有根的教育
数千年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中国的传统教育遵循“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每个孩子都熟知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他们所受的教育是有根的教育。
然而,近代社会西方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教育也一度全盘西化。现代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为了满足机器大生产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演变为批量生产社会需要的“螺丝钉”,我们称这种教育为“工具主义教育”。
在“工具主义教育”中,人的个性是次要的存在,有时候甚至是需要被扼杀的。因此,现代教育追求同质化,反对个性,在历史和社会认知领域往往体现为国家主义甚至国际主义,强调个体对国家或世界的认同,忽视乡土认同、族群认同和社群认同。这种教育剥离了孩子与家庭、社区和乡土的关系,因而是无根的教育。

随着后工业时代(即信息社会)的来临,制造业的地位不断降低,服务业的地位不断上升,社会迫切需要懂得“人性”有“同理心”善于创造的复合型人才。显然,工具主义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后工业时代的需求。重返人本主义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最强音。
家史不仅仅是一家的故事,它还包括家族、家乡的记忆,家史教育补充孩子最切近的历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回溯自己的生命源头,找到自己在历史上的根。
今年暑假8月,我们邀请李远江老师行走戈壁,与大家一起分享:家史,如何给孩子有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