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性,起着补充的作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经济不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逐渐趋于瓦解,并为商品经济所取代。 资源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经济,指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曾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它的基本特征是:1.自给自足性。自然经济中的社会劳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生活需求,不进入流通领域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领域,产品不具有商品的性质。2.封闭、保守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状态。3.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其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直接目的,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产品,实现各自的多方面需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反过来又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在历史上,它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地区封锁,发展了社会分工,建立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确定过程,不断促使商品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不断调节交换双方的利益关系,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和利用生产资料,促进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1.社会分工。人们为了获取不同的物质资料,就要从事各种具体劳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但有社会分工不一定就有商品生产。当社会分工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生产者以产品的相应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他们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时,才产生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它将完成历史任务而消亡。 商品经济的主要特征: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该目的。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应具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发达的商品经
济,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向商品经济消亡的社会过渡所必需的。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的多支体系,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次社会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