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将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矛头直指受到污染的食品。报告称,全球每年有42万人因食源性疾病死亡,这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食源性疾病挑战也不容小觑。2014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到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60起,共计5657人中毒,其中死亡110人。食源性疾病的严峻形势让人不得不对一日三餐的安全提高警惕。
事实上,与食品非法添加等被媒体频频曝光的食品问题相比,食源性疾病才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头号敌人,然而,人们却鲜于重视这个问题。
新春佳节将至,又到了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我们家人的身体健康呢?下面将为您科学解读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食品安全。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为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每一个人均面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和病因
细菌及其毒素
动物性食品容易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其中畜肉类及其制品居首位,其次为禽肉、鱼、乳、蛋类。粮谷类食物如剩饭、米糕、米粉等则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污染。可以导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主要为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等。
2011年德国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0104:H4感染,即属于细菌性危害。症状是发烧、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李斯特菌感染会导致孕妇意外流产或新生儿死亡。虽然疾病发生率较低,但由于李斯特菌会导致严重且有时可能致命的健康后果,尤其是在婴儿、儿童和老人当中,使其被列入最严重的食源性感染。霍乱孤菌通过受污染的水或食品感染人群。症状包括腹痛、呕吐和大量水泻,可能导致严重脱水和死亡。
真菌及毒素

真菌又称霉菌,很容易污染食品,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而且有些霉菌如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的真菌还会产生毒素,造成人畜中毒。像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花生、玉米和棉籽油等,它可诱发肝癌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呕吐毒素污染小麦后可使人发生醉谷病;玉米赤霉希酮主要污染玉米,它具有生殖发育毒性。
病毒
常见的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和未分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诺若病毒等。1987年上海甲肝爆发就是由于人吃了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造成的。2012年年底,诺若病毒席卷英国,一周内就有近7万人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的特征是恶心、爆发性呕吐、水样腹泻和腹痛。甲肝病毒可导致长期肝病,主要通过生的或未煮熟的海产品或受污染的农产品原料进行传播。受感染的食品处理者往往是食品污染的源头。
朊病毒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传染性病原体,与特定形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因此十分独特。牛海绵状脑病(或“疯牛病”)是牛群中的朊病毒病,与人类中的变异型克雅氏病有关。
寄生虫病
常见的有原生动物(如溶组织阿米巴、鞭毛虫等)和绦虫(生物绦虫或某些吸虫、线虫等)造成的危害。像老百姓平常说的“米猪肉”,又称“豆猪肉”,就是猪感染了绦虫造成的。2006年北京市场消费者因食用福寿螺导致管圆线虫感染即为典型的寄生虫病。
昆虫
包括蝇类、蟑螂和螨类等污染食物后造成的危害。